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于提高KM集團運營效率有哪些思路和計劃?
公司采取了多項措施推動KM集團管理提升。包括優化產品結構、明確產品定位、中國增長戰略——增強公司塑機業務中國區域的機加工制造能力、增加中國供應鏈對全球供應鏈占比、調整優化KM集團組織架構、加強運營管控以及聘請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就KM集團經營狀況進行專項診斷等等。
為推動上述改善措施落地見效,公司管理層多次實地前往德國進行調研,推動上述改善措施的實施。KM集團德方相關負責人及技術人員也已多次來到中國工廠就產品結構優化、清晰產品定位以及供應鏈中國增長問題展開探討,力爭早日針對國內外市場需求完成相關調整。對于德國KM集團組織架構調整優化項目、加強運營管控以及外部機構專項診斷項目,目前也在積極推進過程當中,但同時也面臨著地緣政治、文化差異以及當地工會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外部機構已進場開展第二階段改善方案細化工作,未來公司將根據外部機構方案,推動改善措施落地執行。
2、 面對歐洲電價高/地緣政治割裂的形勢,集團對KM的經營思路相比收購初期有哪些調整?
上市公司收購KM集團初期,為提高重組后整合效率,曾嘗試通過任命KM集團高管為上市公司高管的方式反向整合,但效果未達預期。針對上述問題,公司已于2022年底完成主要領導調整,優選并派遣年富力強、敢闖敢拼的干部組成新的管理團隊,并派至德國擔任CEO。結合“十四五”發展規劃及公司最新定位,將在立足國家戰略、服務行業發展、賦能集團產業鏈的戰略定位下,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增長戰略,同時通過產品重新定位、全球產能優化、組織架構調整、業務流程重塑等運營改善和資產優化等措施逐步實現減虧扭虧。
3、 收購多年后,中化集團對公司管理層有什么要求又有什么資源支持?
集團對公司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要在攻堅克難中持續提振精氣神,樹立堅定的信心,培養堅韌的意志。在海外企業管理中進一步強化主人翁意識,加大管理力度,增強溝通互信,用境外企業的思維方式充分表達股東意志。二是要結合公司不同業務板塊的基礎優勢和發展現狀進行專題研究,“一企一策”制定方案,精細管理提升效能。進一步拓展提升化工裝備企業核心競爭力,加速業務協同發展,成立專班持續推動塑料機械企業業務調整和經營改善。三是要認真梳理制造企業、流程企業提質增效工作經驗,為卓越運營評估交流提供工具參考,在應用中不斷完善,最終形成最佳實踐并做好推廣與傳承。
結合公司所提出的“立足國家戰略、服務行業發展、賦能集團產業鏈,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化工及新材料裝備綜合服務商”公司定位,集團已通過包括人力及資金等多方面途徑對公司予以具體支持。
人力資源方面,集團利用內外部人力資源優勢推薦優秀人才幫助公司對所屬公司,特別是海外子公司運營管控進行人力資源支持。資金支持方面,集團多次通過中化工裝備(香港)有限公司及其他子公司為公司提供股東借款及其他融資支持,以幫助公司補充流動資金,降低利息費用,以期盡快實現經營改善。
此外,公司也將秉承中國中化倡導的協同精神,大力推動內部協同業務的開展,積極發揮在高端聚烯烴、工程塑料、塑料改性等多條集團重點產業鏈的技術服務能力,不斷探索化工新材料更多應用場景。
4、橡塑機械和化工裝備的行業需求展望?
注塑機業務方面,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注塑機國內市場需求逐漸轉向平穩。2022年注塑機行業景氣度同比有所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注塑機需求較為穩定,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注塑機市場需求已出現持續復蘇跡象。另外,由于國內汽車行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以及汽車輕量化高端材料及成型需求帶動,公司化工機械及塑機業務有望獲益。
歐美高端塑機市場方面,根據VDMA(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對697家企業的調查結果,預計2024年38%的塑料機械公司銷售收入同比下降,KM塑機業務在歐美高端市場面臨需求下滑形勢,但由于我國化工正迎來上下游同步擴產的高峰,因此公司擠出業務有望彌補上述注塑機械需求下滑造成的空缺。
橡塑機械方面,長期來看受益于全球汽車保有量規模的穩定擴大和出行帶來的剛性消費,輪胎產品的需求仍將向好,有利于公司橡塑機械業務拓展。
5、 股權激勵和國企改革方面公司能否有所作為?
公司目前暫無股權激勵的考慮。
公司將推動落實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以KM集團、天華院、福建天華三家企業為依托,憑借在橡塑機械和化工裝備領域的行業領先地位和管理經驗,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化工及新材料裝備綜合服務商。具體來看,公司將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增長戰略,增強公司塑機業務中國區域的機加工制造能力、增加中國供應鏈對全球供應鏈占比;持續推動各類研發項目,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多源供應策略,增強安全支撐能力;在合適時機依照承諾將兩家托管橡機企業注入上市公司,推動專業整合;進一步夯實FORUS體系、合規管理體系,大力推動卓越運營管理體系建設,筑基解困、提質增效,堅決防范化解公司重大風險;不斷完善三會治理制度,細化優化規范高效的三會工作運行管理機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強干部隊伍的專業化、國際化建設,優化薪酬資源配置機制,完善員工績效考核機制,著力激發企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