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炒股本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那么在熊市投資就必須講究一定的投資技巧。下面總結幾個方法供股民參考:(一)擇時進場熊市和牛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會引發市場的“羊群效應”。在牛市中,指數強力上漲的魄力經常會引發群體性的買入行為,同理在熊市里,指數的大幅下跌,同樣會引發投資人的群體賣出行為,即“恐慌盤”涌出。如果投資人是以做多盈利,那么必須回避這種由內引發的系統性風險。特別是在熊市初期的第一輪以及第二輪下跌,泡沫破碎的初期,獲利盤的大量涌出往往是不計成本的,所以切勿在此時選擇盲目抄底,空倉是獲得相對收益的最佳辦法。
熊市的技術指標失效分析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為什么呢?在公開的技術指標中,指標算法本身是不分牛市或熊市的。換句話說在牛市中“賣空”提示會失效,在熊市中“買入”提示會失效。在牛市中技術指標失效的風險是踏空,而在熊市中技術指標失效的風險是套牢。投資者更多的談到熊市里技術指標就失效了,主要是因為A股市場是一個以做多為主的市場,所以在市場中我們比較看重技術指標提示的買入機會,而不那么看重指標提示的賣出機會。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技術指標的失效呢?這一切要從技術指標的本身說起,下面且聽我一一道來。每個技術指標的設計,都會考慮買入點提示和賣出點提示。作者在思考技術指標時,一般會設計出一個計算公式,假設是X,X值代表著行情的發展。假設當X上升時,則代表著股價上漲,當X下降時,代表著股價下跌。設計者希望做到的是,在指標上能夠輕易的判斷出上漲行情和下跌行情的交替過程。為了標記出買賣信號,一般的做法是在指標上畫出一條快速平均線與一條慢速平均線。那么快速平均線代表著最近的趨勢,慢速平均線則代表著過去的趨勢。當快速線穿越慢速線的時候,也就代表著新的趨勢正在改變舊的趨勢。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金叉”與“死叉”。下面列舉兩個指標,舉例來說明失效的原因。
既然是熊市,必然,熊市期間股票整體呈下跌走勢。那么如果在熊市期間,投資者繼續采用牛市中的投資方法,或者以分散投資的方法進行股票投資。不敢言百分之百,大多數投資者一定會承受套牢的風險與損失。那么,股票市場的熊市期間,有沒有可行的賺錢手段呢?若排除證券市場,可行的投資還包括低風險的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此類基金的風險小,當然對應的收益也不算太高。部分債券基金有封閉期,對于一些希望靈活調取的投資人也許不太適合。當然,投資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投資時應考慮多元化,分散風險。所以投資人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也可以考慮以上方式。若只考慮證券市場,熊市投資該如何做呢?這是一個好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特別在熊市中,投資者為何還要與熊對著干呢?我認為提出熊市賺錢觀點的人,一類是對于熊市有深刻認識的投資人,另一類則為被“漫漫熊途”折磨過,不再愿意選擇熊市買入或者不知道熊市何時能結束的投資者。那么到底如何做呢?下面是我的回答。
先來看看歷史上牛市與熊市的期間發生了什么,以及輿論對市場的總結從1990年12月到2012年12月之間,A股經歷了8輪牛熊市場,從長遠來看,每一輪牛熊,股指的重心都在提升,如果股市代表了中國經濟,那么20年來,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寬幅的上升通道。筆者寫下此文時,A股正在經歷2015年6月以來的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