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主要內容、提問及公司回復概要:
公司在BIOS和BMC固件領域的競爭壁壘如何?新參與者是否容易進來?
首先,固件作為基礎軟件,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其次,除技術外,固件廠商需要得到上游廠商的合作認可,一般需要2-4年的時間,如果沒有和芯片廠商的長期合作,很難有機會進入固件行業。此外,固件是比較核心的部件,服務器、PC等設備發貨后固件出現問題可能嚴重影響客戶使用,對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都很高,綜合來看壁壘較高,新參與者較難進入。
芯片廠商是否會自己去做BIOS和BMC固件,公司如何看待?
整機廠商如浪潮、海光、華為,都有自己的固件團隊,但主要用來定義自己的產品,管理供應商,這些廠商目前尚未把BIOS和BMC當作主業。從整體行業市場來說,壟斷和封閉也不利于產業發展。從固件行業發展歷史來看,50年代PC在美國開始發展的時候,芯片廠商就有能力自己做BIOS和BMC,但即使像巨頭英特爾,在相關領域也有4家授權廠商。因此整合市場資源、專業精細化分工更加符合市場規律,這是專業分工和市場競爭的結果。
IDE是比較核心的基礎軟件,深圳艾普陽也是目前較稀缺的標的,目前新產品的研發進度如何?產品什么時候會發布?
艾普陽在該新產品上已持續投入超過4年,并且已推出了其測試版本-BETA版,目前計劃于2023年4季度發布新的版本,計劃為實現模型驅動低代碼開發基本功能(包括模型設計器、后端代碼生成器前端代碼生成器等)的社區免費版本,后期在此基礎上推出可收費的專業版(在社區免費版基礎上增加流程設計器、UI設計器在線模板等功能),這兩個版本將同時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市場推廣。
收購的深圳艾普陽公司什么時候進入合并報表范圍?
預計從三季度開始并表,具體以公司披露的定期報告為準。
BIOS和BMC固件在全球和國內的市場份額情況?
市場規模方面,歷史上固件市場規模很大,和CPU收入差距不大。在90年代左右,英特爾重新寫了UEFI市場標準、芯片廠商成立了聯盟,以及上游CPU廠商會對固件市場有所壓制,此后逐漸形成了目前較穩定的格局,粗略估計全球固件市場規模目前在100-120億人民幣左右,國內市場占比大概25-30%。
公司固件業務收入中技術服務和產品銷售的占比構成是怎樣的?
根據近年數據看,公司毛利更高的固件產品銷售收入占比呈增長趨勢,目前已經接近一半。公司將繼續堅持以研發為本,保持公司產品技術先進性,始終保持對各架構最新芯片的最快適配能力,以獲得更多產品導入機會及量產化訂單。
公司競爭對手主要包括海外3家以及國內的昆侖太科,公司相比友商的競爭優勢?如何看待未來的趨勢?
國內市場方面,公司在和友商的競爭中成功拿下英特爾的授權。經過多年直面國際市場的商業競爭和技術積累,公司對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商業運作能力都是比較有信心的。
國際市場方面,公司經過多年研發積累,主要產品功能已可與國際廠商競爭,公司近年來成功成為浪潮、聯想、華為等廠商的固件供應商也證實了公司的固件技術的實力已得到計算設備大廠的肯定。由于歷史的原因,海外的集成設備廠商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近兩年國內也開始重視計算機和半導體產業鏈,相信隨著行業發展、國產替代的推進,以及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需求推動下,計算設備出貨量將逐步釋放,對公司未來增長和發展充滿信心。
【本次活動不涉及應當披露的重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