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精工科技始創于1992年,2004年在深交所上市,總股本45,516萬元,其中控股股東中建信持股29.99%(2023年2月,歷經三年多的公司原控股股東精功集團破產重整全面落地,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中建信)。公司定位于高端專用裝備技術創新的引領者與產業升級的推動者,主要涉足碳纖維裝備、碳中和(新能源)裝備、智能建機、智能紡機等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新能源和新材料高端裝備的研制開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先后承擔實施了100多項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功開發150余種高尖端、高附加值產品,擁有290多項專利,50多次榮獲國家、部、省級科技進步獎,產品遠銷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系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公司碳纖維裝備產業發展情況介紹
精工科技碳纖維裝備制造領域業務始于2013年,初期主要參與公司原控股股東精功集團500噸碳纖維舊線的改造論證、調研等工作,同年7月,公司開始了千噸級碳纖維成套生產線的研發試制工作,通過內聯外合的發展模式,憑借公司自身的設計加工制造優勢和品牌效應,于2015年完成國內首臺套千噸級碳纖維成套生產線的研發制造。之后,公司在總結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經驗的同時,不斷致力于碳纖維生產技術、工藝、裝備系統集成創新、生產線國產化推廣等工作,開展了0.4-3.3米不同寬幅的碳纖維生產線、復合材料專用裝備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應用。2020年首條國產化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一次性試車成功并交付用戶使用,整線核心設備預氧爐首次出口韓國。
伴隨著碳纖維行業景氣度的持續提升,疊加碳纖維裝備國產替代進程持續加速,公司碳纖維裝備業務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形成了系列化、批量化的生產能力,尤其是2020年以來,公司碳纖維裝備業務累計簽署合同金額超過30億元,完成19條全國產化碳纖維生產線的交付,主要客戶位于吉林、江蘇、上海、浙江、韓國等地,產線入選國內首臺(套)裝備、獲“紡織之光”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牽頭制定了碳纖維生產成套裝備國家標準。
3、公司碳纖維裝備的主要業務領域
目前,公司在碳纖維裝備業務領域主要為:一是交鑰匙工程業務:可為用戶提供交鑰匙工程和一站式服務,包括但不限于項目前期規劃、可研、廠房設計與建設、生產線設計與制造、安裝與工藝技術服務。公司承接的碳化線項目90%為交鑰匙工程。二是升級改造業務:為用戶提供現有生產線的各種升級改造服務,使生產線工作效率、產能和產品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三是提供定制化產品和服務業務:可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定制各種規格的碳纖維生產線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為用戶量身定制碳纖維生產線上的專用裝備。另外,可定制復合材料專用裝備如碳纖維罐體纏繞機,可廣泛用于制作各類型罐體、壓力容器、氣瓶、圓錐體等。
4、公司在碳纖維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及碳纖維生產線主要技術性能優勢
公司是國內首家完成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全國產化的裝備制造商,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具備碳纖維生產線整線設計、制造、銷售和服務的廠家、國內碳纖維核心設備出口的唯一供應商。
目前,精工科技碳纖維生產線已實現國產化、規模化、系列化,正在逐步進口替代,從放絲機到收絲機再到廢氣系統,全部都由公司自行生產,整線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公司區別于其它碳纖維裝備供應商,公司對各個環節的裝備技術以及各個裝備之間的工藝匹配已熟練掌握,可為用戶提供交鑰匙工程和一站式服務,具備交期快(10個月交付)、運行能耗低(1.8萬度電/噸)、產能大(單線>3000噸)、連續運行時間長(60天)、項目投資風險低(一次性開車)、見效快(試車即投產)、性能優越(可滿足生產T400/T700/T800/T1000等等級纖維)等顯著優勢。
5、公司碳纖維生產線領域是否存在技術壁壘
公司碳纖維生產線制造業務涉及機械、電氣、流體力學、化工環保、精密制造、熱場分析和模擬等多學科領域,需要多學科人才和持續技術創新,在研發設計能力、工藝開發能力、設備加工能力、生產制造能力等方面對新進入企業都有較高的要求,具有較高的行業技術壁壘。
6、從前期公司的公開資料顯示,客戶采購公司的碳纖維設備90%用于生產大絲束碳纖維,其產品主要應用于風電葉片等領域,請問公司碳纖維設備能用于小絲束嗎?
碳絲的性能主要取決于原絲的品質,當原絲達到一定等級時能生產出相應等級的碳絲。公司目前的碳纖維生產線有效寬幅為0.4米—3.3米,絲束規格覆蓋1K-50K甚至更大絲束,適應性很廣,可滿足用戶生產T400/T700/T800/T1000等高性能碳纖維的不同需要。
7、公司碳纖維設備在手訂單情況
目前在手訂單主要為公司與浙江寶旌簽署的碳化線合同、公司與韓國曉星簽署的一期2條碳纖維生產線的核心裝備訂單,包括放絲機、天然氣氧化爐、低碳爐、高碳爐、干燥爐、廢氣處理系統等。同時,公司與上海石化研究院、長盛科技、常州宏發等都有合作。此外,公司海外業務也在全力推進中,當前正在積極拓展土耳其、印度等國外市場。
8、公司碳纖維設備的競爭優勢
目前,國內上馬的碳纖維項目,主要由三種模式:模式1:設備自供:當然核心設備如氧化爐和收絲機仍然進口,現階段精工科技基本不參與該模式下的碳纖維項目。
模式2:整線采購:主要為整線交鑰匙工程,也是精工科技的競爭強項,特別是大型碳纖維項目,對供應商資金實力、風險承受能力、技術實力等各方面都有極高的要求,這也是國內市場甚至國際市場很少有廠家能與精工科技競爭。公司承接的碳化線項目90%為交鑰匙工程。
模式3:單機采購,自行組裝:主要為廠家自行從各供應商采購各個單機部件,然后自己串聯整線,這個難度較大,需要協調各供應商,安裝和調試都會產生拖延,同時,整線工藝匹配方面也很容易出問題,整體項目進展相對緩慢。
9、公司碳纖維生產線目前產能和未來產能規劃情況,公司2023年產能利用率較低的原因
公司碳纖維生產線整線目前年產能10臺套左右,本次啟動定向增發,后續募投項目如順利實施,將主要形成年產高性能碳纖維成套裝備20臺/套、復材專用裝備150臺/套、復材裝備模具及部件加工200臺/套的生產能力,將進一步提升高性能碳纖維裝備的進口替代能力。
2023年一季度,公司碳纖維成套生產線產能利用率較低,主要原因系公司碳纖維成套生產線客戶擴產投資并采購公司設備存在非均勻、非連續的特征,由于部分客戶擴產計劃階段性延后,公司2023年一季度新簽訂單下降。
10、碳纖維市場未來需求情況及公司訂單獲取能力
在碳纖維下游需求持續增加,疊加碳纖維產業國產替代加速的產業背景下,我國碳纖維企業擴產意愿強烈。根據公開資料初略統計,國內碳纖維企業已宣告的近期及遠期產能規劃超過40萬噸(1萬噸產能對應約3~4條生產線)。憑借近年公司在碳纖維裝備領域20多條整線和幾十臺套核心裝備國內外的銷售和交付經驗積累與沉淀,公司后續在新老客戶碳纖維建設項目中訂單獲取能力和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
目前,公司碳纖維裝備業務仍處于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公司正在拓展新的業務模式,加快從“設備供應商”向“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進程,全力以赴拓展國內外市場,爭取更多的銷售。
11、公司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務發展近況
公司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始于2005年,于多晶起家,歷經5年時間,于2010年在光伏裝備領域成功完成了產業轉型、升級。之后,對單晶爐的研發停滯了一段時間,在本次控股股東變更后,在產業布局和產業定位中經過多次討論,結合公司本身在新能源領域有較好的基礎,最終決定全面轉戰單晶爐裝備市場,重拾公司的業內品牌地位。按照“產業化、系列化、成套化”的發展思路,通過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工藝技術提升,成功研制出JDL系列單晶爐、JXQ系列金剛線切片機、JCL系列沉積爐、高溫純化爐等裝備并在客戶試用中,力爭在后續新一輪發展取得良好的業績。
12、新控股股東對公司的定位
2023年2月,公司新控股股東中建信入駐后,公司在產業布局方面,通過產業歸并、資源整合、組織架構調整,已形成“二主二輔”的產業發展格局,二主產業為:碳纖維新材料高端裝備和新能源高端裝備。二輔產業為:智能建機、智能紡機。后續,公司將立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緊抓國家對碳纖維產業、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扶持力度,聚焦“二主二輔”產業,通過產業經營與資本運作的良性互動,持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規模化生產能力、核心競爭能力,實現企業內生式增長與外部擴張的同步跨越,努力將公司打造成為主業突出、技術領先、治理規范、具有核心競爭力國際一流的高端裝備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
13、控股股東質押比例較高對公司是否有影響
股權質押是股東正常的融資行為,公司控股股東中建信在精功集團破產重整過程中部分資金來源于銀行所提供的并購貸款,相關股權質押均系依據當時并購貸款協議而進行的質押擔保,整體風險可控。目前,控股股東資產規模較大,擁有3家上市公司,資信狀況和整體經營情況良好,質押事項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治理等產生任何影響,也不會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
14、公司本次定增基本情況
碳纖維產業是國家鼓勵的基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更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多項產業政策,支持碳纖維產業的發展,為碳纖維產業發展提供良好政策環境。為充分把握機遇,進一步做大做強碳纖維新材料裝備,加快推進國產化進程,擴大公司碳纖維及復材裝備業務規模、智能制造能力、提高市場份額、增強公司盈利能力,持續鞏固公司在碳纖維裝備領域的技術實力及領先優勢,公司啟動了本次定向增發。
本次發行的發行對象為不超過35名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條件的特定對象。本次發行定價基準日為發行期首日,發行價格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80%;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發行前公司股本總數的30%,即不超過136,548,000股(含本數)。
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89,997.37萬元(含本數),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募集資金凈額擬投資于:碳纖維及復材裝備智能制造建設項目、高性能碳纖維裝備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均圍繞公司現有主營業務開展。
15、公司本次定向增發的預計發行時間
2023年公司擬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將在經深交所審核通過并經中國證監會作出同意注冊決定后的有效期內選擇適當時機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