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海上進展如何,今年是否有目標指引?技術路線是否考慮半直驅?
海上方面,將根據近海、遠海不同情況推出系列機型,已經開始逐步參與海上風電項目的投標。技術路線上雙饋與半直驅都會儲備,未來將根據機型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公司已組建了海上營銷團隊,目前主要布局長江以北沿海省份,正與沿海多個省份(如山東、河北、江蘇、遼寧、廣東等)進行洽談,力爭盡快取得訂單突破。未來將通過差異化的戰略取得競爭優勢,將通過自身的成本優勢降低度電成本,為客戶創造價值。
問題2:目前公司在手訂單中,陸上和海上訂單分別是多少?全年訂單情況預期是多少?今年公司的裝機量大概多少?目前情況如何?全行業的裝機量預期是否還在70-80GW左右?
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在手訂單16.31GW,創歷史新高,在手訂單全部為陸上訂單,全年新增訂單目標預計為12-14GW左右;2023年預計全行業裝機容量為55-60GW左右,公司今年裝機目標預計為7-8GW左右,較2022年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問題3:公司上半年并網和對外轉讓風電場規模,6月底存量和在建風電場規模,后續開發、轉讓出售計劃?
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并網三個項目,容量合計為250MW,對外轉讓隆回冷溪山新能源、延津縣太行山新能源、通道馳遠新能源三個公司,項目容量合計250MW,實現了較好的投資收益。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存量風力發電站411.6MW,在建風場707.1MW。
公司對風電場實行滾動開發的計劃,實行“開發一批、轉讓一批、自持一批”的策略,根據需求端情況適時對風場進行轉讓。公司出售風場業務為公司的一項經常性業務,實際是公司銷售風機及承接EPC業務的一種實現方式,未來也是公司持續性的主要業務之一,公司將圍繞此業務探索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問題4:如何看待半直驅和雙饋路線的發現前景?
目前,公司風機產品主要采用雙饋技術路線。公司對于海上風電機型在雙饋與半直驅路線均有技術儲備,未來將考慮具體情況進行技術路線取舍。
各種路線各有優勢和特點,進入平價之后主流技術路線是雙饋和半直驅兩種,雙饋目前在15MW以內會有一定的成本競爭力。
問題5:今年上半年新增訂單同比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2023年1-6月,新增訂單約為8.35GW左右,在手訂單約為16.31GW左右,同比增加的原因為:
1、公司研發核心競爭力強,研發出來的風機產品質量可靠、性能穩定、發電效率高,通過這幾年的積淀,品牌形象不斷提升,在客戶端取得了越來越多的信任;
2、公司制定了長期發展戰略,對于戰略訂單長期跟蹤,力爭成為中國風電整機行業的數一數二,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
問題6:公司海上全系列機型今年什么時候推出?目前是否有意向訂單?是否會布局海外市場?
公司海外市場立足于長遠,積極布局、穩妥推進。公司將通過以下兩種渠道進行海外業務推進:一是自營渠道,組建自己國際營銷公司,主要分為亞洲、歐洲、中東及非洲、拉美等片區及投資開發團隊,通過自身員工與招聘本地化人才,組建各區域團隊,及時獲取商機線索,開發當地客戶及資源;二是積極整合股東方海外大區銷售渠道。
公司今年海外訂單將陸續開始交付實現收入,海外訂單的毛利率水平普遍高于國內。今年公司海外主要的任務是渠道布局和品牌推廣,爭取獲得更多的訂單,為公司2024、2025年海外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公司除積極布局上述重點區域外,未來將通過在海外設立公司、國內智能工廠模式復制等方式加快海外的發展。同時公司也在積極布局海外工程建設方面的業務,努力為客戶打造“風機+EPC”立體化的交鑰匙工程。
問題7:開發新能源制氫新業務的考量是?目前業務進展如何?
公司擁有行業領先的風光儲氫設計技術,具備提供全套方案的能力。公司在吉林、內蒙、新疆、青海均有綠氫項目在洽談或推進,如有重大進展,公司將按照上市規則進行披露。
問題8: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情況如何?原因是?今年整體毛利率水平區間是多少?
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39.15億元,綜合毛利率為24.03%,其中,風機毛利率為22.72%,比以前報告期略有下降,在行業交付均價普遍下降的情況下,仍保持了較好的毛利率水平,在風電整機中處于前列。2023年風機毛利率指引為15%-20%左右。2023年交付的大部分訂單為去年和今年初中標的平價訂單,單千瓦平均銷售價格有一定幅度下降,但公司仍會通過技術創新、科學降本增效等方式,維護盈利空間,保持一個較高水平的毛利率。未來降本仍需靠研發創新引領,在軸承國產化、新材料應用、混塔、柔塔等領域繼續推動降本。
問題9:公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如何?
公司追求卓越的產品質量,通過打造“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體系,保障產品安全,同時持續提升客戶服務水平,打造品牌核心價值。
報告期內,公司完成TUV(萊茵)三體系轉機構認證,深化“全方位”的質量管理。通過對供應商制定管控環節的優先級,健全關鍵過程及特性智能檢測網,實現關重部件質量管控前移,驅動供應商質量體系全面升級。
持續開展質量風險防控與預警機制,強化售后問題分析與解決,上半年未發生重大批量質量問題。升級高效能過程檢驗,開展自動化檢測,達成報告期內全部整機的質量檢驗交付。
同時,公司推進質量數字化建設,將數字化信息技術與質量管理實踐相融合。公司開發上線了EQS(卓越質量信息系統),規劃了9大子系統,42個業務模塊,實現了全生命周期質量監控。
問題10:公司在產業鏈布局上有什么規劃和優勢?
公司高度重視風電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積極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自2023年以來,公司已在風資源開發、整機及零部件制造、風場運維等多家業內優質企業進行戰略投資對接,已與多家標的達成意向。未來公司將構建“生態圈”,實現公司與上下游企業高效協同發展,共同打造“增長飛輪”。
問題11:風電場投資開發未來盈利能力、可持續性情況如何?
國外一般風機制造與運營開發是分開的,各自定位清晰,國內風電主機廠商投資開發風電場是一種特有的模式,主要考慮自身銷售模式、主營業務以及風資源地方需求等因素,未來有一定的持續性,目前部分友商已當作主營業務計入主營業務收入,我司因風場建設初始持有目的差異計入投資收益。
風場轉讓的收益主要包括風機、EPC、股權等方面產生的利潤,近幾年由于風機成本下降帶動風電度電成本的下降,導致下游發電端保持較高的收益。
風電場投資開發主要與風機產品質量與效率、EPC建設質量和效率、風資源質量密切相關,與風機制造端的先進性有主要的區別,可能造成資本市場對兩塊業務給予不同的估值。
由于風電場開發需要重資產投入,加上下游國央企在電價交易有一定自身優勢,未來風電場運營開發仍以國央企為主。公司主要定位以能源裝備制造為主,會根據風資源具體情況適當進行風電場投資開發,協助下游運營企業高效率開發,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