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上半年經營回顧及展望
2023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弱復蘇,能源價格高位,終端消費低迷,市場需求恢復緩慢,公司主要產品價格同比下滑,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產品與原料價差收窄,毛利率有所降低,導致公司上半年經營業績同比下降,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07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6億元;截至6月底,公司總資產149.2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70.01億元。
面臨外部多重不利因素,公司多措并舉、精細管理,有序推動公司戰略2.0實施與落地。一方面積極優化產品結構、加大高毛利產品比例,強化技術攻關、提升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推進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研發與項目儲備,加快項目建設、推動新產能早日投產達效,投資布局新業務,不斷增強公司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抗風險能力。具體表現有:
二季度業績改善明顯,核心產品保持較高盈利水平。2023年第二季度,公司產品價格企穩回升,盈利能力有所修復,經營業績環比改善明顯,二季度歸母凈利潤環比增長21.53%,歸母扣非凈利潤環比增長36.69%。2023年上半年,EVA產品貢獻公司32.21%的營業收入和84.36%的毛利潤,其毛利率為42.93%。目前,隨著國家宏觀政策陸續推出、消費穩步增長、下游需求回暖,公司EVA高端料、PP專用料、EOD特品等現有主要產品毛利率進一步回升。
產品結構優化,EVA、EOD特品等高毛利產品占比提升。2023年上半年,EVA產品全部排產光伏膠膜料等高VA含量的高附加值產品,進一步提升高端鞋材料市場占有率。PP薄壁注塑專用料產品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保持國內領先水平。EOD特種表面活性劑產品遠銷海外,銷量同比增長103%;光伏切割用特種表活銷量同比增長35%。子公司華宇同方夯實電子級特種氣體技術優勢,在電子級氯化氫和氯氣等產品方面持續突破。就UHMWPE、PLA、電子特氣等新項目產品,聚焦高端市場,已與下游主要客戶建立合作意向。
開展技術攻關,提升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通過對標管理,制定多項提升方案,降低裝置運行成本。各生產裝置實現安全平穩高效運行,并根據市場情況靈活調整裝置負荷與排產。EVA裝置開展產量和運行周期技術優化,2023年上半年產量同比增加33%;新建脫鹽水聯通、蒸汽聯通管網,進一步發揮與聯泓化學的協同效應。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投資布局新業務。2023年上半年,公司完善新型電池材料等研發平臺建設,開展新型電池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化學循環回收、多種電子級特氣純化等關鍵技術開發。公司于上半年完成7個新產品/新工藝的實驗室研發、7個新產品的生產工藝開發、6個新產品的產業化;新增授權專利15項,截至6月底,公司共擁有授權專利231項。公司成立控股子公司聯泓衛藍,開展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等新型電池關鍵功能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成立控股子公司聯泓惠生,實施POE等高端烯烴材料項目,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POE系列產品。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持續打造新材料平臺型企業。“2萬噸/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9萬噸/年醋酸乙烯聯合裝置項目”、“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項目”、“電子級高純特氣和鋰電添加劑項目”將于2023年底建成投產;“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體化項目”已開工建設,計劃于2025年建成投產;新規劃建設30萬噸/年POE項目,生產POE光伏膠膜料、增韌料等高端產品,一期10萬噸/年POE項目預計于2025年建成投產。
2023年下半年,隨著國家宏觀政策陸續推出、消費穩步增長、下游需求回暖,公司EVA高端料、PP專用料、EOD特品等現有主要產品毛利率進一步回升。同時,公司有多套裝置下半年建成投產,9萬噸/年VA裝置投產后將顯著降低EVA產品成本,2萬噸/年UHMWPE、10萬噸/年乳酸及4萬噸/年PLA、1萬噸/年電子級高純特氣等裝置投產后將增加公司高毛利產品品類,增強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公司對后續經營發展充滿信心。二、提問交流
問題1:今年光伏行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公司如何判斷EVA市場供需格局?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數據,中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2023年1-6月我國新增裝機量78.4GW,同比增長154%;組件出口量108GW,同比增長37.3%。CPIA最新預測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達到305-350GW,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120-140GW。
光伏膠膜料是EVA需求增長最快的領域,EVA高端產品未來需求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EVA新建裝置從立項到建成投產通常需三年以上,屬于光伏產業鏈條中擴產周期最長的環節,2023-2024年新增EVA產能相對有限,預計國內僅有1-2套新裝置投產。經過對全球EVA裝置規劃產能、技術特點和市場需求的研究分析,我們判斷未來較長時間內EVA供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格局,EVA需求增量及進口替代量仍有較大空間。
問題2:公司在EVA產能方面的規劃及進展情況,如何保持在光伏膠膜料領域的領先優勢?
公司EVA產品現有產能超過15萬噸/年,裝置采用ExxonMobil釜式法工藝,在建產能20萬噸/年,裝置采用LyondellBasell管式法工藝,兩套裝置均主要生產附加值較高的光伏膠膜料產品。2025年新產能投產后,公司將同時擁有管式法工藝和釜式法工藝兩套生產裝置,有利于提高生產操作彈性,靈活布局產品結構,促進新產品開發,屆時公司EVA產能將超過35萬噸/年。此外,公司在建的9萬噸/年VA裝置計劃于2023年底建成投產,投產后可滿足35萬噸/年EVA裝置配套的原料需求,并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公司在國內率先開發出EVA光伏膠膜料,擁有豐富的EVA生產運營管理經驗,產品質量優異,品牌認可度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公司將持續豐富產品結構,加大光伏膠膜料等高端產品占比;提升運營效率,優化能耗物耗關鍵技術經濟指標等措施,保持EVA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
此外,公司已布局POE業務,規劃建設30萬噸/年POE項目,主要生產光伏膠膜料。未來公司將同時擁有EVA與POE光伏膠膜料產品,高毛利產品占比進一步提升,豐富公司在新能源光伏材料領域的布局,增強整體盈利能力。
問題3:公司新公告了POE項目,請介紹產能規劃、投產時間,公司布局POE領域方面有何獨特的優勢,如何與已有業務形成協同?
公司以控股子公司聯泓惠生(江蘇)新材料有限公司為主體規劃建設30萬噸/年POE項目,其中一期10萬噸/年、二期20萬噸/年,生產POE光伏膠膜料、增韌料等系列高端烯烴材料產品。目前一期10萬噸/年POE項目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預計于2025年建成投產,后續項目進展情況請關注公司公告。
公司深耕新材料多年,在高端聚烯烴材料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渠道優勢,具備相應的資金投入能力和開展相關業務所必要的能力和資源。特別是新能源材料方面,公司在國內率先開發出EVA光伏膠膜料,擁有豐富的項目建設、生產運營管理經驗,產品質量優異,品牌認可度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惠生中投經過多年的積累,自主開發了全套POE工藝技術,具備產業化條件,并將POE全套技術轉讓給聯泓惠生。
POE項目投產后,有助于豐富公司先進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產品品類,公司將同時擁有EVA、POE光伏膠膜料產品,并在市場渠道、客戶資源、技術驗證等方面發揮協同優勢。
問題4:公司除了光伏材料EVA及POE以外,在其他新能源材料的規劃及項目進展情況,產品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如何?
除光伏材料外,公司已布局UHMWPE、碳酸酯鋰電溶劑、鋰電添加劑等新能源鋰電系列材料。公司在建的2萬噸/年UHMWPE裝置計劃于2023年底建成投產,項目采用合作開發的新型連續法工藝技術,產品質量優異、穩定性好,產品定位高端;10萬噸/年碳酸酯鋰電溶劑項目所需主要原料EO、二氧化碳均為公司自產,與現有產業鏈深度協同,有利于資源的循環與綜合利用,成本優勢明顯;鋰電添加劑項目3000噸/年VC裝置計劃于2023年底建成投產,產品具備技術優勢和產業鏈優勢。
公司布局的鋰電材料具有高成長性及較強的盈利能力,未來將形成多品類鋰電材料的產業布局,充分發揮協同優勢,助力公司成為新能源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
問題5:公司新建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項目情況,有何新的進展?
公司在建的13萬噸/年PLA項目采用自主開發的“淀粉-高光純乳酸—高光純丙交酯—聚乳酸”全產業鏈技術,產品具有分子量可控、光純度高、耐熱性及力學性能優異、完全生物降解等特點,其中一期10萬噸/年乳酸裝置、4萬噸/年PLA裝置計劃于2023年底建成投產。
公司PPC項目采用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共同開發的最新一代催化劑技術,產品主要原料之一為二氧化碳,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完全降解,且具有剛韌平衡性好、阻隔性好、透明度高等優點。基于上述產品和技術,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共同申報的以“超臨界聚合制備生物降解二氧化碳基塑料的研發與工業化示范”為題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已于2022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公司在建的5萬噸/年PPC裝置計劃于2025年建成投產,項目與現有生產基地以及產業鏈充分協同,可實現資源的循環與綜合利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明顯。
與此同時,公司積極開展生物可降解材料化學循環回用關鍵技術的研發,開發生物基化學品酶催化及分離提純技術,推進其他新型生物材料產業化進程。
問題6:請介紹公司在電子特氣領域的獨特優勢,未來在該領域有何新布局?
子公司華宇同方掌握多項電子氣體提純關鍵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生產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在電子級氯化氫和氯氣產品方面打破國外公司壟斷,產品質量優異且已導入主流下游客戶。
華宇同方在建的“電子級高純特氣和鋰電添加劑項目”,包括了高毛利的電子級氯化氫、氯氣等產品,目前正在有序推進項目建設,計劃于2023年底建成投產。未來公司將圍繞高純電子特氣,進一步擴充產能,豐富產品品類,持續提升在細分領域的競爭力。
問題7:請介紹公司的研發模式,近期在研發創新方面有何進展?
公司采取自主研發與合作開發相結合的協同創新研發模式,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發團隊,設立了國內領先的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發平臺和特種精細材料合成與應用平臺,建有生物工程平臺、新型電池材料合成及研發應用平臺,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擁有多項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技術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共擁有授權專利231項。
2023年以來,公司在研發創新方面取得了多項進展:新能源材料方向,公司繼續加大對新能源電池關鍵材料新產品研發力度,完善新型電池材料的合成及研發應用平臺,開發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等新型電池關鍵功能材料,上半年公司與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控股子公司聯泓衛藍,進一步豐富公司新能源電池材料領域的產品體系,完善公司新能源業務布局;生物材料方向,開展生物可降解材料化學循環回用關鍵技術的研發,開發生物基化學品酶催化及分離提純技術,推進其他新型生物材料產業化進程;電子材料方向,進行多品種電子級特種氣體工藝技術開發,豐富公司在電子特氣領域的布局。
未來,公司將緊扣發展戰略,加速在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及電子材料等方向的自主研發創新,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積極儲備研發創新資源,持續打造新材料平臺型企業。
以上內容未涉及內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