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上半年公司業務發展情況怎樣?
回答:從產品線看,2023年上半年軟件系統與服務收入2.69億,占營業收入36.72%;云產品與服務收入1.54億,占營業收入21%,同比增長75.79%,主要得益于樂系自研產品推廣,有老客戶的采購和新客戶的拓展,也有與華為共同參與的數字化建設項目。從行業看,仍聚焦央企重工、高科技電子與5G、汽車及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四大行業,其中央企重工是公司業務基本盤,會受政策性影響,汽車及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增長較快,主要是新能源汽車、重型卡車、工程機械、特種機車與特種裝備等數字化需求。
2.公司與華為合作情況如何?
回答:一是與華為共同參與數字化建設項目,聚焦工藝側(MPM);二是公司樂系自研產品與華為云適配,服務央企重工行業客戶;通過這些方式與華為共同研發、共同獲客,提供聯合數字化解決方案。
3.如何看待公司未來業務發展?
回答:首先,公司主要服務行業頭部客戶,這類客戶資金確定性和數字化需求較強,同時以行業頭部客戶帶動整個產業鏈數字化升級的方式去觸達更多行業客戶;其次與亞馬遜、SAP、華為等云廠商共同構建云生態體系,公司自研產品已與云廠商完成適配,在云生態體系中互為生態,開發更多應用場景,相互帶貨帶客。
4.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趨勢是什么?
回答:云服務是未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趨勢。目前,云服務已在歐美企業應用廣泛,主要是因為通過數據的云端部署才能夠實現業務的全球化布局。而中國制造業數字化發展相對緩慢,早期主要是以OEM為核心的制造體系,從MES開始、以組裝驅動制造的模式,并未做到產品研發驅動制造。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要求企業實現產品自主研發,以及對于出海的中國企業業務全球化布局不得不選擇數據的云端部署,產品從正向研發、仿真、試驗、工藝、虛擬裝配到生產制造、運維等所產生的數據需部署到云端,才能實現“全球工廠”的發展。其次,數據上云對算力要求較高,對算力的高要求才實現AI技術的應用,才能做到在數據上不同的自動化組合模型,這些未來都需要在云端完成。
5.公司自研產品的優勢是什么?
回答:一是能夠實現二維表單性數據和三維結構化數據的整合,以數據驅動流程;二是以研發和工藝為核心,能夠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統一管理;三是能夠支持客戶企業多品種、復雜化的產品研制一體化。
6.公司如何成功轉型至以產品研發為導向?
回答:公司前期發展智能制造業務,主要是以咨詢為導向的實施服務,通過三到五年的發展,在制造業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工業知識knowhow和經驗,也積累了大量的行業客戶;基于前期的布局和積累,公司開始研發樂系自研產品,同時與亞馬遜、SAP、華為共同構建云生態體系,逐漸發展為現在的以產品研發為導向的生態建設。當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要求并非單一IT產品的功能型應用,而是基于場景的高效數據應用。
7.公司獲客渠道有哪些?
回答:一是市場活動主動獲客,通過舉辦或參加行業論壇、峰會、主題演講等市場活動,挖掘市場需求,吸引潛在客戶。二是工具軟件原廠商協同性獲客,主要體現在與工具軟件原廠商根據企業不同數字化階段提供數字化服務。三是云生態獲客,通過與亞馬遜、SAP和華為等云廠商共同挖掘和開發應用場景,互為生態,相互帶客。四是央企重工等行業老客戶的深耕。
8.AI技術的規劃如何?
回答:目前處于探索階段,也計劃與亞馬遜合作共同探索,因為亞馬遜在AI技術上已經擁有落地的應用場景,與亞馬遜合作公司希望AI在自研產品上能夠實現落地轉換,實現工業軟件+AI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