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華爾街》閱讀心得(一)第四章 最大的泡沫:網際網路 重點摘要

網際網路代表新的科技、也帶來新的商機,改變我們獲得資訊和購買商品的服務方式。網際網路的前景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也毀滅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

大規模的高科技泡沫(p.64)
亞瑪遜(75.2→5.51,跌幅98.7%)、雅虎(238→8.02,跌幅96.4%)
史無前例的新上市股狂熱(p.66)
2000年第一季,916家創業投資公司在1,009家新設立網路公司上投資了157億美元。
全球達康(TheGolbe.com)上市。這家公司的業務是線上訊息系統(online message board system)希望藉由出售廣告賺取高額收入。從前公司需要有收入和盈馀才能上市,全球達康兩者都沒有。
分析師推波助瀾(p.70)
分析師是這一次網路狂熱的啦啦隊長。研究部門和投資銀行的部門應該完全切割,研究部門為投資大眾服務,投資銀行為企業客戶的利益服務。但是在網路泡沫期間,分隔兩者的「萬里長城」變得更像「瑞士起司」。
股價衡量新標準(p.71)
分析師發明了許多非財務指標來衡量公司:
「眼球數」:觀看網頁或拜訪網站的人數。
「心靈佔有率」(mind share)成為廣受歡迎的非財務指標。
「光纖電纜鋪設哩數」:分析師爬進地道計算地下光纖電纜哩數,卻不注意這些電纜中僅有極微小的一部份用來傳送電訊。鋪設光纖電纜可以繞地球1,500圈。
媒體的渲染(p.73)
犯濫的出版品,正是投機泡沫的典型特徵。
網際網路把自己變成媒體的一部份。
股市被當作是體育事件,有賽前分析、交易的即時報導(懷疑論調不會提高收視率)。
股市周轉率創下歷史新高,短線交易者多,全美有1000萬名網路短線客(day traders)其中許多人辭去工作,走上這條簡單的發財路。
舞弊扼殺市場(p.76)
安隆設立數不清的複雜合伙關系,以掩飾該公司實際的財務狀況,虛列盈馀、會計舞弊。
美國房市泡沫和2000年代初的崩壞

嶄新的銀行體系(p.81)
金融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
衍生性的抵押擔保債券
更寬鬆的放款條件(p.83)
新體系貸款是在房價會永遠上漲的期待下所核發。(審核條件寬鬆、貸款成數高、國會施壓要求房貸能夠輕鬆核發)
房地產泡沫(p.84)
席勒(Case Shiller)繪製了經過通膨調整的房價指數。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房價確實下跌。2006~2007年金融海嘯前,房價指數增加一倍(200%)。(圖4-3經通膨調整的房價,縱座標有誤)


閱讀心得

作者在本章介紹2000年股市及網路泡沫,內容十分精彩,如果您想瞭解當時的投資人有多瘋狂,作者以相當多的實例,帶領我們重游這段歷史。從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到網路破沫,共同的特徵就是「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的槓桿相當普遍時,破沫就特別危險」。避免過度槓桿是投資人避開風險的第一要務。

泡沫,代表市場沒有效率嗎?作者以葛拉漢《證券分析》一書中的一段話來做總結。「股市不是一個投票機制,而是一個權衡機制,估值標準未曾改變過。到最后,每一種股票所能擁有的價值,只是他為了投資人的利益所能贏得的現金流量現值。真實價值終會獲勝,投資的重要問題在于,你如何估計真實價值。」本書第十一章將對市場是否效率?市場是否可以預測?做詳細的論述。

我的結論是:「泡沫,總是在大部分人都不相信會發生時發生。」

作者:賢哥不錯

漲(0)
投資有風險,本站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夠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