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其他股票市場的牛市熊市
全球其他股票市場的牛市熊市:
1、美國20年代的大牛市及其結局
8年6倍的上升:從1921年的底部到1929年頂峰,道瓊斯指數在8年間中,整整上漲了6倍,平均的復合年收益率23.87%.標準普爾汽車股指數上漲了12倍,平均年回報42.69%,大盤股通用汽車上漲了22倍.對于在1921年底或者1922年初買入股票的投資者來說,年回報率58.17%。
結局:30年代的大蕭條,股市下跌90%。1929年10月21日,道瓊斯指數386點,10月29日,跌至298點,11月,跌至198點,跌幅高達 48%。1930年1~3月大幅反彈。并于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后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到1954年終于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
道瓊斯100年走勢圖1
道瓊斯100年走勢圖2
2、1973年的香港
1973年的香港股市,曾經狂升暴跌:恒生指數從300點上升至1700點(5.6倍)而跟著下跌至150點(91%)。
恒生指數1964-2004走勢圖
3、股災才夠牛!
3年12倍的漲幅:臺北股市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僅僅用了3年時間。臺北股市用了25年的時間,也就是到1986 年,加權指數才越過1000點關口。但從此之后,股指便出現全球罕見的加速上漲。在不到九個月的時間里,加權指數躍上2000點;隨后的兩個月內,指數又接連突破3000點和4000點。1988年6月,臺指反彈突破5000點大關,7月突破6000點,8月漲到8000點。為抑制股市泡沫,1988年9 月,相關部門出臺準備征收資本利得稅的政策。這個大利空讓股市半天折翅,指數從 8813點連跌19天到4645點,幾乎是腰斬。然而,由于當時臺北股市投機盛行,很多人都已經處于瘋狂的狀態,有關部門征收資本利得稅這一“殺手锏”沒有起多長時間的作用,臺指就重新抬頭,繼續一路“高歌猛進”,到1990年1月,臺北股市開始了最后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歷史新高。到股市崩盤前的1989年最后一個季度,臺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當時的臺北股市已經談不上什么投資價值。
跌幅80%: 1990年2月,崩盤發生了,臺北股市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大盤在8個月內跌掉了10000點,跌幅高達80%。截至2007年7月12日,加權指數收于9354點,至今也沒能夠收復失地,十多年前的“傷口”一直留到了現在。
臺灣股市走勢
4、香港90年代的大牛市及其結局
10年8倍的上升:恒生指數從1988年的1894點,上升到1997年回歸時的16000點,上升8倍,用了10年。這10年間,主要是大陸外貿對香港的全力支持形成的,可以說,大陸的發展,最后都要通過香港轉口收稅,這樣的刺激,恐怕永遠看不到了。
結局:下跌50%,用10年盤整。從16000點,下跌了50%,1998年中和2003年中,形成兩次低點,直到2007年,才正式跨越了16000點。
5、日本的八十年代
5年上漲3.2倍。進入"平成景氣"以后,日經指數由1985年的12000點持續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風暴中,短期下沉后率先"復活",從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以后,股價一直呈強勢上升。直到1989年年底交易所最后一次開市日經平均股指高收38915點。
回到原位,20年沒有回去。1990年10月日經225種股票平均指數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彈,旋即轉入更猛的跌勢。1992年4 月 1日,日經指數跌破17000點的心理大關,8月18日日經指數再創14309點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于 16000-17000點之間,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文章由捜股中國整理收藏)上摸20000點,以后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過14個月后才再次突破20000點,收盤在20011.76點(12月28日)。2003年,甚至到達過7600點的點位。到2008年的今天,日經指數仍然匍匐在13000點的腳丫子跟上。
日本股市走勢
參考參考,比較比較,咱們是2年漲6倍,快趕上的瘋牛了,要是不勒著點,再翻一番,就是12000點,那么下跌也差不多要80%了,不管怎么說,跌到2000——3000點,跟人家比起來,一點兒也不算過份。
香港畢竟都是小經濟,中國的大塊頭,應該跟日本、美國比一比才合理:美國8年漲6倍,需要用下跌50%和10年來補償;日本5年漲3倍,用了20年還在腳底上還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