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務總監劉丹陽先生介紹公司第三季度經營業績情況
【營收分析】
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度營業收入430.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95.3億元同比減少了64.7億元,降幅13.1%。
前三季度度各類產品營業收入變化:
(1)通訊類產品營收147.9億元,同比降幅19.8%;
(2)消費電子類產品營收142.6億元,同比降幅7.0%;
(3)工業類產品營收61.9億元,同比降幅4.0%
(4)云端及存儲類產品營收34.7億元,同比降幅34.4%;
(5)汽車電子類產品營收35.9億元,同比增幅6.3%。
(6)醫療類產品營收2.6億元,同比增幅64.8%,
前三季度通訊類產品占比為34%,消費電子占比為33%,工業類產品占比為14%,云端及存儲類產品占比為8%,汽車電子類產品8%,醫療電子類產品占比為0.6%。
【獲利分析】
第三季度單季實現營業收入161.9億元,相較于第二季138.7億元環比增幅16.8%,較去年同期的205.9億元同比降幅21.4%;
第三季度單季實現營業毛利16.7億元,相較于第二季13.5億元環比增幅23.8%,較去年同期同比降幅25.3%,營業毛利率為10.3%,相較于第二季的9.7%增加0.6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的10.8%減少0.5個百分。
第三季度單季實現營業利潤6.8億元,相較于第二季5.5億元環比增幅23.0%,同比降幅45.5%。營業利潤率為4.2%,相較于第二季的4.0%環比改善,較去年同期的6.0%,減少較大。第三季度依公司政策及市場風險變化分別增加計提了與存貨相關資產減值損失約0.7億元及信用減值損失約0.2億元,如排除這兩項約0.9億元計提,營業利潤率可回到4.7%以上。
第三季度單季實現凈利潤6.3億元,相較于第二季4.9億元環比增幅27.7%,較去年同期同比降幅42.4%,單季凈利潤率為3.9%,相較于第二季的3.5%環比改善,較去年同期的5.3%,減少1.4個百分點。
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30.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95.3億元同比減少降幅13.1%。相較2021年同期則增幅17.9%。
2023年前三季度營業毛利41.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51.0億元,同比降幅17.9%。相較2021年同期增幅20.6%。2023年前三季度營業毛利率為9.7%,較去年同期的10.3%,下降0.6個百分點,相較2021年同期毛利率為9.5%。
前三季度營業利潤15.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4.6億元,同比降幅37.8%。相較2021年同期增幅為20.6%。營業利潤率為3.6%,較去年同期的5.0%減少較大,但優于2021年同期3.5%。
除了受營業收入同比減少造成對獲利的影響外,2023年前三季度共計提了與存貨相關資產減值損失約1.3億元及信用減值損失約0.3億元,如排除這兩項約1.6億元計提,營業利潤率可回到3.9%以上,相較2021年更有明顯改善。
前三季度凈利潤13.9億元,較去年同的21.7億元,同比降幅35.9%相較2021年同期則增幅24.2%。凈利潤率為3.2%,較去年同期的4.4%,減少1.2個百分點,相較2021年同期的3.1%有所改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2.8億元。
【非經常性因素分析】
2023年前三季度非經營性因素項目已明顯減少:
(1)收購飛旭的資產溢價攤銷,與去年同期影響相當。
(2)因廠房搬遷增加的相關成本較去年同期減少,僅193萬,可轉債的利息費用較去年同期增加4.1個百分點。
第三季度單季營業收入環比增長16.8%,略低于與第二季業績說明會時對三季度度預計環比增長20%的目標;同比下滑21.4%,相比第二季度和上半年10%以內的降幅,降幅明顯增加;第三季度單季營業利潤率為4.2%,相比上半年水平繼續改善,符合預期;前三季度營業利潤率3.6%,略高于2021年營業利潤率3.5%,符合預期。
【費用分析】
前三季度期間費用合計金額為25.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6.6億元,費用比率控制在2023年前三季度的6%以下。
(1)銷售費用約2.5億,在銷售全球布局的情況下小幅增加。
(2)管理費用8.8億,持續的費用管控使其同比下降22.3%,幅度大于營業收入下降幅度13.1%。
(3)研發費用約12.8億,小幅減少。
(4)財務費用增加1.3億,主要因為本期未如去年同期有較多的外幣兌換收益所致。
【現金流量分析】
(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
在2023年前三季度為凈流入41.4億,較去年前三季度同期凈流入11.7億,持續改善,更較2021年前三季度同期凈流出18.4億,大幅改善,主要因去年下半年營收成長較大,致今年上半年度收回款項增加,加上本期加強采購及存貨的控管,存貨占用資金下降所致。
(2)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
主要為固定資產支出,2023年前三季度凈流出9.2億,較去年同期凈流出12.2億,有所減少,主要因公司謹慎的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所致.
(3)2023年目前的資本支出規劃
與第二季說明會時相比總金額增加,合計約USD275M,主要因持續投資墨西哥等境外廠房,使建筑相關支出將較2022年有所增加。生產設備部分,仍將投資重點放在SiP的設備、工業及汽車電子相關產品方面。2023生產設備投資約USD164M,其中約30%為SiP相關投資,其余為其他產品線相關投資。建筑相關投資約為USD104M,IT設備及其他設備投資約為USD7M。
(4)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
2023年前三季度為凈流出10.5億,主要因本期完成較大的現金股利支付,去年同期為凈流入2.3億,2021年同期因為可轉債發行所致有大額流入。
【主要財務指標分析】
第三季度末,公司總資產約為400億元,主要因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持續改善;貨幣資金為
98.4億,較去年底增加21.5億;總負債、有息負債、負債率皆保持平穩。
前三季度底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權益163億元,由于獲利減少使前三季度年化總資產收益率5.6%,年化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1.6%,前三季度每股收益為0.64元,較去年同期皆有所下滑,營業收入下降也造成現金周轉天數較去年同期延長7天至今年前三季度的61天。
2023年第三季度末存貨為102億,較2022年底的109.1億有所減少。EBITDA前三季度為
25.6億,較去年同比降幅24.1%,優于凈利潤同比下降幅度。非經常性損益為1.2億,主要來自金融資產評價變化及收到的政府補助收益。
【業績目標】
預計第四季度營業收入環比的增長可達兩位數,持續保持環比增長的趨勢。預計全年的營業利潤率會與前三季度營業利潤率相近。全年營業收入同比的降幅可能會略超過10%。
二、副總經理JingCao先生介紹公司的智能制造
環旭電子作為全球電子設計制造服務的領導廠商,智能制造一直是最重要的業務策略之一。公司的策略是將勞動密集型的制造轉變為極高生產率的智能制造。位于公司總部的智能制造開發團隊,針對每個工站來開發通用的自動化平臺,和數據自動化應用模塊,然后向公司位于全球各地有需要的工廠推廣,這樣能更加節約開發成本,并大大縮短各個工廠的智能制造導入期,提高應用效率。
公司有非常清楚的工業4.0智能制造工廠的愿景及規劃藍圖,從工廠的芯片及其他原材料入廠的自動分發到自動料倉的存儲,一直到所有生產設備的自動化,以及生產排程流程的管控,所有設備的全自動實時參數監控,以及報警系統,產線所有的物料全自動實時搬運,一直到產品完成,載入料倉,均涵蓋在整個智能制造體系之中。
在智能可視化管理方面,管理層和工程師都可以看到自己負責的部分中所有實時的參數變化和設備狀態。公司的目標為要達到五星級的智能工廠,每家工廠因為生產的產品不完全一致,至少有80%-100%的設備都要做到全自動化的生產,100%的設備做到全部的互聯。還有全自動的自動化物料處理,最終的一步就是完全與客戶、供應商的ERP系統高度集成。
在2016年-2022年的6年內,由于智能制造大量導入,使得公司的運營效力以及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著明顯提升。
以公司的張江廠為例,取得了上海市智能工廠的榮譽稱號。在2021年1月份,全球著名的電子制造雜志上對張江廠做了封面的主題報道。當前,張江廠的自動化能力不斷提升,自動化率可達80%以上,總員工人數也從2016年將近4千人減少了56%,到現在的1752人,生產效率在過去6年里提升了將近3倍。2021年在測試段建成的首個關燈測試車間,共有258臺機器手臂。2023年張江廠全廠88.5%的設備實現了聯網監控,自動數據采集,以及實時報警。
張江廠由于智能制造水平的不斷提升,生產管理效率也不斷提高。過去6年,張江廠營收提升了113%,操作工人數反而減少超過53%。并且在這期間,當地操作工的成本每年都有一定承擔的增加,總的增加額度在46.1%。自動化并非簡單的用機器人去取代人工,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導入智能自動化來提高產品的品質及良率,提升制成的穩定性和增強如期交貨的能力等。三、投資者提問
【問題】今年感覺整體壓力是比較大,以公司現在對于整個業務的展望如何看待2024、2025年的成長,能不能請管理層,就SiP和EMS兩塊來展望明年和后年的成長?
【回答】今年以來,跟過去幾年不一樣,整個市場的情況都不如預期。大家本來期望今年下半年景氣恢復,但實際并未發生。分析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1、全球通貨膨脹造成的全球市場疲軟,消費不景氣。
2、疊加去年行業因供貨不足所導致了庫存一定程度的虛增,使得今年下半年和市場的預期相比有落差。
以目前的預估情況來看,2024年上半年比較平穩,沒有看到大幅的成長跡象,到明年下半年可以看到景氣度的回升。2024年整體較今年應該有10%的成長機會,到2025年有望回到2022年最高峰的水準。整體呈現U型反轉的態勢。比較好的機會是和電動車相關的業務,這是公司近年一直重點投資布局的領域。
【問題】請教一下成本端的改進,公司介紹了整體自動化的產線推進,相對細化地問一下,現在各個工廠自動化推進的進度,如果從量化的角度去看,怎么去理解持續自動化改造能帶來多大成本的節約?如果我們去相比較同行的話,您如何看待我們跟同行自動化水平的比較?
【回答】環旭電子一直把快速提升智能自動化來作為提升公司競爭力的主要策略之一。過去6年中,在公司的各家工廠,因為產品類別的不一樣,產能規劃也不一樣,每家工廠的智能制造水平都有明顯的進步和提升。在公司策略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面對全球行業的激烈競爭,公司營收持續穩步成長。今年由于行業大環境的影響,公司的收入成長軌跡短期進入到U型模式中。講到具體由智能自動化帶來的效益,以上海張江廠為例,在2016年-2022年的6年內,生產線的自動化率一路攀升超過了80%,營收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增長113%以上,并且操作工人數減少了53%以上。
【問題】如果我們跟同業相比,我們現在整體自動化水平如何?現在行業處于低谷,走出低谷以后,我們跟同業競爭的話,公司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回答】目前雖然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公司的成長可能呈現U型的態勢,但是公司仍然會在這一過程中,來進一步開發設備自動化和數據自動化的新模塊,一旦市場景氣度反轉回升,智能制造的能力將能在全球各個工廠快速應用。
此外,在目前行業景氣度不佳的背景下,公司的業務也面臨著價格方面的競爭以及來自于成本端的壓力,這也驅使我們加快產品制造技術的不斷升級換代,智能制造能力不斷強化,以及對于公司在所有人才方面的領域,也要做到加速布局。
【問題】產業鏈也有一些在往東南亞轉移的趨勢,我們公司在東南亞自動化的水平跟國內情況相比是類似的嗎?是不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自動化做得好的公司是否會獲得更多的機會或者優勢?
【回答】公司至2018年以來持續推動全球在地化的策略,其中包括東南亞的越南、北美的墨西哥均為公司重點拓展的生產服務據點。依靠公司已經非常成熟、先進的自動化應用平臺及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