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公司在環保行業發展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哪塊是競爭的核心要素?
回復:公司的核心業務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存量垃圾治理。目前國內有上億噸填埋場垃圾亟待開挖治理,市場容量很大。對于政府來說屬于一次性投資,有較高的修復價值,過程中投入最大的為滲濾液處理。目前公司已形成滲濾液全量化的相關技術和裝備,在實際項目應用中降本效果明顯。公司今年中標了幾個體量較大的治理項目。該業務在公司的營收占比50%以上。
②市政污泥。政府出臺政策禁止污泥進入填埋場,主推污泥焚燒和資源化利用,給市場發展帶來機遇。污泥資源化需要政府投資,目前推動較慢。我們的機械脫水設備通過調節藥劑,能做到含水率55-60%;炭化+干化設備在國內落地較早,通過集成工藝包在內部實現熱量自平衡,與同行業相比成本較低,且炭化產物可形成有價值產品,實現污泥資源化處置,競爭優勢明顯。炭化屬于類焚燒,主要針對中小型污水處理廠300噸/天以下污泥規模,投資成本和運行成本均低于集中焚燒裝置,可與大規模集中焚燒或摻燒模式形成互補市場。③農村污水治理。針對農村排水水質水量波動較大的情況,公司利用眾多項目運營大數據,開發智能化仿真模擬設計軟件,根據水質模擬實際處理效果,實現治理過程的精細化和低成本化。裝配式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小,高度集成且實現標準化,處理水量可覆蓋2-10000噸/天,成本為傳統污水處理廠的60%左右,節省占地近50%以上。
問題2:未來2-3年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計劃?
回復:公司的研發投入占比為營收的4%左右,未來的研發投入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向:①市政污泥處置工藝與裝備方面,針對當前污泥處置一體化設備投入較大、能耗高等缺點,重點開展市政污泥處置系統智能化改造、系統工藝升級和效率提升,提高系統運行效率,降低運維成本;②土壤修復技術領域,基于現有基礎開展綠色低碳可持續修復技術、裝備和藥劑開發;③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方面,基于國家雙碳戰略需求,圍繞二氧化碳綠色轉化技術研發,以二氧化碳為碳源合成C3或C4類化學品,目前部分產品已經完成實驗室階段,正在進行公斤級放大試驗,但該技術的不確定性較大。
問題3:未來在全國市場的戰略布局?
回復:立足安徽,重點發展長三角、福建、廣東及川渝地區。預測未來省外市場的占比會超過安徽。發達地區對碳排放的投入力度較大,政府支付能力較好。
問題4:今年12月份到期的限售股解禁的股東類型?
回復:限售股股東為楊明董事長個人及員工持股平臺。
問題5:公司應收賬款占比較高,如何減少應收賬款對營收和現金流的影響?壞賬率多少?計提標準是什么?
回復:今年上半年應收賬款比去年增長較多,主要原因是政府回款的周期延長。未來公司在項目的選擇上會更加慎重,進一步注重訂單質量,營收保持增長幅度在30%左右。預計政府發債增加使得下半年的支付情況會有所好轉。公司項目周期長,壞賬多為以地方政府為代表的客戶延期支付造成,但不會形成死賬。公司壞賬計提政策按照會計準則規定并參考同行業標準制定,具體是1-5年分別按5%(1年以內)、10%(1-2年)、30%(2-3年)、50%(3-4年)、80%(4-5年)、100%(5年以上)的比例計提壞賬。
問題6:如何提高公司利潤率?公司營收增長但利潤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否在環保行業細分領域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回復:行業的平均毛利率在22-25%,公司凈利潤較低主要因為壞賬計提數額較大,以及兩個危廢項目的投資帶來的負利潤。如危廢行業市場有所好轉,將對公司利潤帶來積極影響。未來希望加大在工業環保(如光伏廢水處理等)領域的市場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