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投資者判斷績優股只看3個指標,即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效益,如果這3個指標都好的話,那就是績優股,反之就是假績優股,真是這樣嗎?作為一個績優股,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都要高,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光具備這幾點還不能把它看成真正的績優股。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這里需要判斷一下,這個上市公司的利潤高、凈資產收益率高、每股收益高,究竟是靠自己的本事做出來的,還是靠別人恩施、靠外快收入獲得的呢?若是前者,我們承認這個上市公司已具備了績優股素質,只要股價處于相對低位,那它就是一個很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投資者對它就可采取逢低吸納,長線持有的策略;若是后者,那只能說它是冒牌的績優股,看準時機炒一把是可以的,但如果把它當做績優股看待,長期投資就會很大的風險。因此,一個上市公司光有利潤還不行,還要看這個利潤是怎么來的?無庸諱言,滬深股市中很多上市公司利潤的取得并不光彩,這些利潤不是來源于主營業務收入,而是來源于非正常性收入,來源于別人的恩賜。對此,市場曾有很多非議,但由于中國股市的現狀,人們對這種現象的存在更多的只能表示一種無奈。上市公司那部分不光彩的利潤獲得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第一,補貼收入、轉讓收入,已成為一些上市公司利潤同比增長的主要方式。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地方或系統內的優秀企業,它起到了一個地區或一個系統對外融資的窗口作用,因而成為地方政府和行業領導眼里的重中之重,保持公司的良好形象已成了責無旁貸的任務。所以回顧這幾年的報表,有的上市公司每個會計年度中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的利潤來自政府補貼或退稅。我們這里舉一個例子,深市的“新大州”,前幾年該股至少有40%利潤來源于政府的慷慨支持,所以它曾經一連幾年都躋身于績優上市公司之列。
如何辨別上市公司利潤來源?要辨別上市公司利潤來源是否正常,我們在閱讀上司公司財務報表時,就要重要關注“主營業務”這個指標。如果這家上市公司的利潤絕大部分是來源于主營業務收入,那就說明它這個利潤是靠自己做出來的,而不是別人恩賜給它的。在財務報告中反映上市公司利潤來源和獲利能力的指標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主營業務這個指標。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我們不需要也不必要對財務報告的內容面面俱到。我們只抓住財務報告的主要方面,認真分析、研究主營業務這一指標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說有什么根據呢?因為,凡是處在高速發展的公司,除了權利投入主營業務發展之外,非主營業務是無法收到重視的。相反,那些從事多元化經營的公司通常主營業務不突出,沒有拳頭產品,獲利能力要么不強,要么盈利來源極不穩定,甚至一次性的業績,在實踐中既無法保證規模效應,更無法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在眾多的領域保持技術、市場、人才及資金等優勢。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多元化”經營并不能低于市場風險,相反,保持和擴大公司熟悉與擅長的主營業務,盡力擴展市場占有率,以求規模經濟效益最大化,才是公司長盛不衰的秘訣。股市中的績優股,說穿了也就是“主業興旺”的代名詞。主業興旺,財源滾滾。一家上市公司的主業始終能保持旺盛的勢頭,又何愁不會成為眾人追捧的大黑馬。話說到這里,大家也應該明白了,看一個上市公司利潤是怎么來的,看它是不是真正的績優股,就必須重點關注主營業務這個指標。
當一家上市公司市值愈來愈大,業務愈來愈多元化之時,公司就可能會把一部分的業務分拆上市。所謂分拆,是指公司的一部分業務獨立上市;而這個分拆上市的子公司的股份可能免費送給股東,也可能給現有股東優先認購,或者把子公司分拆之后所得到的特殊盈利以股息方式送給股東。為什么上市公司要把子公司分拆呢?因為當公司的業務愈來愈廣泛時,投資者可能未必能夠完全了解公司的業務。此外,股市中上市公司的數目不少,如果公司業務清晰一點,將更有利投資者選擇。
投資者應把上市公司公告作為主要的信息來源,加以仔細閱讀和分析。否則,通過小道消息、傳聞等非正式公告信息投資,其真實可靠性沒有保障,一些消息甚至會成為莊家用以欺騙散戶、操縱股價的工具。那么,投資者如何讀懂上市公司公告呢? “三步法”讀公告 第一步,初步瀏覽公告內容。投資者應關注那些可能對公司資產、負債、權益和經營成果產生重要影響,可能對股價產生較大影響的公告。如重大投資、合作、資產重組、兼并收購、股權轉讓公告、經營業績增長、公司遭受重大損失、公司減資、合并、分立、解散及申請破產、重大訴訟、分紅方案、股票狀態變化等等,投資者大體對公告的內容屬利好、利平還是利空大致有個判斷。
上市公司年報中,關于交易及關聯方的披露主要在如下部分: 1.年報正文或摘要第四節:股本變動及股東情況。此部分中有上市公司主要股東的名單,大股東及其控制的企業就是上市公司的關聯人; 2.年報正文或摘要的第五節: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他們是上市公司的關聯人,他們控制的企業也是上市公司的關聯人。
企業成長性分析的目的在于觀察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經營能力發展狀況。成長性比率是衡量企業發展速度的重要指標,也是比率分析法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比率,這些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總資產增長率,即期末總資產減去期初總資產之差除以期初總資產的比值。公司所擁有的資產是公司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處于擴張時期公司的基本表現就是其規模的擴大。這種擴大一般來自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二是公司負債規模的擴大。對于前者,如果是由于公司發行股票而導致所有者權益大幅增加,投資者需關注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如果募集資金還處于貨幣形態或作為委托理財等使用,這樣的總資產增長率反映出的成長性將大打折扣;對于后者,公司往往是在資金緊缺時向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資金閑置的情況會比較少,但它受到資本結構的限制,當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時,負債規模的擴大空間有限。固定資產增長率,即期末固定資產總額減去期初固定資產總額之差除以期初固定資產總額的比值。對于生產性企業而言,固定資產的增長反映了公司產能的擴張,特別是供給存在缺口的行業,產能的擴張直接意味著公司未來業績的增長。在分析固定資產增長時,投資者需分析增長部分固定資產的構成,對于增長的固定資產大部分還處于在建工程狀態,投資者需關注其預計竣工時間,待其竣工,必將對竣工當期利潤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增長的固定資產在本年度較早月份已竣工,則其效應已基本反映在本期報表中,投資者希望其未來收益在此基礎上再有大幅增長已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