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務總監劉丹陽先生介紹公司第四季度及全年經營業績情況
【營收分析】
公司2023年全年度實現營業收入607.9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685.1億元同比減少了77.2億元,降幅11.3%。其中:
通訊類產品實現營收218.0億元,同比降幅14.9%;
消費電子類產品實現營收192億元,同比降幅11.4%;
工業類產品實現營收81.6億元,同比降幅5.7%;
云端及存儲類產品營收53.8億元,同比降幅23.1%;
汽車電子類產品營收51.4億元,同比增幅10.2%;
醫療類產品營收3.7億元,同比增幅86%。
反映全球行業景氣度及終端市場的需求變化,通訊類產品及消費電子類產品主要由于需求不振造成營收同比有所下降;云端及存儲類產品因公司在進行產品需求結構性調整的原因,同比降幅較大,但第四季已有改善;汽車電子類產品及醫療電子類產品仍實現同比持續成長。
全年按產品別的營收占比:通訊類產品占比為36%,消費電子類產品占比為32%,工業類產品占比為13%,云端及存儲類產品占比為9%,汽車電子類產品8%,醫療電子類產品占比小于1%。
【獲利分析】
第四季度單季實現營業收入177.3億元,相較于第三季161.9億元環比增幅9.5%,較2022年同期的189.9億元,同比降幅6.6%;第四季度單季實現營業毛利16.6億元,相較于第三季環比基本持平,較2022年同期同比降幅20.4%;營業毛利率為9.4%,相較于第三季10.3%減少0.9個百分點,較2022年同期的11.0%減少1.6個百分。
第四季度單季實現營業利潤6.4億元,相較于第三季6.8億元環比減少5.0%,同比降幅35.3%;營業利潤率為3.6%,相較于第三季4.2%環比減少0.6個百分點,較2022年同期的5.3%,減少1.7個百分點。
第四季度單季實現凈利潤5.6億元,相較于第三季6.3億元環比降幅10.9%,較2022年同期同比降幅37.3%;單季凈利潤率為3.1%,相較于第三季的3.9%環比下降,較2022年同期的4.7%,減少1.6個百分點。
第四季度單季環比雖營業收入增加,但由于產品組合原因造成材料成本率上升的不利影響,雖期間費用占比未增加,但毛利率環比下降的比率直接影響了各項獲利指標,疊加單季營收同比下滑,也使獲利能力各項比率同比下滑幅度較為明顯。
公司2023年全年度實現營業收入607.9億元,較2022年同比降幅11.3%,相較2021年增長9.9%。2023年全年度實現營業毛利58.5億元,較2022年的71.9億元同比降幅18.6%,相較2021年增長10.1%。2023年全年度營業毛利率為9.6%,較2022年的10.5%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相較2021年毛利率持平。2023年全年度實現營業利潤21.8億元,較2022年的34.6億元同比降幅37.1%,相較2021年則增長2.2%。營業利潤率為3.6%,較2022年的5.1%下降較大,也低于2021年3.9%的水平。
除了受營業收入同比減少、毛利率下降造成獲利減少的影響外,2023年公司考慮到市場風險變化及公司會計政策,分別增加計提了與存貨相關資產減值損失約1.62億元及信用減值損失約0.20億元,共對獲利造成了1.8億的不利影響。如扣除這兩項約1.8億元計提的影響,營業利潤率可回到2021年水平。
全年度實現凈利潤19.5億元,較2022年的30.6億元,同比降幅36.3%,相較2021年則增長5.0%。全年度凈利潤率為3.2%,較2022年的4.5%減少1.3個百分點,相較2021年的3.4%略有下降。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7.8億元,跨年度的變動幅度和凈利潤相近。
【非經常性因素分析】
2023年全年度非經營性因素項目已明顯減少。
影響2023年全年度非經營性因素為收購飛旭的資產溢價攤銷,與2022年同期影響相當。目前收購泰科電子汽車天線業務相關的資產評估和資產溢價攤銷仍未完成,因此本次業績快報中并無包含此部分對損益相關的影響。全年度因廠房搬遷增加的相關成本為386萬,較2022年同期減少,并購項目所產生的成本為690萬。
綜合上述獲利分析,第四季度單季營業收入環比增長9.5%,略低于之前的預期。全年營收同比降幅11.3%,與前季預期全年營收同比降幅會可能略超過10%,基本相符。全年度營業利潤率3.6%,與前三季度營業利潤率一致,基本符合預期。
【費用分析】
全年度銷售、管理、研發及財務等期間費用合計金額為36.0億元,較2022年同的38億元有所減少。在營業收入同比下降情況下,通過費用管控,費用比率控制在2023年全年度營業收入的6%以下。
(1)銷售費用約3.7億,主要因銷售全球布局的情況下,海外人員營運成本、保險費及質量保固費用增加所致。
(2)管理費用12.2億,通過費用管控,管理費用同比降幅14.5%,降幅大于營業收入下降幅度。
(3)研發費用約18億,同比降幅與營收相當。
(4)財務費用增加1.9億,主要為外幣兌換收益同比大幅減少及外幣借款成本增加所致。
【現金流及營運資本周轉分析】
(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
2023年全年度為凈流入67.6億,較2022年凈流入34.3億持續大幅增加,主要因本年度收回款項增加,加上本期加強采購及存貨的控管,存貨占用資金下降所致。
(2)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
主要為固定資產支出,2023年全年度為凈流出12.9億,較2022年凈流出15.2億,有所減少,主要因公司審慎進行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的資本支出,與第三季度公司預估的全年金額相比有所減少,合計約人民幣14億元,與2022年金額相當。2023年因投資墨西哥等境外工廠,使建筑相關支出將較2022年有所增加,全年約人民幣6.1億元。2023年生產設備投資人民幣8億,投資重點放在汽車電子及SiP的相關設備的投資上。
當前預估,2024年的資本支出較2023年有所增加,約人民幣19億。因持續投資墨西哥等境外工廠,建筑相關支出人民幣約7億。2024年生產設備相關支出人民幣約3億,較2023年增加,仍將投資重點放在汽車電子及SiP的相關設備方面,其中SiP的設備投資會增加,大概會占1/3以上。
(3)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
2023年全年度為凈流出19.1億,主要因本期完成較大的現金股利支付,較2022年有所增加。
2023年期末存貨下降為83億,較2022年底109億大幅減少,并低于2021年期末。全年營業收入下降也造成現金周轉天數較2022年同期延長4天到55天,其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增加1天,應付賬款周轉天增加1天,存貨周轉天數增加4天。
【主要財務指標分析】
2023年期末公司總資產約393億元。主要因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持續改善,貨幣資金112億較2022年底增加35億。總負債、有息負債有所下降,負債率為56.5%,下降2.7個百分點。2023年期末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權益為170億元,由于獲利減少,全年度年化總資產收益率為5.9%,年化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2%,全年度每股收益為0.89元,較2022年同期皆有所下滑,全年EBITDA(息稅前扣除折舊攤銷的利潤)為35.7億,較2022年同比降幅23.8%,優于凈利潤同比下降幅度。非經常性損益為1.7億,主要來自于金融資產已實現金額及收到的政府補助收益。
【業績目標】
第一季度:營收同比持平,由于公司持續投資境外業務,境外業務折舊和人工成本相對較高,營業利潤率同比略有下降。
全年:預期上半年營收同比持平,下半年營收同比增幅恢復到兩位數。
二、董事長陳昌益先生介紹公司發展策略
如果回到2023年初,當時市場分析以及許多同行企業預測,都提到了2023年上半年處于去化庫存的周期中,到2023年下半年業務表現會更優。但實際上回顧去年,整體庫存去化的狀況其實是比預期來得緩慢,主要因為產業整體仍然持續受到后疫情時代需求放緩的影響,通貨膨脹和升息環境也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力及企業的各項支出。
正因為如此,環旭在去年一直積極地在做對應的風險管控。在過去的幾個季度里,公司積極管控庫存、運營、資金等方面,這也客觀地體現環旭一直以來秉持的穩健經營原則。
環旭在去年也邁入了“全球化布局”的第二階段,成立了“數字化轉型中心”,主要為了推動全球營運管理流程的整合和優化,讓公司各個部門的運作能力可以匹配全球化布局的進程,來提升“全球化平臺、在地化服務”的效率和競爭優勢。
由于整體市場已經從兩三年前的“供應驅動”回歸到由“需求驅動”的經濟模式,展望2024年,市場普遍偏向謹慎樂觀。從宏觀面來看,全球升息循環大致已經結束,歐美各國的通貨膨脹目前也有明顯的回落,整個產業景氣度回溫的時點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未來觀察研究的重點還是要從“時點”回歸到“數據”。
以Intel、 Qualcomm、AMD為代表的芯片公司,都在著力發展邊緣式AI運算相關的處理器,也因此,未來消費性電子產品在“AI+”和“智能化”的賦能下,會有機會掀起升級換代潮。同時,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環旭在云端及存儲板塊中相關產品的業務領域,也可以維持穩健成長。此外,環旭依然會在汽車電子領域持續投資,預期在產業整合的背景下,可能今年也會面臨一定的挑戰。
面對產業的挑戰,環旭依舊堅持中長期策略來投資未來,這也就是經營團隊之所以一直致力于創造穩定現金流的原因,目的就是要確保公司不僅具有充足的流動性來支應日常的營運需求,同時也要有充裕的資金來投資未來。今年資本支出的金額預計會較去年增加30%-35%。其中,與設備相關的投資,將會重點投資在SiP及汽車電子領域,同時,公司也會加大在北美的產能擴張,以服務重點產業領域的頭部客戶。
通過與公司日本、美國及歐洲客戶的深度溝通后,客戶的重點訴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企業轉型(Transformation),在地采購(LocaltoLocal),脫碳凈零(Decarbonization)。
首先,不同產業領域的客戶都一致地在提高其對于軟件、平臺及服務上的重視程度,并強調數字化、智能化,都在進行業務本質上的調整。
其次,環旭許多重點客戶的需求都是全球性的,這代表了提供在地化制造服務已經是客戶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最基本的門檻要求。因此,在地化生產的效率以及成本結構是目前客戶關心的重點。
最后,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已經是許多客戶的重要策略,尤其是環旭在歐洲的客戶。在2050年全球要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之下,許多歐洲的客戶將自己的目標設定提前到2040年,其對供應商的要求是要有到2035年明確達到凈零排放的具體規劃。
針對客戶訴求,環旭的策略及行動如下:
首先,加大投入與產品設計及軟件開發能力提升相關的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環旭在去年四季度完成了對汽車天線公司赫斯曼(Hirschmann)的收購,目的是為了擴展環旭在汽車電子領域的產品設計能力及進一步增強技術優勢,以更好地服務全球的汽車產業客戶。
更重要的是,對客戶在地化生產需求,除了目前全球的30個生產據點以外,公司也已經規劃將會持續擴大在北美、歐洲及亞洲的產能。同時,環旭還會持續發展自動化和智能制造,目標是要全面提升亞洲、歐洲及北美的區域生產據點的智能制造能力,以提高公司整體的生產制造效率。
最后,在客戶加速實現凈零碳排的目標之下,公司也已經設定要在2040年達到凈零碳排,以符合客戶對于供貨商的要求。
從公司業務發展的著力點來看,主要在以下三個領域:
首先,公司會持續投資消費性電子產品方面的關鍵技術,包括先進的系統級封裝及測試,以維持環旭在SiP領域的領導地位及優勢的市場占有率。在此基礎上,公司會專注在“汽車電子”及“云和通訊”這兩大領域,以擴大并平衡環旭的產品組合,持續降低公司受單一產業、單一客戶波動的影響。
在“汽車電子”方面,公司不僅會圍繞車用功率模組PowerModule的制造技術進行持續投資,也會重點發展車聯網和ADAS模塊。未來的汽車將會是能夠智能互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