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董事會秘書趙奎先生介紹了公司整體的業務情況和經營情況。第二部分:問答環節
Q1:煤價變化和智能礦山行業之間是線性關系嗎?
煤價的波動和我們智能礦山細分行業不是線性相關。根據中國神華披露的半年報相關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國煤下水動力煤執行中長期合同價格均價約 722 元/噸,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煤炭市場的價格基本穩定,仍然維持在高位, 個別時點上當天會有30-50元/噸的增幅;從歷史趨勢上看,2014、2015 年煤價在最低區間(300-400)的時候,整個煤炭盈利微薄,仍然會有自動化信息化的資本支出煤價的變化對智能化投資的意愿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目前各省各礦井出于安全、少人化的需求,為 2025年實現中大型煤礦智能化的目標持續投入,智能化建設的訴求相對較強,各省政策上對于優先實現智能化的礦井也會在核增產能上有所傾斜。
Q2:行業的需求在前幾年可以看到很迅速,但最近慢下來了,這個怎么理解?
智能礦山行業整體需求這塊我們判斷還是穩中有升的,從底層邏輯來說,首先煤炭是安全管理要求最嚴格的行業之一,但凡可以降低安全風險的設備達到整體把控礦方生產運營場景的,礦方都愿意采購的,加之國家強政策推動、強有力的監管,推進智能化的執行力很強;其次,現在礦工平均年齡較大,且招工難已經是一個現實問題,但凡可以提高效率的智能化設備實現少人化乃至無人化目標的,礦方都會愿意采購;最后智能礦山行業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新技術新功能新產品的出現也會促使礦方進行更新替換。所以總的來說,行業的需求是比較旺盛的。
慢的話這個感受其實并不精準。首先,按照礦山初級智能化驗收標準而言,120 萬噸級以上的中大型煤礦的整套投資規模大概在 1-2個億,里面涉及到智能采煤系統、智能采掘系統、主通風的智能化、主排水的智能化、主煤流的智能化、智能輔助運輸管理系統、安全監控監測系統、智能通訊系統等等,因為礦方要根據排產等各項因素綜合考慮實施方式,所以這些智能化的建設不太可能同一時間全部安裝,選擇分步實施是常態化;其次全國 4400多處的礦井,礦井之間的差異化比較大,賦存條件比較好的礦井實施起來節奏較快,賦存條件差的礦井實施技術要求會更高。總體是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方案、技術、產品在不斷升級。
Q3:整個智能礦山行業的制約因素是人嗎?部分友商受限于人員規模制約發展,公司怎么看待這個情況?
主要取決于各家的一個經營戰略,市場相對比較分散,現階段一些單系統、單產品的公司也能夠在市場上占據部分份額,這種策略對人員的增速無論是數量還是素養都沒有這么高的訴求,就是考慮簡單的復制。
但我們判斷未來的智能礦山市場需求一定會趨于集中化,對于各種訴求如通訊、視頻、輔助生產、集控等等有較強的產品經驗和綜合服務能力,更廣闊的跨類產品能力會成為核心競爭力,也是客戶“一站式”方案的理想狀態。這個對人才的規模、能力等就有較高的要求,這可能是行業內面臨的挑戰。
其次,在人員招聘方面,因為煤礦是一個高度定制化的非標行業,人才儲備既要持續的引進也需要持續的培養,需要更多的機會、場景去實踐積累經驗,提升水平,不斷加深對行業的理解,才能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痛點,最后形成有競爭力的人才。我們的產品體系比較完善,累計服務的礦井千余家,在技術交流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機會去實踐,內部培養這塊我們的節奏上會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這些人才對于中長期的發展有很強的支撐作用。
Q4:一個礦山是用多個供應商的產品還是單一供應商的產品?這個份額是各家怎么分配的?
總的來說,礦井是根據自身的生產管理需求去采購智能化設備,不存在份額的約定。首先之前十幾年都在搞信息化和自動化,所以對于礦山而言,自身本來就有一定的智能化基礎,那在這么多年的實施的過程中,同一個礦井采購不同公司的產品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造成了礦山下各個系統和產品之間相互獨立的狀態;其次新技術的出現、新老產品的迭代,原有供應商無法研發出滿足新需求的產品,原產品自然而然會退出市場。隨著智能化發展的深入,未來市場一定是更趨向集中化,縱向和橫向的融合聯動,推動智能礦山的穩定常態化運行。所以各供應商市場體量,最終還是取決自身的產品、技術、服務等實力。
Q5:我們一般接觸的客戶是礦井嗎?還是煤礦集團?
我們接觸的基本上都是以礦為單位的客戶,一個礦的地質條件、實施條件、安全情況等礦一級最清楚,他們的需求也是最實際的,礦一級別在一定權限內是有決策權的,可以自主決定購買和生產經營、輔助安全和生產相關的產品。
Q6:中興和華為他們的硬件實力很強,他們和我們是競爭關系嗎?
其實,除了華為外,還有浪潮、深信服、中興,運營商等大公司也都紛紛入駐了智能礦山行業,可以看到煤炭市場及智能礦山行業在各方驗證中的優質性,以及背后廣闊的市場空間,行業巨頭的進入其實對于行業的理解和認可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和華為、中興等巨頭之間不是直接競爭關系。從行業生態這方面來看,根據我們對于行業的理解,生態的建立包括底層到傳輸層到最終端平臺應用層的所有系統的建設,如果是以軟件為業務的公司,可能在地面上會有優勢,在礦井下如果沒有底層建設的情況下,自上而下的去建立整個生態還是比較困難的,切入難度比較大,對行業或者場景進行長時間的深耕和理解這個是前置功課。那我們北路的理解,行業的生態主要是以自下而上的思路去建立。首先,北路的產品體系包括設備感知層(采集器、控制器、傳感器、標識卡等等)、網絡傳輸層(4G無線、5G無線等)、生產執行層(精確定位系統、安全監控系統、井下一體化通信系統等)以及平臺應用層(智能礦山管控平臺、調度指揮平臺等),比較符合工業物聯網的體系。其次煤礦行業因其高防爆要求、應用場景復雜、井下專用的技術及不斷迭代的需要,存在一個行業門檻,同時需要針對單一礦井的賦存條件進行定制化的設計,全國四千多處煤礦,標準化產品公司要評估財務上成本、盈利模式等。
Q7:化工行業這塊是如何切入的?
國家應急管理部 2021年出臺了《“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試點建設方案》,在危險化學品領域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安全管理深度融合,北元集團恰好是第一批示范性化工廠。化工行業有旺盛的安全生產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化工行業因為其特殊性也有防爆要求的,而我們因為在煤礦深耕多年,對安全生產場景的理解比較深刻,同時又有一定的防爆經驗,經過北元集團的層層考察我公司才最終成為服務商。這個項目有一定的示范效應,引起的其他化工企業的關注,后續化工行業也是我們的一個重點方向。
Q8:公司產品的實施周期是多久?收入確認方式?
具體要看什么項目,平均下來是6個月-1年左右。如果只是驗貨的會比較快,如果是集中控制的項目或者金額比較大的融合通訊的項目會比較慢。我們收入確認是終驗確認。
Q9:公司采購電子物料,對公司利潤率的影響大嗎?
去年的毛利有部分受到電子料原材料漲價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基本上已經消化了。我們主要是采購通用的芯片、殼體等,內嵌軟件、外殼的設計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包括后續的膠封、老化測試也是我們這邊做的,我們供應商的選擇比較多,不會形成單一制約。
Q10:公司歷年來毛利率下行的原因?
公司的毛利率一直還是保持相對穩定,我們公司的總體規模相對較大的,從整個行業來看,毛利率會略高一些。比較大的變動,是2020年執行新收入準則,銷售服務費計入到成本進行核算,故影響毛利率。其他年份毛利率的輕微波動,主要是在執行公司經營策略提高市占率時,對個別區域個別產品上整合擴容的影響,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北路總體的規模仍在持續的提升,當然不排除在提升的過程中會存在個別項目毛利率的影響。總體來看,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率仍會在未來幾年內維持高水平,一方面來自于技術儲備,北路的產品都是來源于開發和技術積累,在服務客戶和競爭的時候,具有領先性、獨立性和不可復制性。另一方面,伴隨著北路對市場上整合和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利潤的保障也有很大的空間,目前利潤率上的小幅波動也是經營策略上調整上的反饋。
Q11:產品的訂單結構有何變化?
目前新簽訂單還在正常區間,通常下半年訂單體量會優于上半年大,除了智能礦山領域外,下半年在智能化工上也有布局。
Q12:公司人員增加的計劃?未來人數和收入增速怎么匹配?
公司一直致力于人效的提升,在同行業里來說人效比較領先。從行業細分角度來說,公司聚焦于井工煤礦的智能礦山信息化領域,人員需要有一定的培養周期,但也正是因為我們產品品類比較齊全,所以有足夠多的項目經驗、技術交流環節去成長。年初我們是 660 人,目前已經增加至 800 多人,預計 2024 年增長人數到 1000人,為未來的業績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