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時線上的形態比K線上的形態更標準
我們在解讀傳統形態理論分析時,經常會與一些什么頭肩型、三角形、旗形等等的形態字眼不期而遇,并且各種不同的技術分析著作,都想竭力揭破這些五花八門的形態中暗藏的密碼。然而令我們為難的是,市場運行的軌跡并不是始終如一的,一個活躍的市場也許正像一個“朝三暮四”的花花公子。在K線的形態組合上,我們有誰見過一個“用情專一,決無二異",符合標準形態模型的頭肩頂、頭肩底?即使有,我們也可以看到,市場在形成標準形態的過程中時不時地“拈花惹草"。對“愛情”一向“忠貞不二”的投資者們,也許因此經受不住市場的這種隨意揮灑的舉動,而最終被淘汰。
用時髦的話來說,市場是很“瀟灑”的,如果你把某一只你脅好的股票當成傾國傾城的絕色美人,在你還沒有完全得到她之前,美人免不了會“紅杏出墻”幾番。最終能否取得勝利,就完全看你的鎮定與大度了。
把以上的比喻于股票的K線形態上,則形態的不標準就顯得很正常了。這是因為大多數K線形態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K線形態的形成一般都有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比如政策、突發信息,或者股票換手導致的市場參與人變化。當某只股票突發利好時,某些參與人就會像“花花公子”一樣出奇不意地有個“拈花惹草"的動作;當突發利空出現時,參與人又會無情地拋棄它。同樣,市場參與人的變化就像女人改嫁一樣,她要重新面對一個“新丈夫”,也要重新審視一個“新家庭”此時她不得不忘掉過去的一切,認為一切都是新起點。
股票參與人未變更之前,原持有者大多能記住自己持有期間(假設相對較長)股價波段的高、低點。當未來股價運行到這些高低點時,他們就會依據支撐或壓力等一般常識執行相應的頭賣行為。當這種人占了市場中的絕大部分時,股票價格就會在二些支撐或壓力位前,循著形態理論分析的軌跡運行,最終股價形態就會很符合標準模型。但我們知道,市場參與人是在不斷并且頻繁變化著的,新的參與人可能并不理會(與原持有人相比較而言)前期股價的波段高、低點。當這種人在市場中存在的力量不小時,股價并不會在一些重要的支撐或壓力位前嘎然止步。也就是說,理論上的標準模型,會在此時因這類新參與人的“相對不理會”而出現偏差,這種偏差最終導致了K線形態的不標準。對于突發信息引起的股價在某日打破標準形態,從量能的爆發到量能的消耗,轉而到量能的修復穩定都需要一個過程,K線形態因此而顯得不標準是很容易理解的。
以下是上證指數及一只股票某段時期內的K線圖:上證指數在2000年8月至11月期間走出了頭肩底形態。但我們看到這個頭肩底形態左肩和右肩并非很對稱,頸線的傾斜度也過大。
滬股大商股份(600694)在2015年1月至4月期間形成了一個已經很標準的頭肩底形態,但在頭與右肩之間出現的突起的。
由此可見,分時圖上的形態要遠比K線組合中的形態標準得多,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仍然可以從市場信息及市場參與人兩個角度簡單分析一下:從市場信息來看,隔日的信息是難以預測并可能具有突發性的。但在某一日開盤至收盤期間,當日的市場信息公眾認知量基本上是相對確定的,這樣人們在分時圖上的買賣行為基本上是依據價格變化而執行的。也就是說,市場在此期間大致處于一種無摩擦狀態,人們的買賣行為可以認為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則。而傳統經典形態理論通過上百年國外市場的實踐檢驗,人們已經認定它屬于一種自然法則。由于當日市場交易行為相對處于一種無摩擦狀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法則,所以這種交易行為產生的價格軌跡,進而表現出來的分時曲線相對來說是比較標準的。從市場參與人來看,單日參與人的變化相對于一段時日內參與人的變化就小得多了。并且當日參與人的變化導致股票價格軌跡的變化,都非常清楚地記錄在股價分時線上,人們也不至于因時日過長而忘記了前期股價重要的高、低點,或者說是重要的支撐、壓力位。如果把趨勢分成大、中、小三種類型,則股價分時線的趨勢應該屬于小趨勢的范疇。既然股價分時線處于趨勢這樣一個框架中,那么分時線上所形成的高、低點同樣在當日具有壓力或支撐作用,前面說過,人們并不會因時間過長而忘記這些支撐、壓力位,因此,當分時股價達到這些價位時,人們會不期然地循著自然法則執行相應的買賣行為。顯然,在此基礎上,分時線所形成的鼽是符合傳統理論經典形態模型的,并且要比K線圖上一殿時期內形成的形態更標準。
說明:原文作者:穿陽 ,本文是對原文的新復盤。
圖片來源:www.szqfj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