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董事長張英偉向與會投資者報告了公司2023年上半年業績、業務亮點、項目進展及未來展望等情況;公司管理層與投資者就關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主要交流問題匯總如下:
1、濱海能源在旭陽的整體戰略布局中的定位、協同及未來規劃。
答:旭陽的“六五”發展規劃中已明確新能源是集團新的產業方向,進入新能源產業是戰略性,濱海能源作為集團承載旭陽新能源發展的A股平臺。公司認為新能源市場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增量市場,負極材料是一種具有化工屬性的新材料,也是旭陽現有化工產業鏈的自然延伸,與旭陽多年積累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經驗相契合,在碳材料產品的供應鏈、技術、研發方面有協同,資金方面從定增、借款方面予以支持,同時也輸入管理、營銷、技術等各方面的人才。
公司制定了負極材料的30萬噸產能項目建設的三年行動方案,包括加快10萬噸項目的填平補齊建設,準備20萬噸負極一體化項目的開工建設,項目配套綠電建設,將堅持綠色、低成本運營,同時公司開展多方向、多板塊的論證研究,探索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機會。
2、公司的銷售及庫存經營策略?
答:公司致力于成為負極材料行業優質供應商,市場和客戶永遠是我們第一位的,我們堅持為客戶提供質量穩定、及時高效、定制化服務,堅持利用市場研究的結果動態管控原料庫存,產品庫存堅持低庫存,零庫存策略。
3、定增進展及再融資政策收緊對影響?
答:公司定增預案于2023年4月24日通過董事會,全部為補充流動資金,本次定增為鎖價定增,發行對象為公司控股股東;于 7月3日通過股東大會,從規則上說股東大會決議自審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內有效,目前公司正在抓緊準備申報材料。
證監會在8月27日宣布優化再融資監管安排,市場普遍理解主要是限制融資節奏和用途,及管控大額再融資。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市場普遍認為整體上再融資市場可能存在階段性放緩,但對于已經發布預案的公司基本不受影響;針對大股東的鎖價定增,有利于優化資本結構,補充流動資金,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提高盈利能力,會得到市場和監管層的支持。
4、公司負極材料產品試產、驗證、產能投放進度?
答:裝置于7月份投料調試,8月份運行穩定,各項指標均已達標,現已開始產品銷售,已開發成熟產品19款,完成客戶送樣約30家,開始樣品驗證評測的有18家,通過初步評測開始試用的有3家,覆蓋動力、儲能、消費領域。
計劃四季度銷售1萬噸,客戶導入正在推進中,2024年底計劃實現10萬噸產能釋放,20萬噸一體化項目將分步建設、分期投產,預計在2025年底釋放產能。
5、公司的產品定位和核心客戶。
答:客戶定位逐漸從的消費類到高端的動力,逐步導入,送樣過程已經都涵蓋了各個領域和頭部企業。
6、關于公司的競爭優勢。
答:經過旭陽28年沉淀積累的管理經驗、核心競爭優勢和核心能力可以為上市公司賦能,公司業已形成在超前研發、成本管控以及新設備、新工藝高效低耗的后發優勢,公司在生產工藝中不斷探索,在即將建設的項目各個階段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工藝優化和調整,如在粉碎階段,針對不同的原料指標、產品指標,我們選用材料性能契合的粉碎設備,保證最優的質量指標和收率指標,提高收率5%,有效降低成本;在包覆階段,針對產品不同的應用場景和指標要求,選用業內先進設備,同時針對不同的產品工藝設定不同的包覆控制條件,將提高設備使用效率15-30%;在石墨化階段,選用艾奇遜爐,可以箱式爐和坩堝爐切換,針對產品指標要求,選擇不同石墨化工藝、設定不同送電曲線,有效降低用電單耗;同時使用行業最新的成品處理工藝設計產線,有利保障產品質量、提高自動化控制水平。
7、關于公司對新產品的開發問題。
答:目前我們研究所設了多個課題組,其中在新產品方面有石墨材料組、硅氧組、硅碳組、和新型負極材料組共四個大的研發課題組。
8、關于上下游產業鏈產品價格預測與展望。
答:結合負極材料產能情況,負極材料行業的成本在壓縮、利潤在收窄,隨著負極材料原料用量增加,原料焦的個別品種仍會處于緊張狀態,但整體上價格不會有大的波動;電芯價格預計后續會保持穩定,但仍有下行空間。公司有來自于旭陽穩定的原料焦保障協同、也將憑借自身優勢為客戶提供質量穩定的全方位產品服務。
9、行業內規劃產能建設放緩,是否會加快產能過剩?
答:行業內產能投產確實在放緩,賬期、資金占用、投資都在影響市場對后市的判斷,但不影響整體行業的增量,公司會與客戶一起共同研發產品方案、降低產品成本,保持產品質量穩定。
10、明年大概率是新能源產能出清之年,公司如何應對行業周期?
答:新建項目將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有助于提高裝置的運營效率,降低能耗;供銷兩端做好閉口管理,保證經營的安全平穩;同時逆周期發展、低谷期建設,降低投資成本,并不斷優化工藝,提高盈利水平。
11、公司在減碳降耗方面都做了那些工作?
答:公司積極推動建立先進的企業環保治理理念,切實承擔、率先履行社會責任,致力于建設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積極開展環保治理技術創新,促進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在項目建設和生產運營中,公司始終堅持工程減排、工藝減排、物流減排、管理減排,預計通過如下措施每年累計可減少氧化碳排放將達100多萬噸:已經規劃的20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可以配套源網荷儲項目,在生產過程中綠電使用比例將超過50%,以及新設備的應用及預碳化尾氣余熱利用,管道輸送和電動運輸工具,工藝余熱為辦公設施、生活設施取暖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