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紹公司的主營業務及2023年半年度的主要業績情況。
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行業數字化、智能化運維管理的高科技企業,致力于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數字孿生、無人機技術與行業場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電力、水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產品、解決方案及專業服務,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應用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公司自研的圖像、視頻和數據分析算法已覆蓋多類識別場景;云邊端協同技術支持主流AI芯片部署和集成能力;通過利用無人機機場管控平臺和算法,構建面向全行業的無人機巡檢應用。公司以行業數字化轉型為契機,憑借扎實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行業經驗,先后推出了智能可視化終端、一站式人工智能平臺、大數據及數字孿生平臺、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等,并據此構建了天空地多源感知云邊協同的立體巡檢解決方案。
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647.61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0.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60.9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06%;2023年第二季度營業收入2.8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1.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85.5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82.24%
營業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報告期內,大環境不利因素的消除及電網投資的持續增長;二是公司在電力行業不斷深耕,公司產品方案得到了更廣泛客戶的認可,競爭地位持續鞏固,銷售訂單得到提升。同時公司加強項目交付管理,項目執行及交付進度提升。
歸母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及獲取政府補助增加的同時,期間費用合計占收入比例較去年同期下降所致。
3、公司與華為的合作情況?
2019年,公司與華為推出了電力場景AI應用聯合解決方案,公司部分產品搭載了華為Atlas200AI加速模塊,實現了該加速模塊在電力行業的落地應用。同年,公司獲得“2019華為開發者大賽Atlas賽道(商業組)”一等獎。2020年7月,我公司大型機械算法曾在華為商城上線發布。2021年7月,作為華為昇騰生態體系的戰略合作伙伴之一,公司受邀參加了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昇騰人工智能高峰論壇。2022年6月,智洋創新與華為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加入昇騰萬里合作伙伴計劃。2023年,公司成為華為昇騰萬里伙伴計劃優選級應用軟件伙伴。
4、新業務領域未來的業績規劃?
根據公司于2023年5月12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上披露的《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預計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8.7億元,其中水利領域營業收入4500萬元,軌道交通領域營業收入2500萬元,凈利潤7,094萬元。該數據為預算數據不構成業績承諾,公司具體經營情況請以公司定期報告為準。
5、新領域拓展的技術復用性以及毛利率情況?
公司拓展的新業務領域在底層技術上具備技術復用性,公司目前拓展的業務領域都屬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對巡檢效率及安全穩定運行具有較高的要求。
從報告期的竣工項目來看水利領域的毛利率相比較電力高,軌道交通領域的毛利率與電力基本持平或者略高。目前公司的新業務領域收入規模較小,少數項目的毛利率水平不具備客觀性,后續毛利率水平請以實際數據為準。
6、無人機巡檢的進度情況?
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由無人機、無人機自動機場、無人機智能管控平臺組成,可實現無人機巡檢飛行任務的自主起飛降落、充電換電。平臺具備云邊協同AI分析能力,可對飛行采集的視頻和圖片進行實時分析,并自動將業務場景中的隱患和缺陷形成巡檢報告,助力用戶輔助決策,可應用于電力、水利、軌道交通等多種業務場景,目前該產品正處于研發及試點應用階段。
7、公司的項目周期?
交付周期跟客戶的實施計劃和項目類型、項目大小、施工條件等諸多因素相關,項目平均執行周期主要在100-200天。
8、目前研發人員情況及未來招聘計劃?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研發人員共350人,占公司總人數的44.64%。今年公司人員招聘政策趨向于人員結構的優化,人數增幅度節奏將有所放緩,更傾向于高精尖人才的引進。
9、公司各個業務領域的進展情況?
報告期內,公司持續縱向深耕電力行業,公司業務競爭地位持續鞏固,疊加電力細分領域景氣度提升的影響,公司訂單簽訂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超60%。在軌道交通領域,基于公司不斷優化的具備云邊協同能力的鐵路線路安全環境管控產品體系,公司業務拓展有序進行,產品及方案不斷獲得更多客戶認可,相關項目得到有序推進;報告期內,公司參與的國鐵集團“線路巡防生產管理系統”課題,正處于試點應用階段,人工智能技術在鐵路行業的落地應用得到逐步推進。在水利領域,報告期內,公司在持續推進山東省內業務的前提下逐步探索省外市場。在山東原有優勢區域的基礎上,公司持續拓展新優勢區域,積極打造亮點示范項目。
10、各個業務領域未來市場空間情況?
電力領域,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編制的《中國電力統計年鑒-2022》,截至2021年底35kv以上的輸電線路回路長度222.74萬千米,以《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545-2010)為準,35kv以上的輸電桿塔之間的距離在300-650米之間,35kV以上桿塔數量約為500萬座左右,可部署可視化設備500萬套左右。我國輸電線路可視化設備已部署數量目前暫無完整統計數據,但根據2022年8月11日召開的2022年第九屆輸電技術大會公開數據,國家電網已安裝部署52萬余套可視化監測裝置。考慮南方電網、蒙西電網等其他電網公司對輸電線路可視化設備部署的情況,估計目前我國輸電線路可視化設備累計部署數量為80萬至100萬套左右,覆蓋率仍然較低,未來具有良好的市場空間。
水利領域,水利部于2023年1月發布:2022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達到10,893億元,比2021年增長44%,歷史性地邁上萬億元臺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建設投資完成最多的一年,其中,廣東、云南、浙江、湖北、安徽等12個省份完成投資額度超過500億元。截止至2023年6月底,全國共完成水利建設投資5,254億元,同比增加18.1%,其中,廣東、河北、云南、浙江、山東5省完成投資超過300億元,水利投資規模沿續高投入,未來市場前景預期廣闊。2023年3月,IDG發布的《中國智慧水利市場分析與領導者實踐,2023》顯示:隨著國家相關政策和項目的推動,預計在2025年水利行業數字化投資占比可達2.2%,以目前水利投資規模和增長情況預計,屆時每年將有兩百億左右的智慧水利市場空間。
軌道交通領域,截至2022年底,過去10年鐵路里程從
9.8萬公里增加到15.5萬公里,年增加5700公里;高鐵里程從0.9萬公里增加到4.2萬公里,年增加3300公里。近兩年國鐵集團陸續發布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十四五”發展規劃》《“十四五”鐵路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十四五”鐵路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智能鐵路2.0技術發展目標,著重圍繞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等應用場景持續深化關鍵技術創新,加大5G、大數據、物聯網、AI等現代技術與鐵路融合賦能攻關,深入開展賦能技術和智能系統的研發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