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行業情況、經營成果、核心競爭力以及財務業績介紹
一、公司行業介紹
公司的主營業務是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BTC技術為核心,專業從事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的研發、關鍵設備的研制、系統集成以及信號系統總承包、維保維護服務及其他相關技術服務等。主要為城市軌道交通提供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系統(CBTC)、全自動運行系統(FAO)、互聯互通系統(I-CBTC)、基于感知的車車通信列控系統是新一代列車運行控制系統(PB-TACS)、城軌云系統、智能運維系統的解決方案,涵蓋標準制定、理論研究、系統設計、產品研發、智能制造、測試驗證、工程實施、培訓和運營維護等,從而實現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全生命周期服務和保障。
在研制出第三代CBTC核心技術基礎上,交控科技進一步在各代際信號系統關鍵技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由“跟跑”轉為“并跑”、“領跑”,極大的提升了我國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中國城軌交通經過近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未來將以網絡化運營、構建一小時都市圈、四網融合為發展目標,組成城市內部以及城市間的完整城軌交通網絡。這也將為整個城軌裝備市場的增長帶來新的機遇。
二、經營成果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度獲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三個:經營版圖、市場份額、市場中標。
交控科技積極開拓管理創新手段,遵循國際理論框架及標準來探索企業發展方向,梳理出了具有交控基因與特質的企業愿景、宗旨、使命、文化及價值觀體系(PMV&CV)。
2023年上半年實現北京昌平線南延第二段分段開通,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共承擔累計2,462公里線路,為31個城市的乘客提供優質的出行服務。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管理保障45條已開通運營線路的安全高效運營。天津6號線項目組、北京11號線等項目組獲得業主嘉獎及表揚累計7次。
在創新成果方面,2023年上半年,公司參與編制的國家標準《工業自動化和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產品安全開發生命周期要求》發布,牽頭編制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團體標準《都市快軌(160-200km/h)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規范》正式發布。公司子公司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基于異構云的城軌列控通用集成測試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和“山地城市地鐵工程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均獲得“城市軌道交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23年上半年公司共新增申請專利57件,獲得授權58件,均為國內授權專利;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累計擁有授權專利915件。
此外,公司在持續深耕主營業務外,利用研發創新、安全質量保障等既有體系,充分發揮公司在區域資源規劃、多受控體運行路徑綜合尋優、面向業務場景的數據整合平臺及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系統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面向應急救災的低空航空器運行管理系統”和“智能網聯汽車及立體交通云控平臺”等預研項目研發,探索公司技術、產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向其他產業賦能的可能性。
在市場方面,公司持續推動市場開拓。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2023年累計中標金額為9.18億元,其中公司信號系統項目新增中標額8.03億元,主要為2條新建線路。公司在手訂單金額合計64.41億元(不含稅)。
報告期內,公司共完成合同簽訂新增總金額16.14億元,其中信號系統工程項目新增合同簽訂總金額13.74億元(含2022年中標項目在2023年簽訂合同5.68億元)。報告期內,公司新增維保業務相關合同金額1.18億元。
三、核心競爭力
公司以CBTC自主技術為核心,成功研制出I-CBTC、FAO、PB-TACS系統等創新升級技術,并已實現工程應用。公司將CBTC技術的應用范圍由城市軌道交通新線建設拓展至重載鐵路和既有線路改造市場。公司在多年的研發創新積累中,掌握了信號系統精細設計、高可靠性全天候列車自動防護等多項核心技術,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且與國內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多方面保持著核心競爭力。
公司依托自主創新,構建軌道交通各部委研發平臺,推動智慧城軌實現。作為行業技術引領者,公司現擁有國家級平臺5個,省部級平臺8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公司與北京交通大學牽頭整合并組建了新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利用5G+AICDE等新技術為傳統軌道交通賦能。
四、財務業績介紹
2023年上半年,公司堅持拓展市場,強化內部控制建設,公司經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2023年1-6月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460.70萬元;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權益242,277.45萬元;歸屬于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088.35萬元。
第二部分問答交流
1.在宏觀經濟環境以及下游企業資金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公司的研發現金流是否存在壓力?公司有什么應對措施?
答:地鐵業務的資金主要來自財政資金,經濟復蘇的速度不及年初的預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部分的區域客戶的資金有些壓力,公司也積極的制定了應對策略。首先,公司作為總包方,總包合同和分包合同為背靠背合同,二者約定了基本相同的付款條件和付款進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風險;其次,公司早已開始加大對回款的情況的重視力度,制定了回款計劃并逐月進行復盤,2023年上半年基本按照計劃進行回款。最后,在自產設備方面,公司緊密的跟蹤生產、備產環節,通過管理手段控制現金流。目前公司現金流沒有出現太大的偏差,還是處于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
2.公司半年報顯示銷售和管理費用是下降的,但公司在研發上依然持續投入,請問公司對于研發投向以及未來的成果期待?
答:公司始終重視研發工作,堅信研發是企業發展之根本。公司未來的研發投向主要還是集中在產品應用的四個方面:第一是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用效率高、成本低、性價比高的技術去替代原來的技術,不斷提高效率,并利用原有的技術優勢向外延伸;第二是運維方面,地鐵開通一段時間之后,就會開展維保業務,利用技術實現維保業務效率提升也是一個方向;第三是海外市場,公司始終關注海外市場的發展;第四就是重載鐵路,重載存在一定的技術難點,公司前期的投入過程可能相對會長一些。
3.未來城軌行業可能也會經歷沖高回落的過程,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公司怎樣保證未來的持續增長,對于公司未來的業務拓展或轉型是怎樣考慮的?
答:在軌道交通行業面臨周期性行情的大環境下,一方面公司要保持原有技術的先進性,不斷增強公司現有領域技術的研發創新以保持核心競爭力和市場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要利用原有的優勢技術向其他領域延伸。如利用研發創新、安全質量保障等既有體系,充分發揮公司在區域資源規劃、多受控體運行路徑綜合尋優、面向業務場景的數據整合平臺及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系統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面向應急救災的低空航空器運行管理系統”和“智能網聯汽車及立體交通云控平臺”等預研項目研發,探索公司技術、產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向其他產業賦能的可能性。
4.太原項目用的PB-TACS系統,比濟南單公里造價高,是否可以作為車車通信的單公里造價的參考?
答:現在太原軌道交通1號線項目運用的基于感知的車車通信系統PB-TACS屬于新系統的工程應用,相比原有信號系統配置不同,是基于公司根據不同項目的定制需求的結果,實際單公里造價有所差異,現在的造價不太具有參考性。
5.上半年的中標情況?中標項目預計開通時間?
答:上半年公司信號系統項目新增中標額8.03億元,新增維保業務相關合同金額1.18億元。上半年中標的濟南城市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項目和太原市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項目暫定于2024年12月開通運營,工程項目的進展依賴多個項目相關方協作的進度,最終項目的結題以實際驗收情況為準。
6.公司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金額都非常大,為什么?
答:公司是信號系統總承包商,信號系統總承包業務屬于在某一時段內履行的履約義務,按照“投入法”計算履約進度并確認收入,客戶根據交貨驗收和項目進度支付一定比例的項目進度款,公司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余額較大與公司的總承包業務模式相匹配。
公司應收賬款主要由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總包業務形成,通常地鐵項目工期較長,且竣工驗收后通常包含約5%、期限約為2~3年的質保金,結算付款時間與收入確認時間存在較長的時滯,因此形成的應收賬款。同時,公司和分包合同為背靠背合同,也造成了應付賬款余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