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請公司介紹2023年上半年的業績情況?
答:2023年上半年,面對宏觀環境對行業帶來的挑戰,公司堅定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生態戰略,緊抓國產替代和數智化升級機遇,加強自主可控的研發平臺建設,加快多品類新品上市,加速國際化進程,核心業務(與公共衛生防控不相關業務,以下同)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核心業務收入126,662.93萬元,同比增長17.65%;其中生命科學板塊59,390.65萬元,同比增長5.15%,醫療創新板塊67,272.27萬元,同比增長31.44%;國內市場83,399.70萬元,同比增長15.48%;海外市場43,263.22萬元,同比增長21.46%。
問題二:請問公司上半年海外市場的情況如何?
答: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場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持續擴大東歐、非洲等地區用戶覆蓋度,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海外經銷商突破800家,為超過140個國家用戶提供服務;新增與GIZ(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等國際組織的合作,上半年在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喀麥隆等國家交付重大項目;突破商務部對外援助物資項目,中標非盟非洲疾控中心項目并完成交付,為用戶提供實驗室設備整體解決方案,拓寬海外增長新空間。此外,海外市場繼續推進“團隊+營銷+制造+倉儲+售后”的當地化策略,在荷蘭、美國等地倉儲中心的建立,提高當地交付能力;英國子公司深耕當地市場并加強在歐洲的營銷輻射作用,公司海外影響力持續提升。
問題三:公司在生物制藥用戶方面有哪些新機會?
答:面向細胞治療產品均一性和一致性難控制、效率低、成本高等行業痛點,公司推出智能自動化細胞制備方案,實現從細胞接種、鋪板、觀察、換液、傳代、培養到收集的一站式工作和24小時不間斷細胞制備,在均一性和穩定性更優的基礎上效率提升50%,并基于智慧細胞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了全流程的可追溯。智能自動化細胞制備方案不僅實現了培養、離心、環境模擬等多業務線協同服務用戶,還持續為用戶提供實驗室耗材等增值服務,進一步深化了用戶價值。報告期內該方案在吉美瑞生落地,已成功在知名三甲醫院用于臨床研究中患者的治療。公司參與起草《自動化細胞庫建設與管理規范(試行)》,填補了行業空白,并助力兩款IND進入臨床II期。
問題四:請公司介紹下行業中國產替代的情況?
答:近年來國產替代政策頻出,帶動行業向國產化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鼓勵醫療器械公司自主創新,提高我國醫療設備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促進醫療器械國產化的政策不斷推出。《“十四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明確到2025年,開發20-30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新藥、關鍵試劑耗材和高端醫療器械,不斷提高國產化自主供給率。《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提出在功能、質量等指標滿足采購需求的條件下,政府采購應當購買國產儀器,且對于首次投放市場的國產儀器,政府采購應當率先購買,不得以商業業績為由予以限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能力建設,推進醫療器械國產化;《關于修訂發布<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管理辦法>的公告》強調符合條件的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全額退還增值稅。此外,地方層面也緊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進口替代的相關政策。廣東、山東、北京、四川、貴州等多個省市出臺了支持國產的集中采購政策,陜西、浙江、安徽等多個省份出臺了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辦法,增加采購進口產品的限制條件。根據艾瑞咨詢數據,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總量將到達17,168億。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市場發展規律的雙重作用下,醫藥生物產業自主創新實現國產替代成為行業的大勢所趨。
問題五:公司的專利情況如何?
答: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申請專利306件,獲得授權243件,截止到2023年6月底,公司已擁有1,111項專利,共27項800余個型號獲得二類、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并取得250項軟件著作權,申請、授權的專利數量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