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市場的非理性?

市場的非理性來自于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

投資人都有哪些非理性行為?

(一)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是從情感的角度來刻畫群體的行為,是行為金融學的術語,在資本市場上是一種決策行為體現出來的心理偏差。“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資本市場中的“羊群效應”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于輿論,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資本市場“羊群效應”的存在使得投資者個體和集體投資理性程度大大降低,對于某一個特定的事物做出同時買進或者賣出的決策。這種非理性投資行為會直接導致資本市場上買賣活動的大規模的不規范和不規則,對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和穩定性產生一定影響。

(二)過度自信。“過度自信”是指投資者的獨斷性的意志品質,是與自覺性品質相反的一種心理和行為偏差。“過度自信”往往會導致投資者對某些信息反應過度或者反應不足,進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為。如果投資者對信息過度依賴,就會致使其過度投資或投機的行為發生,就會出現“過度反應”的現象。“過度反應”的現象在現實交易過程中往往表現為過于樂觀。在重大消息出現的大部分時間里,股市價格的波動幅度很小,對利好反應比較平淡,是“反應不足”現象。對消息的敏感性反應是比較差的,在既定的心理思維模式下改變也是微乎其微的。在資本市場信息發生變化時,由于投資者心理認知偏差的存在,投資者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度反應或者反應不足。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都是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典型表現。

(三)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投資者愿意賣出當前盈利的股票并且繼續持有虧損股票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投資者認知偏差。投資者往往對于虧損的股票存在較強的惜售心理,也就是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不愿意實現損失;投資者在盈利面前往往傾向于回避風險,愿意較早賣出股票以鎖定利潤。在大多數情況下,處置效應主要就是要受到投資者心理因素的影響,它會直接削弱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和股票未來收益狀況的客觀判斷。投資者往往是非理性地長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投資價值的股票,結果必然是贏少虧多。

(四)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最近的公司信息賦予過多的權重,導致對近期趨勢的推斷過度偏離長期平均值。投資者過于重視新出現的信息,而忽略長期的歷史信息,而后者更具有長期趨勢的代表意義。因此,投資者經常在壞消息下過度悲觀而導致證券價格下跌過度,在好消息下經常過度樂觀而導致證券價格上升過度。格雷厄姆認為,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那些個性穩定的人,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股票市場,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資者具有數學、財務、會計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仍難以從投資行動中獲益。巴菲特將導師格雷厄姆的精華總結為:“合適的性格與合適的才智相結合,才會產生理性的投資行為。”

如何看待這種非理性造成的影響?

投資者投資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克服情緒化這一缺點。我們必須冷靜而細心地觀察事實,控制自己的情緒,以期在充滿誘惑的市場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判斷力。 ——沃倫·巴菲特 

超額收益的一個前提就在于市場的非理性存在。巴菲特認為,市場是會鬧情緒的。每一只股票的價格,都會因市場的情緒而波動。這個波動并不是跟著公司的企業現金獲利潛能而上下浮動的。這使我們能夠把自己選中的優秀公司的長遠報酬率當成一個“底線”——投資報酬率的最低限度,然后利用市場的情緒,來取得更高的報酬率。

市場是由一個個單一的人或者經濟個體組成的(人群總是比個體更加非理性),所以他總是不能正確的反映出一個公司的實際價值,以至于價格經常嚴重的偏離價值。同時隨著國際大環境和經濟趨勢的演變,公司所處的經營環境也直接影響著他的發展預期和動態估值。所以在經濟環境的作用被心理層面上放大以后,市場總是在做著兩極化運動,在極度樂觀和極度悲觀中折返不已。

格雷厄姆將市場比喻為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年輕人。而價值投資者要抓住的就是這種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偏離。兩者之間的差異越大,投資的安全性也就越高。

每一個價值投資者都認為股票投資關鍵在于公司本身,我們買入一只股票實際上就是在買入一家公司。站在一個企業購買者和擁有著的角度考慮問題,往往有益于得出更為理性的投資決策。

網絡收錄&整理編輯
漲(1)
投資有風險,本站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夠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