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公司主營業務結構情況及未來預期。
答:公司目前從事的主要業務分為五部分,包括固廢處理業務、環境衛生服務、水處理業務、環保方案集成服務和高速公路業務,營業收入占比分別為40%、3%、5%、30%和20%。隨著公司垃圾發電項目基本完成投產轉運,固廢處理業務將保持穩定。此外,當前公司環境衛生服務項目拓展情況良好,有望繼續保持增長。在并購方面,公司尋求好資產、好價格、好機會的“三好項目”進行投資,爭取增強區域格局的控制力,并與環衛業務等形成產業化布局,提供一體化、綜合性的解決方案。下步公司還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問題2:公司通過垃圾焚燒發電外,是否還拓展供熱供氣業務?
相比較單純供電,供熱供氣費用收取更及時。公司上半年新增外供蒸汽量51.57萬噸,主要聚焦在項目所在地周邊有工業園區蒸汽需求的項目。同時,公司還將陸續推動部分小規模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通過協同供熱來增加項目收入。
問題3:公司如何應對應收賬款增長較快的情況?
答:公司應收賬款呈上升趨勢系近年來公司大力發展環保業務導致收入規模快速擴張。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公司通過生產對標和狠抓回款等方式不斷提升經營效率和收益質量,通過數字化建設和應用技術研發不斷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向資本市場充分展示公司發展動能和活力。
問題4:公司目前研發投入情況及相關成果。
答:公司上半年研發投入4,584.57萬元,較上期增長107.3%。公司正在分層設立研究院、研究所、實驗室,逐步搭建“1+N+M”研發創新體系,已取得有效授權專利254項,涵蓋固廢處置、水處理等領域,并成功通過“鄭州市科技型企業”“鄭州市固廢處理垃圾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固廢處理垃圾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檢驗檢測機構資質(CMA)等認定,近期獲批設立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問題5:公司數字化轉型進展如何?
公司不僅有利用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需求,還有豐富的垃圾發電廠、污水處理廠、項目工地等業務場景,與華為、百度、中關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家企業達成合作。公司與阿里云、海康威視等合作開發“智慧工廠”,以鶴壁垃圾發電項目作為試點,綜合廠用電率降低2.01個百分點,燃燒系統人工成本減少70%,經驗成果正在全方位推廣,并于近期啟動垃圾吊智慧化改造試點項目。同時開展智慧隧道建設,上線豫上高速APP,以伴隨式出行理念提升用戶體驗;完成供水、污水業務監管平臺開發上線;依托在建項目搭建BIM運維平臺;搭建環衛線上生產基礎管理平臺,實現所有項目線上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