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國牛市與熊市
自1990年底中國股市開門營業以來,20多年間它走過了曲折不堪的道路。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快牛或瘋牛。如果剔除6124點的誤會,20多年間上證綜指走過了一個像模像樣的上升通道。這一通道的支撐位由遠及近分別為:300點,500點,1000點,1664點;與此相應地,這一通道的壓力位分別為:1500點,1750點,2245點,3478點。
中國股市在誕生以來的24年間經歷了6輪快牛、1輪慢牛,具體周期劃分如下:
(1)第一輪牛市:不足1年半(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
中國股市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從100點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證指數就狂飆至1429點,這是中國股市第一個大牛市的“頂峰”。在一年半的時間中,上證指數暴漲1300多點。隨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個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證指數回落至400點下方,幾乎打回原形。
(2)第二輪牛市:3個月(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
上證指數從1992年底的400點低谷啟航,開始了它的第二輪“大起大落”。這一次暴漲來得更為猛烈,從400點附近極速地竄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點收盤(上證指數第一次站上1500點之上),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上證指數上漲了1100點。股指在1500點上方站穩了4天之后,便調頭持續下跌。這一次下跌基本上沒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時間較上一輪要長,持續陰跌達17個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這一輪行情的最低點333.92點收盤。
(3)第三輪牛市:不足1個半月(1994年8月至1994年9月)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輪行情再次啟動,這一輪大牛行情來得更加猛烈而短暫,僅用一個多月時間,上證指數就猛竄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點1053點,漲幅為215%。隨后便展開了一輪更加漫長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證指數跌至512.80點的最低點。這一輪下跌總計耗時16個月。
(4)第四輪牛市:6年(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唯一慢牛)
1996年初,這一波大牛市悄無聲息地在常規年報披露中發起。上證指數從1996年1月19日的500點上方啟動。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沖向2245點的歷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國持續5年之久的此輪大牛市的真正終結。
在第四輪大牛市的上升通道中,它所表現出來的“一波三折”行情,極好地化解了股市階段性暴漲過程中所聚集的泡沫,這極有利于牛市行情的延長:512點(2006年1月)——1510點(1997年5月)——1047點(1999年5月)——1756點(1999年6月)——1361點(2000年1月)——2245點(2001年6月)。
請注意:由于處在大牛市上升通道中的每一次“回調”,其跌幅均未超過前期上漲的最高點的1/2,因此,筆者才將它視為一種“回調”,而不是一輪獨立的“熊市”行情。第四輪牛熊更替與前三輪牛熊更替的主要區別在于:第四輪行情是一輪“慢牛”行情,它主要表現為兩步一回頭或三步一回頭,正是如此,這一輪牛市行情才能持續6年時間。
(5)第五輪牛市:2年另4個月(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
2005年6月6日,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最低為998.23點。與2001年6月14日的2245點相比,總計跌幅超過50%,故標志著此輪熊市目標位的正式確立。2006年1月初,上證綜指仍不足1200點,2006年12月14日,上證綜指首次突破2245點。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創下歷史最高記錄6124點,從而宣告這一輪快牛、瘋牛終結。
如果從20多年上證綜指運行通道來看,2007年10月的“通道”最高點應該在3000點左右,而不應該是6124點,很顯然,這是瘋牛唯一的意外和誤會!結果,最終招致了熊市暴動革命的嚴厲報復:股市從2006年2245點上攻至2007年6124點僅僅花了10個月,十分碰巧的是:從2007年6124點暴跌至2008年2245點,正好也只花了10個月時間。這是多么工整的對稱美!這就是中國的快牛與瘋牛,漲得越猛、跌得越兇。
(6)第六輪牛市:9個月(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
2008年10月28日,上證綜指跌至1664點最低點,2009年8月4日攻至最高點3478點,累計漲幅超過100%。
(7)第七輪牛市:1年半(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
2013年6月26日,上證綜指創下自2009年8月4日以來的最低點1849點,以此作為本輪牛市的起點,2014年12月8日已攻至最高點3041點,以此節奏推斷,2015年1月底或2月初,本輪快牛將終結,最高點約為3500點至3700點附近,本輪牛市的最大累計漲幅約為100%。
不過,上證綜指若能在2500點——3000點之間反復振蕩、多次整固,那么,本輪牛市有望拉長周期至2015年6月注冊制正式推行之時。這一市場節奏的改變,將主要取決于證監會改革舉措的及時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