??via 微博@李永樂老師
本人查看了一些文獻,將文獻中常用的投資者情緒衡量指標進行了概括總結,在這里分享給大家。1、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益率。上市首日的報酬高,意味著投資者情緒高漲,反之亦然。(根據A股最新的新股規則,小編認為“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益率”可以改為新股開板時的收益率。)2、月新開戶數。它代表了投資者對證券的需求,因此也直觀地反映了情緒,當情緒高漲,投資者進入市場的熱情就高,故開戶數就高。數據來源:中國登記結算公司。
市場情緒是市場所以參與者對市場的綜合觀點的體現。通俗來說就是投資者人對當前市場整體參與度。如果當前市場投資者非常謹慎不愿參與,這是市場情緒非常低迷的表現。反之,投資者交易活躍,賺錢效應非常好,參與者眾多,市場情緒非常高漲。評判市場情緒的高低的方法比較多,最簡單的就是成交量,除此外如主題的持續性和輪動性,市場的買賣跟風情況,散戶參與數等等,這些數據將直接影響大盤的趨勢。往往投資者會聽這樣的一句話“大家沒信心了”其實這就是市場情緒的一種反應。如果投資者都沒有信心了,那么大勢肯定不可能好起來。那么市場情緒能夠自我被我們所把握嗎?答案是否定的。市場情緒瞬息萬變,沒有人能精準預測它的變化趨勢。因此投資者必須學好控制自身的情緒,不能被市場假象所迷惑,不能隨波逐流,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理智的投資者決策。投資者不應該是市場的奴仆,應該有自身的分析方法。
1、你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即“市場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你不可能每次都預測準確。(理解:除非不交易,不交易,任何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反過來想,只要你一開始交易,市場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你不可能做到每次都準確)2、既然你知道不可能每次都預測準確,那么就等于你承認自己是渺小而又無知的,于是,你將放棄嘗試頻繁的預測。(理解:既然你知道自己不可能每次都預測準確,那為什么還要頻繁的做這種徒勞無功的事情呢?換句話說既然你已經算出來市場的壓力點與支撐點,又不可能每次都能準確的預測到支撐與壓力的強弱,那干嘛到支撐點與壓力點附近你還要猶豫、恐懼而導致的不敢跟單呢?你明明知道你做的事情是一件高概率的事情,又干嘛不讓概率去為你做最終的決定呢。再深入一些的說,你既然已經有了一套可靠的交易系統,且這套交易系統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又為何不持續一致的執行呢)3、既然你已經放棄了預測,那么在每一個“當下”,你隨時隨地都準備迎接市場中的“各種可能的變化”。也就是說你坦然接受了市場的風險,猶如漁民敬畏大海那樣。(理解:既然你已經放棄了預測,即無需知道市場支撐與壓力的強弱。那么每一個“當下”,即當下市場中每一個“支撐點與壓力”都應該跟單,換句話講市場出現節奏變化點后,該跟單的時候就跟單。而為什么我們可以這么做,因為”你隨時隨地都準備迎接市場中的“各種可能的變化”。也就是說你坦然接受了市場的風險”。)
在一個清晰的上升趨勢中,每個人都能緩慢的跟隨這種趨勢,逐步增加他們的利潤。但當市場突然跳躍向下、走勢開始出現鋸齒形時,許多人開始懷疑了。到底發生了什么?是否需要調整投資組合?市場反轉?事實是市場發生了不確定性,股價跌蕩起伏,股市前景不明的市場行情,這就是震蕩市。短線投資增多,市場人氣不穩,股價大起大落。這個時候投資者通常的表現是開始出現懷疑,心態趨于浮躁。主要是因為對后市行情的發展充滿疑惑造成的。許多投資者一方面認為股市沒有進一步下跌的空間,另一方面對股市能否繼續上升疑慮重重。此時的結果是買了擔心被套,賣出又擔心踏空,往往看見股價漲了就急忙追漲,看見股價跌了趕緊殺跌。這種普遍存在的浮躁投資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震蕩行情起到了助漲助跌作用。
趨勢市的技術特征:以上升趨勢為例,在趨勢市中,市場的價格的運動大部分時間是波動上行的,當他們上漲時,會遇到不同的阻力,在阻力的驅動下,他們很快又回落,但跌下來時又得到不同的支撐位的支撐。當處于這樣的整理區間時,價格的波動難以預測,往往在這里頻繁交易只能獲得很少的利潤,甚至虧損。當市場一旦突破了壓力線,價格又恢復到單邊上升的過程。
第一項基本原理:市場走在前面 無論自覺還是不自覺,市場價格的變化不僅反映過去,而且反映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投下它們的影子,照在紐約證券交易所。 W.P.哈米爾頓(W.P.Hamilton)在股票市場泡過一段時間的人都注意到,那些預測市場走勢的人,包括分析師、經濟學家、投資咨詢人員和記者等,總是在新聞發生之后無可奈何地分析該事件的影響,而市場早已對此作出反應。換句話說,市場走在新聞之前。第二項基本原理:市場是非理性的 突然間,全社會的注意力都被某個玩意兒吸引過去,瘋狂地追逐它;億萬人同時被一個夢幻迷住,對此緊追不舍,直到他們的注意力被一個新的比先前那個更有幻想力的玩意兒吸引過去。 查爾斯.邁克(Charles Mackay)
崩盤的出現往往是一種自發的、集體性的恐慌。崩盤的開始,在于投資人態度的轉變;恐慌的開始在于,投資人集體性的爆發式的態度轉變。態度是人們對事物發展綜合的判斷的結果,在面對一般問題時,態度給我們判斷,在生活經驗與社會經驗的幫助下,我們的判斷往往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