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請公司介紹下上半年的業績情況?
答:2023年上半年,面對宏觀環境對行業帶來的挑戰,公司堅定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生態戰略,緊抓國產替代和數智化升級機遇,加強自主可控的研發平臺建設,加快多品類新品上市,加速國際化進程,核心業務(與公共衛生防控不相關業務,以下同)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核心業務收入126,662.93萬元,同比增長17.65%;其中生命科學板塊59,390.65萬元,同比增長5.15%,醫療創新板塊67,272.27萬元,同比增長31.44%;國內市場83,399.70萬元,同比增長15.48%;海外市場43,263.22萬元,同比增長21.46%。
問題二:請問公司對當前行業發展趨勢怎么看?
答:雖然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下行業需求出現短期波動,但生命科學發展和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作為與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行業長期向好趨勢不變。一方面,近年來各國持續加大政策支持,拓寬了下游用戶場景,打開了行業的廣闊市場;另一方面,下游用戶從粗放型向精準化的生產力發展加速了以智慧實驗室、數字醫院為代表的數智場景需求升級,國產替代的差異化優勢逐漸體現,行業空間進一步擴大。
問題三:公司上半年毛利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公司持續推進研發、采購、制造、市場各節點全流程數字化建設,產品盈利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穩步提升,上半年毛利率達51.69%,同比提升0.81個百分點,驅動公司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從用戶出發,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公司堅持以用戶為中心,以科技創新支持產品和場景方案升級,為用戶帶來更多及更持續的附加價值,服務收入和新業務收入占比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全流程數字化,推動降本增效:報告期內,公司開放供應商資源,推進供應鏈模塊化整合,持續優化研發端模塊化設計,單模塊采購量提升10%;積極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從接單、排產、原材料入廠、生產制造、質量管控、成品發貨到售后端到端全流程信息化系統管控,實現用戶需求精準傳遞和產品質量精準追溯,公司精益生產能力和生產運營效率穩步提升。
問題四:請問公司上半年海外市場的情況如何?
答: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場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持續擴大東歐、非洲等地區用戶覆蓋度,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海外經銷商突破800家,為超過140個國家用戶提供服務;新增與GIZ(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等國際組織的合作,上半年在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喀麥隆等國家交付重大項目;突破商務部對外援助物資項目,中標非盟非洲疾控中心項目并完成交付,為用戶提供實驗室設備整體解決方案,拓寬海外增長新空間。此外,海外市場繼續推進“團隊+營銷+制造+倉儲+售后”的當地化策略,在荷蘭、美國等地倉儲中心的建立,提高當地交付能力;英國子公司深耕當地市場并加強在歐洲的營銷輻射作用,公司海外影響力持續提升。
問題五:請問智慧血液板塊業務發展情況?
答:公司深耕血站的血液采集和制備場景,針對血站用戶的血小板管理、血液成分制備等需求,推出血小板振蕩箱、血漿速凍機、無菌轉移艙等產品;海爾血技(重慶)二期工廠實現部分規格普通血袋生產。公司智慧血液城市網生態不斷完善,方案已覆蓋山東、湖北、西藏等地區。
問題六:請問公司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增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公司公共衛生防控類業務不再開展,同時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公司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和市場開拓,持續優化人才結構,期間費用對短期業績產生一定壓力。
問題七:公司在生物制藥用戶方面有哪些新機會?
答:面向細胞治療產品均一性和一致性難控制、效率低、成本高等行業痛點,公司推出智能自動化細胞制備方案,實現從細胞接種、鋪板、觀察、換液、傳代、培養到收集的一站式工作和24小時不間斷細胞制備,在均一性和穩定性更優的基礎上效率提升50%,并基于智慧細胞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了全流程的可追溯。智能自動化細胞制備方案不僅實現了培養、離心、環境模擬等多業務線協同服務用戶,還持續為用戶提供實驗室耗材等增值服務,進一步深化了用戶價值。報告期內該方案在吉美瑞生落地,已成功在知名三甲醫院用于臨床研究中患者的治療。公司參與起草《自動化細胞庫建設與管理規范(試行)》,填補了行業空白,并助力兩款IND進入臨床II期。
問題八:請介紹下公司在醫院方面的新方案?
答:針對醫院用戶,公司創新了智慧藥房、智慧靜配等自動化用藥方案。以智慧靜配中心場景為例,公司研發智能靜配流水線實現了輸液出入庫、貼簽、發筐、針劑擺藥、配液及分揀等環節的自動化;針對最關鍵、最具操作難度的配液環節,公司自主研發智能配液機器人可在百級潔凈、封閉環境下自動完成消毒、抽吸、轉移、溶解、混勻動作,實現人工無法比擬的調配質量與劑量精準度,并有效降低腫瘤藥物、抗生素對醫護人員帶來的職業傷害,方案目前已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等高端用戶落地。
問題九:請公司介紹下行業中國產替代的情況?
答:近年來國產替代政策頻出,帶動行業向國產化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鼓勵醫療器械公司自主創新,提高我國醫療設備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促進醫療器械國產化的政策不斷推出。《“十四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明確到2025年,開發20-30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新藥、關鍵試劑耗材和高端醫療器械,不斷提高國產化自主供給率。《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提出在功能、質量等指標滿足采購需求的條件下,政府采購應當購買國產儀器,且對于首次投放市場的國產儀器,政府采購應當率先購買,不得以商業業績為由予以限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能力建設,推進醫療器械國產化;《關于修訂發布<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管理辦法>的公告》強調符合條件的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全額退還增值稅。此外,地方層面也緊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進口替代的相關政策。廣東、山東、北京、四川、貴州等多個省市出臺了支持國產的集中采購政策,陜西、浙江、安徽等多個省份出臺了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辦法,增加采購進口產品的限制條件。根據艾瑞咨詢數據,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總量將到達17,168億。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市場發展規律的雙重作用下,醫藥生物產業自主創新實現國產替代成為行業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