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介紹
二、交流環節
1、二季度業績和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答:2022年度,受宏觀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公司在2022年新增訂單較往年有所下滑,遺留至2023年在手訂單大部分已在一季度完成驗收并確認收入,且2023年上半年新取得的項目訂單尚未充分釋放,所以導致2023年二季度營業收入下降;此外,公司持續加大研發費用投入,持續鞏固感知、人工智能、機器人及大數據等技術,不斷豐富智能設備種類及軟件平臺,并積極進行軌道交通、生態環境、油氣化工等其他工業領域的研發拓展,加之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其他費用的剛性支出影響,綜合導致公司2023年二季度業績出現虧損。
二季度毛利率較低系智能電力監測及控制設備部分產品毛利率較低,拉低整體毛利率所致。
2、上半年營收中是否能拆解一下智能機器人和智能監測檢測及控制設備的比重?
答:2023年上半年,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智能監測檢測及控制設備,其營業收入為22,327.41萬元。目前公司主營收入主要來源于國家電網及其下屬單位,每年采購會隨著其自身規劃需求有所差異,所以公司收入結構會受下游客戶需求釋放影響。同時智能監測檢測及控制設備主要用于工業設備運行狀況、運行質量等的監測檢測和控制,推出時間早,發展更成熟,產品已在市場規模化運用。隨著電力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智能監測檢測及控制設備的采構需求不斷在釋放。而智能機器人作為工業領域巡檢發現問題和帶電作業解決問題,相對來說還在發展初期,但其為工業大健康服務的長期發展趨勢是確定的,我們將持續加大投入,不斷促進機器人、人工智能行業發展。
3、電網招投標是否有具體的規劃?
答:根據歷年電網招投標情況,一般下半年招投標的規模較上半年會更大一些,具體需要以電網實際招投標安排為準。
4、公司訂單的交付周期大概多久?需要多久確認收入?
答:不同產品和項目的交付周期存在一定差異,需要根據合同內容及具體項目執行情況而定。
5、公司產品的零部件是外采還是自產?
答:公司的產品都是自主設計研發,并形成整體的軟硬件系統方案。根據公司設計方案,整體的軟件算法都為自主研發。硬件一部分是自制的,例如電子器件、電路板、伺服驅動器、球機等;一部分零部件是外部定制或外協獲取,例如攝像頭、紅外、雷達、芯片等。
6、公司在軌道交通方面的進展情況
答:上半年公司已取小批量軌交訂單,其中又取得了香港訂單且新增了新加坡市場。公司將繼續搭建軌道交通市場渠道,聯合行業內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廣人工智能、機器人在軌道交通市場的應用,助力其提升運檢智能化水平。
7、公司生態環境領域進展?是否已經產生效益?
答:2023年上半年,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與公司聯合建設并率先在水站運維領域試點應用了智能運維機器人及大數據運維平臺等系列解決方案,助力環境在線監測從人工運維轉向數字運維,促進環境在線監測運維規范化,運維水平智慧化。目前尚處于試點應用階段,具體以實際推廣情況為準,公司將持續推進應用進展。
8、前期的技術積累對公司拓展不同行業幫助具體體現在什么方面?
答:公司深耕監測檢測及故障診斷領域20余年,目前已形成較為成熟和完備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體系。目前技術已突破了極寒環境、高空、強電磁場及水下等惡劣環境作業的約束,將功能從巡檢拓展至帶電作業,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可以針對不同行業的場景應用,快速導入共性技術資源,實現新領域的產品快速敏捷開發。公司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錨定工業大健康主營業務方向,采用“AI機器人+行業應用”的模式,能夠為行業和用戶提供從終端到設備直至系統級的“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目前已形成橫向“海陸空隧”立體空間布局,縱向“電力、軌交、油氣化工、生態環境、海洋”等行業商業化應用的矩陣發展格局。同時,為突破產品關鍵零部件潛在的技術和貿易封鎖風險,公司始終堅持要在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方面實現自主可控,目前已從材料、原料、設計、工藝、產品生產、設備制造的供應鏈和產業化完成突破,實現了產品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可控,能夠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助力其數字化轉型。
9、公司對于轉債轉股價格修正有何打算?
答:若觸發轉股價格向下修正條件,公司將于觸發條件當日召開董事會審議決定是否修正轉股價格,并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