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的主要情況及公司回復概要(同類問題已做匯總整理)
(一)公司董事會秘書王懿倩簡要介紹公司2023年上半年經營情況
1.整體來看,2023年上半年上海港灣實現營業收入5.66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64億元,環比一季度增長約80.29%;其中二季度實現凈利潤約0.78億元,環比增長171.88%。上半年公司新簽訂單18個,境內新簽項目5個,境外新簽項目13個,新簽訂單金額累計約為6.66億元,同比增長28.9%。
2.業績增長的原因分析:根據德國凱勒公司2022年年報以及Statista測算,2022年全球地基處理市場規模約為410億美元,2030年有望增長到720億美元。軟地基處理行業參與者眾多,但集中度較低,上海港灣市占率僅為0.3%。相對公司目前不足10億元的收入體量,市占率提升空間較大。當下,公司主要競爭對手法國梅納,德國凱勒等均超過百年歷史,市場份額領先,我司在經歷了中國大面積基礎設施建設的背景下,逐漸積累起深厚的技術優勢。早期新技術因為缺乏標桿性工程背書,推廣難度較大,替代效應不明顯,但隨著國內外等大型項目的陸續落地及成功實施,公司的市場拓展進入了“滾雪球”模式。
(二)投資者提問及公司回復(同類問題已做匯總)
1、上半年公司新簽訂單6.6億,能否對訂單涉及區域進行拆解?
答:公司新簽訂單,其中境內市場占比26.88%,境外市場占比73.12%,其中80%來自于東南亞,項目涉及的類型和范圍較廣。
2、公司對三季度、四季度的訂單情況展望是什么?
答:在去年高增長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經營實現了穩增長,一部分去年新簽的訂單是在今年才會陸續釋放產能,每個項目實施時間約為3-12個月,稍大的項目約為1-2年實施完畢。目前尚不清楚三季度具體數據,但公司對三、四季度的訂單及業績情況保持樂觀。
3、公司的毛利、凈利率水平遠高于同行業建筑公司,現金流表現優異,原因是什么?
答:因板塊劃分原因,目前市場仍將公司局限于建筑類企業的視角理解。傳統建筑股之所以估值低是因為盈利能力弱(壁壘低)和現金流差,但公司屬于建筑行業的“科技股”,甚至被央視譽為升級版的“中國制造”,公司立志于引領軟土地基行業的全球技術變革,憑借技術優勢創造并提供可持續的價值。
地基處理屬于隱蔽工程,且不同的地質應對不同的建筑物帶有定制化特點,因此毛利率水平相對地面工程水平較高。同時地基處理環節處于項目前端,占項目投資總額比例小、執行周期較短,一般為3-12個月,且公司客戶多為境內外知名企業,擁有良好的商業信用和充裕的資金保障,所以往往擁有較好的現金流表現。隨著東南亞、中東、拉美、東歐等市場的布局完善,長期收入和凈利率有望迎來傳統建筑行業稀缺的雙升趨勢
4、公司對于2024、2025年的預期是什么?
答:公司今年實施了占預案時股本3.01%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并制定了2024、2025年相應的業績目標。中長期來看海外業務有望受益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基建投資力度加強以及“一帶一路”加持,國內業務受益于上市后品牌資金實力提升,公司管理層對于業績持續增長充滿信心。
5、公司為何選擇東南亞市場作為目前的主戰場?
答:并非我們選擇了東南亞,可以說是東南亞選擇了我們。東南亞有著奔跑中的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基建需求正加速放量。東盟地區作為人口總數超過6億的地區性國際組織,近年來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僅次于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除新加坡外,東盟國家多為人口增長壓力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資源及低端制成品出口,提升經濟水平的迫切愿望和相對落后的工業及基礎設施矛盾日益凸顯,對交通、市政、能源、公共服務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剛性需求。同時,東盟地區經濟逐漸從出口拉動型向刺激內需轉變,對相關配套設施的水平提出了更高需求。東南亞整體的地形氣候決定了其軟土地占比較高,其中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五個國家整體的軟土地占比為20.4%,明顯高于全球的軟土地占比(17%)。更為重要的是東南亞國家的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也決定了這些國家的基建容易遇到軟土地基問題。
6、中東市場怎么樣?
答:公司進軍中東市場比印尼稍晚一些,此前拉美市場也有公司的布局,這兩年中東市場需求起來后,公司也及時調整戰略布局,將更優質的人力、物資等維度傾斜到中東市場。公司在沙特和阿聯酋一直有訂單,但訂單體量沒達到信披的標準,今年上半年也能感受到中東需求的明顯增長,新簽訂單中也有不少沙特項目。公司將始終保持對技術和市場的敏感,不斷提升中東國家的市占率。
7、目前公司人員是否能滿足公司的項目拓展和海外發展?
答:公司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持續吸收、培養、引進優秀的行業人才和境外經營人才。2023年上半年,公司統籌推進核心科研及骨干人員的股權激勵計劃和員工持股計劃,授予股份占預案時總股本3.01%,鼓勵科技創新,充分調動核心員工的積極性,構建股東、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利益共同體,支持公司戰略實現和長期穩健發展。
8、公司和同行業公司相比競爭優勢是什么?
答:1、技術研發和方案優化能力優勢;2、全球化采購能力打造成本優勢;3、“一帶一路”市場布局先發優勢;4、本土化人才優勢;
公司將充分運用積累的治理疑難雜癥的技術經驗,不停的進行技術迭代,深化加強綜合運用各類技術的能力,再疊加上市后的品牌效應,鑄就我們競爭的核心軟壁壘。公司及管理層對未來充滿信心。
9、公司中長期的戰略布局是什么?
公司將持續積極拓展境外市場,制定了“三步走”的市場開發計劃,第一步,進軍東南亞市場,并將東南亞市場作為公司境外市場發展的基礎。東南亞地區的巖土基礎同樣是軟基比較多,在這方面公司積累的經驗比歐美企業更多,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第二步,是以東南亞市場為支撐,持續開拓中東、南亞及拉美市場。中東的巖土基礎偏向硬質,更注重機械能力,這方面公司相對薄弱,但我們的方案能力足夠強,因此在中東地區競爭,也算是棋逢對手;第三步,就是發展東歐市場,并以中東市場為跳板,向非洲市場進軍,最終達到全球主要市場的全面覆蓋。其實這一戰略,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也是由近及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