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基本經營概況
公司致力于發展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煉油-化工-化纖民營跨國產業集團,持續通過“上下游協同、境內外聯動、軟硬件配套”,全面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在“一滴油,兩根絲”發展戰略指導下,公司依托文萊項目為支點加大國際化步伐,打通從煉油到化纖全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上游、中游、下游產業鏈一體化的柱狀型產業結構,在國內同行中打造獨有的“滌綸+錦綸”雙“綸”驅動模式,形成以石化產業鏈為核心業務,以供應鏈服務業務為成長業務,以差別化纖維產品、工業智能技術應用為新興業務的“石化+”多層次立體產業布局,并持續致力于提升科技創新對公司主營業務的貢獻,推動公司向“科技恒逸”的宏偉目標邁進。
公司不斷延伸石化產業鏈,持續豐富產品種類并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有效鞏固了主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了產品盈利能力,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成品油;化工輕油、液化石油氣(LPG)、對二甲苯(PX)、苯、精對苯二甲酸(PTA)、己內酰胺(CPL)等石化產品;聚酯瓶片等包裝產品及滌綸預取向絲(POY)、滌綸牽伸絲(FDY)、滌綸加彈絲(DTY)、滌綸短纖、聚酯(PET)切片等聚酯產品,產品廣泛用于滿足涉及國計民生、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剛性需求。
二、公司2023年半年報基本情況
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43.1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608.24萬元,其中二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123.61萬元,環比一季度增長18.34%,公司總資產1,132.5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251.26億元。
針對投資者的提問,公司進行回答,具體如下:
1. 公司如何看待未來東南亞成品油市場?
從需求端來看,202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經濟恢復高增速;根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23年東南亞GDP增速為4.7%,其中預測越南2023年GDP增速將高達6.8%,預測菲律賓2023年GDP增速將高達6%,均大幅高于全球水平。東南亞成品油市場需求較為強勁。相較國內成品油供給過剩狀態,東南亞成品油市場缺口較大,雖然東南亞具有較豐富的油氣資源,但由于基礎設施投資不足,是全球最大的成品油凈進口市場,此外澳洲也需進口成品油。另外,2020年IMO新標實施,低硫燃料油的需求增加。新加坡是主要的船運基地,部分MGO(船用柴油)需要替代船用燃料油,東南亞柴油需求有望繼續增加。
在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東盟六國仍以可觀的速度復蘇,展現出較強的增長韌性。在較強的復蘇勢頭下,東南亞成品油需求有望持續穩定增長。
從供給端來看,由于東南亞部分煉廠裝置建設較早、技術老舊、管理不善、政府補貼負擔較重及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等原因,根據Platts(普氏能源咨詢平臺)數據,2020年~2023年期間,受公共衛生事件和能源結構轉型的影響,東南亞和澳洲地區有超過3,000萬噸的煉能退出市場,且未來東南亞地區新增產能供給不足,2022年為東南亞煉廠產能供應的斷檔期。2023年以來東南亞煉廠沒有新增產能投放計劃,根據IEA預測,2022年~2028年東南亞地區煉能將總體保持不變。
根據IEA數據,全球范圍內宣布在2022-2028年關停的煉能預計為160萬桶/日。2022年煉廠利潤升至歷史高位,目前海外煉廠開工率已基本反彈至高位水平,部分中國和中東新煉廠有投產,但仍無法彌補產能減少帶來的供需缺口。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全球成品油市場供給大幅收縮,加劇了東南亞成品油的供應緊張局面,且從中長期來看難以得到緩解。
在供不應求的背景下,東南亞成品油市場將維持景氣格局。
2. 公司文萊煉化項目的產品結構如何?
文萊煉化項目設計產能為800萬噸/年,其中成品油產能約為565萬噸/年,化工品設計產能為265萬噸/年。文萊煉化項目緊跟新加坡市場成品油裂解價差波動,采購更適合加工的原料種類,降低生產成本,并及時調整產品生產比例,在其他油品的裂解價差價差弱于柴油的市場行情下,今年進一步提高柴油的產出比例,力爭實現利潤最大化。
3. 文萊二期項目的進展?
文萊二期項目已獲得文萊政府的初步審批函,目前資金出境尚需中國國家相關部門批準。根據項目規劃,目前正在有序開展圍堤吹填施工等工作。目前文萊二期各項工作均有序推進,相關進展請以公司公告為準。
4. 公司如何看待聚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目前公司聚合產能1106.5萬噸,其中聚酯纖維(長絲和短纖)總產能達到836.5萬噸,聚酯瓶片270萬噸,此外,公司合營企業海南逸盛有年產25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PTA)工程項目、年產180萬噸功能性材料等在建項目。公司規模位居行業前列,聚酯纖維包含長絲、短纖、切片,品種多元化。
基于下述原因,公司對聚酯行業持長期看好態度:
(1) 從供給來看,受制于雙碳政策及設備供應等問題,2021年及未來新增聚酯產能增速持續放緩,根據CCF統計,2022年聚酯長絲退出產能為180萬噸,實際新增凈產能增速僅為2.7%。與此同時,老舊裝置的落后聚酯工廠缺乏技術創新的能力,將逐步退出行業競爭,未來落后產能將進一步加速出清,公司所處產業鏈準入門檻將進一步加大,聚酯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將會進一步優化,行業競爭秩序持續改善,發展環境更趨良性。
(2) 從需求來看,隨著國內經濟形勢向好,紡織服裝下游需求已經持續回暖,下游采購心態積極。未來隨著國內房地產、汽車、旅游等內需以及出口等需求的不斷拉動,聚酯行業需求將繼續保持良性穩定增長。
(3) 從上下游產業鏈格局來看,根據CCF統計,2023年國內PX、PTA新增產能規模分別為560、1,52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4%、20%,產能增速均高于下游聚酯產能增速,有利于產業鏈利潤向下游聚酯端傾斜。
公司作為龍頭企業之一,將通過多種方式加速下游化纖業務的擴產增收,不斷提升差別化纖維品種比重,集中推廣差異化長絲產品,加快推廣綠色環保新產品——“逸泰康”,引領化纖行業的技術進步。
5. 請簡單介紹一下公司欽州項目?
公司年產120萬噸己內酰胺-聚酰胺一體化及配套項目由廣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實施,項目分兩期建設,各期建設年產60萬噸聚酰胺,產品涉及高端尼龍纖維、工程塑料及薄膜等,覆蓋多種應用領域。欽州項目應用公司獨立自主研發的氣相重排技術,該技術的原子經濟性達到100%,完全不副產硫銨,具有綠色、低碳、清潔、高效等特點,公司為國內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將自主研發的氣相重排新技術應用到落地項目的企業,且本項目為國內首套己錦一體化設備,也是全球范圍內應用氣相重排技術中擬建規模最大的項目,充分展現了公司強大的研發實力。
此外,廣西欽州項目全流程制備均采用目前行業內最先進的單元技術及最優的技術組合,所有生產要素、能源均實現全流程全量配套,產品的能耗及物耗均大大降低,且通過產業鏈一體化有效降低了合成氨、液氨、雙氧水、環己酮等原材料的生產成本,項目主要原料苯均由文萊煉廠直接提供,有利于公司實現精準成本控制,平滑上游原料端帶來的價格波動,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
同時,項目所在地欽州地處廣西北部灣的中心位置,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依托廣西—文萊經濟走廊,位于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產品市場可覆蓋國內及東南亞等廣袤市場,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且欽州坐擁西南地區出海陸路運輸最近、最便捷的天然深水良港,火車站、港口等重要交通樞紐距離項目所在地不到3公里,且項目配套的煤碼頭、化工品碼頭均已在規劃落實中。優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原材料的穩定運輸與供應,另一方面,產成品也可廣銷國內沿海、西南等地區及東盟、歐洲等海外市場。
公司廣西欽州項目將持續發力高端尼龍纖維和工程塑料領域,瞄準下游高端錦綸市場,實現差異化競爭,并依托現有客戶網絡、成本降低所帶來的的價格優勢,進一步增大市場份額,實現公司的快速健康發展。
項目投產后,能夠有效延伸芳烴下游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公司的競爭實力,穩固行業龍頭地位,提升整體盈利能力,公司的一體化戰略產業布局也將進一步得到完善。
6. 請介紹一下公司科技發展方面的情況?
公司長期專注于石化化纖領域的高端技術和產品研發應用,依托校企平臺實現工藝技術的領先和產品結構的“多樣化、系列化、優質化、獨特化”,全面開展全產業鏈相關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實現全流程、柔性化的高新產品(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水平行業領先。
公司下屬的恒逸研究院致力于先進材料和綠色化學品研發,積極提升創新引領能力,并主動擔起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投放市場、實現經濟效益的主體責任,加速技術成果落地。作為行業龍頭企業之一,恒逸石化在科技創新上既推動關鍵環節的原始創新探索,又堅持需求導向的成果轉化應用,致力于綠色化學及差別化高分子先進材料研發,努力成為全行業技術引領者。
公司秉承綠色發展、環保發展的理念,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動力。公司關注聚酯全生命周期的循環利用,突破現有技術難關,實現聚酯高品質回收利用。公司通過自主立項和研發,制造出安全、高質化、環保的綠色聚酯產品,推出自主研發的綠色環保聚酯產品“逸泰康”,同時以生物基為原料制備高性能聚酯材料。通過推進綠色制造,能夠有效降低生產中環境污染的問題,實現紡織品生命周期的綠色循環。同時,公司成功突破抗污尼龍6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技術應用,項目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抗污尼龍產品成功入選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23/2024代表產品,并獲得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并建立了纖維及織物抗污等級的快速評判方法,為抗污產品升級優化提供支撐,填補了國產抗污尼龍6產品的技術空白,對于國內化纖行業的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