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半年收入已完成全年目標50%,下半年預計如何?
上半年,公司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經營發展保持量擴質提的良好勢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指標在去年高基數、高增長的基礎上,持續保持增長,各項重點任務穩步推進,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經濟運行總體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下半年公司將進一步聚焦合同履約,緊盯全年任務目標,加強計劃管理,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緊前安排關鍵試驗,做好供應鏈發展基礎工作,強化固鏈、補鏈工作,提高供應鏈韌性,預計能完成年度營業收入指標。
2.單季度看,二季度歸母凈利潤2.06億元,同比增長6.30%,但環比減少15.39%的原因?毛利率有所下降的原因?
本期歸母凈利潤環比減少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成本費用季度間結算存在時間差異所致;二是軍品價稅政策改革的影響。隨著相關政策推動實施,預計年度兩機業務毛利率會趨于穩定,任務量穩定增加將保持公司毛利額持續增長。
3.控制系統衍生品業務下滑嚴重的原因?
一是公司生產排產所致,部分產品交付時間調整。二是提高產出效率,調整產品結構,降低了低附加值的汽車零部件相關產品。
4.子公司中的西控科技增幅相對較低,北京航科增幅較高原因?
中國航發西控科技本期增幅下降主要是受控制系統衍生品收入下降影響;中國航發北京航科本期增幅較高主要是科研收入確認及國際合作轉包增長影響。
5.今年國際業務增長很快,后續展望怎樣?
2023年,隨著國際航空運輸業逐漸恢復,公司轉包生產出口交付實現較快增長,根據目前情況預計未來國際合作業務增幅相對穩定。
6.成本工程對公司產品價格的影響?公司的成本工程有哪些措施?
公司積極深化成本工程,實施正向成本管理,將全要素降本與重點領域專項降本相結合,實現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轉變。一是推行低成本設計,源頭降本。二是對重點型號開展全價值鏈成本管控,提升成本管理水平。三是強化質量降本,將“一次成功”納入公司發展規劃,推動設計一次到位、試制一次做對、試驗一次成功。四是在管理上通過控制用工總量、管理費用等推動降本增效。五是優化工藝成熟度,培育戰略供應商,強化供應鏈降本增效等。
7.外協加工費對公司成本的影響及后續展望?
隨著產品批量交付任務的增長,原有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生產組織模式已無法滿足動力控制產品新形勢新需求。建設“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科研生產體系,目的是利用和集成全社會技術、能力和人才等資源,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發展格局。“小核心、大協作”的建設原則,就是強化核心能力,放開一般能力。在生產風險可控前提下,扶持、培養長期穩定的戰略供應商,完成航發產業鏈上非核心業務對外轉移。隨著供應商產能保障、產品質量控制水平和工藝技術成熟度的穩步提升,預計有一定的降本增效空間。
8.階梯降價對公司有無重大影響?
公司受階梯降價影響的主要是某幾型產品,隨著交付任務量的增加而降價。隨著批產量加大、工藝成熟,規模效應提升,對公司經營影響有限。
9.十四五中后期展望?
從當前政策和行業發展形勢看,公司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內軍、民、燃控制系統產品的需求增長應該是相對確定的。
軍用動力方面:一是部分二代機升級,三代機性能提升,相關機型的國產化動力換裝,現役發動機壽命到期換裝;二是周邊四代機數量提升對我國的軍事壓力,我國高性能的三代半、四代機的產量需要適當提升;三是新研型號如運輸機、特種飛機、無人機、新型艦載機等需求迫切,在科研經費上會持續投入;四是隨著作訓實戰化要求對裝備使用頻次、消耗的增加以及新機維保等推動維修業務增加。五是國際貿易業務隨著動力實現國產化,有望持續提升。因此,在需求牽引和新型號技術推動的雙輪驅動下,預計公司“十四五”期間訂單將保持“十三五”末的增速,大體增速與主機廠保持相當。
民用航空動力方面:一是公司作為國內民用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唯一的機械液壓關鍵執行機構供應商,隨著大飛機動力國產化推進,預計將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影響。目前大飛機動力研制進展順利,成熟度加快。二是隨著國家通用航空產業規劃以及低空空域改革落地,通航動力產業將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多款民用渦軸、渦槳產品正在加快市場開拓,預計“十四五”中后期可能會有較大增速。
燃機方面:中國航發下屬燃機公司承擔了國家能源局“三輕一重”燃機示范項目,廣泛應用于海基、陸基、調峰發電用燃機等領域。隨著太行110等項目的順利實施,預計2025年左右形成航發燃機品牌,同時也在積極開拓其他軍民用市場。
控制系統衍生品方面:鞏固地面戰車、彈用動力控制市場,拓展民用市場,開拓新經濟增長點。國際合作業務方面:隨著國際航空運輸業復蘇,未來增長也是可期的。
本次業績交流回放請查閱進門財經網站(網址:www.come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