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請介紹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財務情況?
答:在海外市場需求持續疲軟、客戶產能不足,疊加運價持續下降,上半年春節前后部分客戶受其外部市場環境影響而階段性停產,導致公司業務量較去年有所下滑。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及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2.64億元、2,166.31萬元及-561.13萬元,其中,營業收入及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37.75%及66.42%。
但公司上半年積極進行業務拓展、進一步加強公司內部管控及優化考核機制,二季度業務量企穩并逐步回升,公司無論是在營業收入,還是在歸母凈利潤,或是在扣非歸母凈利潤方面,今年第二季度均有顯著改善,環比分別較今年第一季度增長11.21%、357.47%及167.64%。
2、問:公司今年主要在哪些領域進行客戶拓展?不同的領域有沒有什么側重點?
答:報告期內公司在電子信息行業,汽車行業,智能制造等行業等均有重要客戶引進,并逐步與產業鏈上下游伙伴形成戰略合作關系。電子信息行業持續深耕,結合細分目標行業,擴大了小米、SONY(索尼)、傳音、美的、廣達、華星光電、VIVO(維沃)及ST(賽意法)業務范圍;汽車行業導入了寶馬、保時捷、比亞迪、蔚來、長城、吉利、偉世通、舍弗勒、采埃孚等頭部客戶的新項目,針對新能源市場的不斷發展,公司配套了一系列的一體化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在綠色新能源行業中公司積極為晶科、龍佰、億晶以及福斯特等客戶提供供應鏈服務,鑒于新能源是綠色低碳踐行的主力軍,公司結合目前數字化轉型在業務中的重要性,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系統決策數據。在智能制造行業中,新增了海爾、通力電梯、特雷克斯、三花控股等行業領軍客戶的供應鏈物流,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滿足客戶在國際端,如南美板塊的物流需求。
3、問:據了解飛力達有很多IT制造業的客戶,面對當前全球IT制造業下行的風險,公司計劃如何應對?
答:公司深耕電子信息制造業供應鏈管理超過二十年,專注于生產制造供應鏈相關的領域,最初是在昆山圍繞IT供應鏈做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前端和配套,以及后端所有相關的物流業務。過去幾年時間,我們已經從電子信息制造業上下游拓展到了新能源、汽車和智能裝備等領域。
全球供應鏈重構下,物流企業面臨的市場有很大改變。很多客戶和飛力達合作了一二十年,在選擇東南亞產業轉移時也會邀請飛力達一起前往,所以,制造企業的搬遷,帶給物流企業的不只是原有訂單的減少,也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拉長,這對于求變創新的物流企業來說,就是新的業務增長點。我們也在東南亞建立自己的運營體系,包括臺灣、香港、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美國預計今年下半年也會建立子公司,歐洲也會持續進行網絡的布局。我們會努力并且盡力抓住機會,打造我們的第二增長曲線。
第二方面,是供應鏈鏈路的延長。以前中國作為世界生產基地的時候,推進的是集群化基地,核心是集約化。現在,全球供應鏈重構,國內汽車廠也在海外設廠,帶來了從零部件到組裝廠整個鏈路的延伸。中國出口到美國、歐洲的貨量是有下降的,而是變成出口到東南亞和印度之后,再出口到歐美,總體的貨量還在,整個供應鏈的價值是提升的。某種程度上來說,供應鏈重構因為拉長了整個供應鏈,不是幫消費者省成本的,是提高成本。這個過程當中,優秀的供應鏈企業有非常多的空間來進行成本優化、方案優化以及效率提升。
跨國企業產能外遷后,大量國產替代、產業升級崛起,國內很多生產制造企業訂單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穩步提升,給中國生產制造供應鏈帶來了提升的機會。
第三方面,全球供應鏈轉移帶來的機會就是國際公司在中國進行的業務結構調整,公司今年新增了很多國際品牌的項目,像泰科、通力、迪士尼等,傳統上這些品牌都是和國際物流公司合作,今年競標時我們今年也陸續拿到一些訂單,可以看出這些國際公司給本土專業的物流企業機會參與公平競爭,我們也有能力爭取到更多的業務。在這輪國際化供應鏈的調整中,國際品牌要保持本土供應鏈的穩定性,中國的企業需要把供應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需要用本土的供應商來服務本土的企業,這樣本土的供應商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就給我們這種愿意改變調整的公司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增長點。
4、問:飛力達進入制造業物流供應鏈管理已經很多年了,在行業激烈的競爭格局下,公司具備哪些優勢?
答:公司深耕制造業物流供應鏈管理二十多年,在諸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公司業務結構協同發展,可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2)公司擁有較強的智能制造業物流信息技術開發及應用能力;(3)公司擁有完善而靈活的VMI和DC服務模式,可滿足智能制造企業提供個性化需求;(4)公司擁有大量豐富的制造業物流供應鏈優質服務資源;(5)公司擁有大量國際國內知名優質的制造業品牌商、制造商、供應商等客戶及合作伙伴資源;(6)二十多年制造業供應鏈物流的深耕服務,為公司積累了良好的品牌效益;(7)公司擁有專注于制造業供應鏈物流的穩定且持續優化的管理團隊及豐富的行業經驗;(8)截至目前,公司已獲得專利證書15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軟件著作權證書200項。
5、問:公司是如何通過供應鏈管理獲取和拓展客戶的?涉及哪些行業?
答:經過多年的積累,尤其近年來公司通過定位于服務目標行業產業鏈上下游優質客戶的業務策略,利用相關目標行業專業解決方案設計及運營能力,公司的智能化、數字化、以及綠色低碳領域的專業經驗,將一體化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不斷向智能制造業相關產業鏈的前后端延伸,通過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積累了眾多智能制造業知名客戶。這些客戶涉及電子信息制造業、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精密儀器及通訊信息等行業。公司通過倉的管理把客戶與產業鏈上下游客戶形成互動,進一步延伸進行增量開發,把國際貨代、國內運輸、多式聯運等其它產品推到這些客戶的體系里面去,使公司收入形成不斷復制擴大的規模。
6、問:公司未來是否有投融資的一些規劃?
答:的確有這方面的規劃,在華南、華東和西南、海外某些區域涉及基礎設施投資的項目,未來會有投融資持續的需求。方式也不限于和合作伙伴一起合作開發,盡最大的可能使股份公司的資產不會過重,而又享有資產增值的升值空間,同時為業務的穩定性和未來的擴展提供更多的支撐和保障。比如即將在華南建造新的電子元器件集散中心,屬于核心區域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在那里前期已經積累了非常多的客戶,同時華南也是中國電子元器件的集散地,希望通過新的物流中心建設,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行業聚集效應,使得飛力達在電子元器件和半導體領域提升客戶運營能力和行業影響力。在其他區域也在探討倉儲及自動化倉的項目,相信未來幾年將會不斷增強飛力達在中國制造供應鏈的核心能力。
7、問:公司一直強調數據與科技雙輪驅動的戰略,請問公司上半年在數據化、科技化層面具體開展了哪些業務?
答:2023年上半年,一方面,公司與阿里云持續合作,進一步夯實數字化雙中臺建設,進一步推進業財一體化舉措;另一方面,繼續加快技術驅動及創新,不斷推進智能化倉庫建設,公司自動化倉儲面積進一步擴充,并通過梳理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光學字符識別、算法等業務場景,推動小機器人自動化作業,同時也在各個區域推進柔性的自動化技術應用,協助改善人效比/費效比,如:進行西南區“5G+智能制造”無人化供應鏈共享協同平臺的技術應用推廣,昆山區智能倉庫3.0項目正式上線后的效益論證與優化,華南區穩步推進東莞電子元器件集散平臺自動化倉庫前期準備工作等,以加快核心區域智能倉的建設,疊加新技術和成熟技術的快速推廣;此外,公司通過協同仁寶、臺達、匯川等客戶進行智慧園區及智能中央倉方案規劃及咨詢管理,與客戶一同加強和提升公司數據科技的復制及創新能力
8、問:公司有人工智能技術(AI)應用于智能化倉儲管理系統嗎?有沒有展開前沿性的AI算法研究和儲備呢?
答: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是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部署。機器學習作為處于核心地位的人工智能重要分支,是重要的突破方向。公司目前在智能化倉儲管理系統公司有部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比如機器視覺、數字孿生、策略優化算法等應用。關于前沿性的AI算法研究和儲備目前階段,我們更為關注經過驗證的成熟算法在公司的應用,為此我們建有相應在業務場景下使用的算法儲備儲備。2023年公司將遵循既定的工作計劃,穩健經營,力求保持向上的發展勢頭、業績實現持續增長。
9、問:飛力達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有服務的客戶嗎?這個類型的業務是怎么開展的?
答:汽車行業是飛力達過去幾年一直重點發展的方向,包括傳統的汽車主要品牌,也包括新能源車新勢力。目前汽車行業占比不高,還是在培育期,公司在過去幾年從主機廠到一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積累了很多客戶資源,包括比亞迪、吉利、蔚來、保時捷、長城、長安、寶馬等,合作業務類型從產前、售后到備件配送除整車運輸外,都有涉及,主要原因是因為飛力達在汽車行業里形成了一定的專業能力、行業積累以及團隊的服務經驗,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公司也加大與客戶的溝通,希望可以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中的供應鏈合作伙伴,為產業賦能,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向全球的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除了整車主機廠之外,在汽車零部件企業公司也做了很多的開拓,比如舍弗勒、采埃孚李爾、萬眾、六和、盛旺等。公司今年上半年也組建了自己的包裝團隊和產品,汽車領域在運包一體化上還是有很多需求的。此外,售后維修領域引入新的團隊,在電子信息制造的維修領域加大市場份額的提升,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在未來幾年會給公司帶來更多的營收增長空間。
10、問:請問公司在海外的布局和業務拓展情況如何?請介紹公司目前在海外各國業務開展的具體內容,以及在當地的影響力。
答:飛力達過去兩三年中不斷加速建設海外的網絡,不僅因為國際貨代業務的擴張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發現生產制造領域企業在全球不斷重新布局的商機。供應鏈變長、產能調整意味著更多的機會,所以公司在東南亞陸續建設了一系列網點。目前海外網絡規劃以東南亞和南亞自主建設網點和分支機構為主,在歐美以合作戰略伙伴為主。截至目前已經在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設立了分子公司。越南是目前整個產業轉移的最優先的區域,公司也投入了最多的資源,目前有5家分子公司,在生產制造端的倉儲運營服務體系中,飛力達在當地是服務體量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目前在越南運營的倉儲面積已經接近6萬平米,也是當地是最先實施保稅VMI的企業之一,在當地的業務包括倉儲、跨境運輸(含冷鏈)、海運和空運,海運、空運包括從中國運輸到越南,也包括從越南出口到歐洲和美國。泰國公司已經開始正式運營,泰國的業務增長在電子信息、汽車的產能和擴展規模速度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