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業績情況
1、財務狀況:截至2023年6月30日,營收86.75億元,同比增長8.92%,歸母凈利潤5.04億元,同比增長20.64%,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6.82億元,現金流趨于穩定。資產負債表也趨于良好轉變,總資產158.66億元,凈資產78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0.82%。商譽14.57億元,絕大部分是藥店資產并購產生,少量是股權并購產生,占總體凈資產18.68%,對未來財務造成的壓力比較小,未來在規模拓展上一部分自建一部分并購。并購以西南川渝、華南現有門店區域加密,自建+并購去提升當地市場的競爭能力。貨幣資金余額31億元,短期貸款是控股子公司四川本草堂的貸款,承兌匯票15億元,整體貨幣資金能維持公司的良性、安全發展。
2、門店數量:截至2023年6月30日,直營門店數量9,569家,報告期內,公司新增門店531家,搬遷門店103家,關閉門店65家,凈增363家。Q2拓展環比Q1有加速。云南門店數量占比超過一半,達到5,269家。
3、門店客流:客流基本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有接近10%的客流增長。醫保政策變化之后,我們經營品類不斷增加,業務模式上做出新嘗試。之前我們的顧客是用藥剛需為主,絕大部分顧客是以中老年人為主。隨著互聯網的變化,未來顧客年齡結構會有一定變化。
4、業務模式:彩票、母嬰、美妝類的業務跟我們現有藥店業務融合,取得不錯效果。在一些區域嘗試新老業態的融合。目前在昆明有幾個門店做試點,新融合了2-3種業態之后,銷售提升比較明顯。在沒有增加房租成本的情況下,對現有藥店做了改造、區域功能做了新的劃分之后,它們的銷售額有一定增長。對傳統藥店的消費者結構也帶來了新變化。
5、門診統籌:公司覆蓋的幾個省份目前政策還沒有全面落地實施,我們會在業務模式上創新,比如以藥診店形式,多種方式應對政策、市場變化。從已經接通門診統籌的藥店來看,是能看到銷售變化的。客流恢復,但是客單下降。目前已接入門診統籌、處方流轉的門店、區域還不多,所以對我們整體銷售影響還不大。
6、中藥業務:1)零售端OTC產品消費高端品類受到消費下滑影響,有階段性下降;2)中藥原料銷售穩步增長;3)配方顆粒業務,公司開始了國標研發,現在接近140個品種在供應醫療機構。隨著我們藥診店模式不斷成熟,希望后面配方顆粒產品能進入診療機構銷售,為中藥產品推廣打開新渠道。
7、物流基地建設:擬在成都建設物流基地,未來大中心倉會放在成都。進一步提升物流、存貨周轉效率。
二、問答環節
問題一:公司慢病SKU數量、銷售占比及毛利率情況?推行慢病管理之后用戶復購率和年度購買金額?
答:涉及的有藥品、調理類的保健品還有OTC、處方藥等。復購率來說,慢病客戶是我們門店中最穩定的客戶,不管是建檔、用藥提醒、周期復查等都是最穩定的,所以復購率是最高的,最少每季度會來,有些每個月都會來,我們門店還提供血糖、血壓、尿酸等基礎健康檢測服務,有的顧客每周都會來,慢病客單價在200-300元左右。慢病支付的產品特別是處方藥,用統籌基金支付的這部分產品我們執行的價格跟醫院一樣,這部分客單的毛利10%以內。特慢病的單店銷售額,對未來門診統籌有一定參考意義。客流提升會帶動非醫保支付的輔助用藥產品的銷售。所以藥店銷售額增加比較明顯。我們的收入前10大門店都是特慢病門店,都開了統籌支付。
問題二:公司覆蓋的重點省市門診統籌最新的進度?個賬占比數據是否穩定?這兩塊政策對公司的數據影響?
答:醫保改革的方向是普惠、高性價比、便利性。我們作為企業來說,藥品零售是我們的主營業務,我們核心的目的是提升盈利、經營能力以及做好供應鏈體系的優化。我們也希望顧客群能多年齡覆蓋,所以對品類進行調整,使得政策變化對自身經營影響程度減少。但是我們也看到醫保嚴管后經營品類和模式是越來越寬松的,所以我們可以把藥店跟多種業態結合,擴充品類和服務,去覆蓋更多客群,才有了母嬰、彩票等產品在我們門店出現。另一方面,我們希望減少對區域的依賴。我們核心區域云南的人口、經濟發展、人均消費能力、人口結構都不是很好,涉及大量外出就業、城市人口流出,留守的更多是老幼。云南占比減少并不是減少云南銷售額,而是希望人口基數更大、消費力更強、健康支出占比更高的區域比如川渝的銷售額能夠提升。2023年1-6月川渝的指標變化是非常明顯的,有階段性成果,后續會持續加深我們在這些區域的競爭力和門店布局。其他區域也穩步發展,最終形成專業藥房為核心,專業用藥服務和健康管理為基礎,增加新品類,以覆蓋更多人群,增加客流從而提升銷售。
問題三:現在公司不同地區的藥店銷售額、利潤率情況?拆一下重點省市的盈利狀況和占比?
答:云南外最大的市場是川渝,人口基數、人均消費等能力都比云南強。我們進四川比較早,2003年通過收購進入攀枝花,攀枝花公司過去接近20年是財務指標最好的子公司。除了攀枝花,四川還有成都子公司,成都公司分管除了攀枝花以外的四川所有地級市的門店,從2021年開始財務指標有質的變化,2022年實現盈利。今年川渝加起來預計有25億元左右的零售規模。今年門店數量拓展來看,川渝速度是最快的,門店數量拓展有一半是川渝貢獻。廣西公司十幾億元規模,持續盈利。川渝以外今年能做到十億元以上的有廣西、山西。上海、天津、河南還在打基礎。
問題四:DTP業務開展情況?DTP是不是會受反腐影響?
答:公司會在醫院周邊的藥店陳列DTP品種,但這些品種是自然銷售。大概有1300多家門店覆蓋DTP品種,都是以處方區的一般商品來陳列。
問題五:公司自有品牌的增長情況?中藥業務進統籌醫保對公司銷售的影響?中藥毛利率差異?
答:我們會跟廠家做戰略合作品種的談判,比如在某些區域做品規的包銷、獨家。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是生產產品,我們的專業一是上游選品(選市場里最好的品、組建最好的上游供應鏈),二是終端服務(比如產品推介、病種病理的專業化服務)。隨著成都中心倉的建設,集采品種占比會逐步提升。隨著我們在各個省銷售規模的增加,我們的模式可能會轉向集采統配、集采分購。
中藥方面,主要是三方面,1)零售OTC,生產出來給一心堂的藥店賣還有供應其他零售連鎖企業;2)銷售原料給中成藥生產為主的藥企。我們為確保在零售終端銷售的質量,有自己的檢測公司,所以我們可以保質保量、價格優惠提供給上游,所以業務比較穩定。很多上游也是我們的供應商,會有資源的互動。
3)集采要面臨的是配方顆粒,其他中藥在醫療機構銷售不多。配方顆粒我們也是通過采購方式進入醫療機構的,但我們是生產企業,集采價格對我們的影響不是特別明顯。集采競標反而使得我們這種后來者進入醫療機構的機會更公平。現在國標300個品種不到,我們只完成一半的國標進度的研發。爭取年末或者明年上半年趕上國標進度。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配方顆粒進入醫療機構和我們的藥診店的中藥診所。這是未來我們業務的增長點,也加大了我們中藥的競爭力。4)我們還有一些中藥類的比如藥食同源的品類做新品開發,也會針對年輕人做產品研發、推向市場,在我們的零售藥店跟下游客戶中銷售。
問題六:上半年同店增長數據?川渝零售額增速?
答:同店的客單價有下滑,客流量增長。
問題七:單點模型方面,新開門店的盈虧周期?
答:單店模型分兩類,1)傳統藥店的盈虧周期有縮短,但是沒完全恢復到前期正常水平。正常情況平均12個月實現單月盈利,24-25個月實現累計盈利。近兩年期間延長大概半年,目前恢復到14-15個月實現單月盈利。2)最近試行新模式的門店會快一些,因為多業態集合后客流量、客單價都發生了變化,盈虧周期是12個月左右。但是現在規模不大、模式還沒定型,需要融合。疫情導致藥房行業競爭加劇,所以我們尋求新的突破。
問題八:門店數智化運營情況?未來對門店的人效、店員激勵情況?
答:今年6月發過公告關于前次募集資金的調整。2019年公司發了一次可轉債,融資6億元,其中2個多億是做信息化改造。前期完成信息化管理架構的打造,但是這套管理模式很難適應現在的發展。近兩年重新做了一心堂數字化治理的戰略思考。2022年6月把ERP系統切換為國內系統。這是數字化第一步,主要是財務部分。我們今年上個月重新做了POS、CRM、HR、MRP還有數據中臺。我們5年規劃(3+2規劃),總投資3.6億元,預計明年6月完成客戶端(如客戶關系管理、慢病管理、智能化收銀、智能補貨)的前臺信息化改造。也會建立我們自己的智能化中臺,預計明年完成。未來希望流程簡潔、效率越來越高,線上線下顧客跟員工體驗感越來越好。相信通過智能化改造,對精準服務、高效快捷的資產利用有促進作用。
問題九:目前政策影響比較大,未來藥房行業雙通道措施落地的具體規劃?未來醫療反腐持續的話對公司業務的影響?
答:雙通道推的比較早但是一直不理想。不管是門診統籌還是雙通道,在處方流轉沒有市場化的時候這些政策沒有太大作用。因為限制處方來源,傳統的互聯網醫院開的處方不給用統籌基金的話,這個政策壁壘較難突破。Q4隨著醫療反腐的推進看各個地級市推進處方流轉的進度,再跟市場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