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劉含樹先生介紹公司歷史沿革及產業發展情況。
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國光谷”腹地,200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是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高科技企業集團,2015年評定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成立以來,公司堅持“以激光技術及其應用”為主業,投資發展傳感器產業。經過多年的技術、產品積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術為重要支撐的智能制造裝備業務、以信息通信技術為重要支撐的光聯接、無線聯接業務,以敏感電子技術為重要支撐的傳感器業務格局,聚焦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汽車新四化、工業數智化等賽道,開展多層次開放式創新,參與構建全聯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
自2019年起,在“國企混改”、“校企改制”等政策指引下,經過兩年的探索,華工科技于2021年3月通過基金模式引入了新的控股股東,完成了改制,樹立起了校企分離改革的標桿樣本。可以說,校企改制的完成是華工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東風”,此次改制解決了制約華工科技22年來發展的痛點和難點,讓公司煥發了新的活力,華工科技也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目前來看,至少對未來產生了兩點深遠影響:一是搭建起經營管理層、核心骨干與股東利益一致的股權架構及中長期激勵、約束相統一的機制,團隊及核心骨干員工參與到基金成為了公司的股東,以及補充協議中所設定的業績目標及倒金字塔增量績效激勵條件,初步建立了長效激勵機制,極大地激勵了大家創新、創業的激情。二是通過設立基金模式,大大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決策效率,縮短了經營層面重大事項的決策流程,提高了上市公司市場應變能力,也提升了團隊的經營自主權。改制完成后,公司進入了系統成長,持續高速精進的新發展時期。
今年是華工科技改制完成的第三個年頭,在這兩年中華工科技克服疫情反復、行業內卷加劇、宏觀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不利影響,核心經營指標持續提升,彰顯了較強的經營韌性。
改制給公司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經營質量的持續優化、決策效率的提升、核心骨干員工潛能的激發,更重要的是改制后公司重新定義了聯接、感知、智能制造三大核心業務,促進了各核心業務橫向拓展、縱向延伸,打開了戰略發展空間:
聯接業務:兩年前產品結構以中低端無線光模塊為主,現在形成了硅光芯片到無線、傳輸、接入、數據中心光模塊到數字小站的高端產品矩陣,數據中心光模塊涵蓋100G到800G全系列,客戶結構從通信設備商向互聯網等數據中心客戶拓展,未來利用自身通信技術和產品積累,還將延伸到汽車產業鏈。
感知業務:客戶從以前家電行業拓展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核心產品溫度傳感器、PTC加熱系統基礎上,還開發了壓力傳感器、溫壓一體傳感器、空氣質量傳感器、光雨量多合一傳感器等新產品;同時,溫度傳感器應用領域擴展到充電樁、動力電池、儲能、太陽能、智能電網行業。
智能制造業務:圍繞“裝備智能化、產線自動化、工廠數智化”深化轉型,已面向橋梁鋼構、工程機械、重工等行業實施了40多個智能工廠項目,高功率激光裝備從鈑金加工重點向汽車及其產業鏈滲透;精密微納激光裝備產品布局從以消費電子為主向新能源及半導體行業拓展。
通過打開戰略成長空間,公司儲備了一批國產替代、行業領先、專精特新產品,使產品更豐富、更高端,客戶覆蓋范圍更廣闊。華工通過校企改革2年的時間,公司發生了質的變化,可以說是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未來,華工基于現有的技術積累、人才的沉淀、業務布局的基礎,重點要圍繞2個方向布局來提升競爭力:
1)數字賦能:在數字產業化/數字經濟領域,公司將持續通過產品迭代升級、賦能基站、數字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產品不斷向高端迭代、賦能基礎設施建設。在產業數字化領域,在現有工程機械、橋梁鋼構、重工等行業基礎上,向汽車零部件特定場景開發智能成套生產線,進一步提升智能工廠的規劃能力,夯實智能云平臺、數字孿生系統、機器視覺算法等軟實力,助力更多制造應用場景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建設由華工正源作為主導進行,產業數字化,通過激光裝備到智能產業線的轉型,助力中國制造業的轉化升級;同時,公司的精密激光也在圍繞半導體、泛半導體行業規劃幾款國產替代產品。
2)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雖然燃油車和特斯拉降價,對國產的新能源車帶來一些壓力,但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成長空間十分廣闊。圍繞新能源汽車整車,公司生產的零部件如PTC熱管理系統、系列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PM2.5傳感器、陽光雨量傳感器等,正在新能源汽車整車上國產替代,且國產替代空間也比較大,公司進一步豐富產品,實現國產替代。從汽車整車生產到零配件生產方面,公司做了大量的產品。如:(1)新能源汽車白車身焊接,公司在國內排第一,公司累計拿到國內市場70%份額。(2)三維五軸產品產量在全球排第一,競爭力比較明顯,該產品毛利率和市場占有率比較好,今年勢頭不減。(3)安全氣囊系統,國際上只有華工科技和德國一家公司生產。(4)新能源電池托盤激光焊接系統,公司在行業內領先;包括公司在研發的汽車產業鏈清洗類的激光裝備,輪胎模具清洗也在行業領先;包括車規級裝備也在研發。所以,圍繞新能源裝備、零配件的生產設備,增長空間是令人期待的。公司下一步圍繞新能源汽車到智能網聯汽車的布局,利用華工正源在光通信方面的技術積累,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的相關產品,且公司還與跟國內頭部企業合作,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的激光大燈、超級網關、激光雷達等。
總之,從產品端來講,感知、鏈接、激光+智能制造三個主營業務方面,公司不斷轉型升級,國產替代行業領先;從客戶端來講,公司聚焦數字經濟和數字產業發展、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加大資源技術投入,進一步夯實行業領先地位。
公司未來發展的核心支撐是產品和技術創新:公司加強了華工科技研究院的建設,力圖通過3年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公司的創新策源地和高精尖創新人才集聚地。中央研究院去年年底規劃的如PWM控制器、高壓力傳感器、工業數字孿生平臺、第三代半導體制程裝備、激光大燈、激光雷達在內等16個項目已經規劃立項,項目規劃投資約5-6個億。并且,中央研究院目前有90-100個研發人員,其中,70-80%都是碩士以上學歷。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所以中央研究院一方面會繼續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公司在人才方面有“獵鷹計劃”和“青苗計劃”,每年招200人碩博士畢業生。全球范圍內,聚集、招聘、吸引優秀高層次人才加入到我們隊伍中。計劃在3年內,在知名高校招聘100名雙一流大學的博士。
2023年雖然經濟在逐步回暖,但仍然是“乍暖還寒”,華工科技和萬千企業一起從凜冬走過,更明白協同的意義,更明白奮斗的意義,也更深信真正的成功必然屬于勇于突破的長期主義者。希望通過今天的交流讓各位能夠感受到華工科技的突破、華工科技的進步以及華工科技已經發生的脫胎換骨的變化,我們也將繼續堅持“積極發展、有效管控、全面提升經營質量”的總方針,以更多的突破、進步,更好的業績來回饋各位的支持和信任!
二、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劉含樹先生主持提問交流環節。
提問:公司3塊業務,目前對于各個業務部門的管理考核和業務協同的規劃?校企改革從哪些方面,提升了公司的經營效率?
答:好的制度安排解決了公司決策效率問題,核心骨干通過基金的投資參與了公司校企改制,解決了制約公司發展的核心骨干的利益問題、提升了員工的積極性。大家有一個共識,即大家是命運共同體、事業合伙人。
從公司協同來講,公司每個月召開一次黨委會,討論公司的發展、業務協同問題。公司的三個業務板塊,客戶互相有滲透覆蓋,且客戶大多為行業頭部企業。所以,從客戶資源協同來看,公司通過企業運營部,通過各個行業的行長來協調,內部有機制保障。今年開始,華工科技有新的布局,資源向上鏈接、把每個公司的客戶資源和華工科技進行鏈接,通過華工科技層面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把大客戶資源合作上升到集團層面。從業務協同來講,公司有機制保障,也有相關舉措。
從公司管理來講,華工科技有嚴格的考核機制,一,鼓勵增長,對核心骨干員工有良好的激勵政策保障。二,公司有很多剛性指標如開關指標,既有發展考核指標,并且有一些資產質量的考核指標,激勵約束兼具。
從文化引領來看,華工科技是國企,文化引領也很重要,一直以來,公司把“代表國家競爭力,具備國際競爭力”作為公司使命。去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公司后,公司對戰略進行了再梳理,在現有產品開發基礎上,規劃了下一代的國家戰略需求、行業重大需求相關的產品,跟國家戰略同頻共振。華工科技是一家有情懷的公司,要給員工創造平臺、給股東創造回報,同時還要不斷地踐行社會責任。
提問:中央研究院制度和以前的制度有什么區別?
答:改制后公司設立了中央研究院,制定了“逐步實現集聚整合創新要素、
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支撐行業持續發展、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發展目標。去年6月份習總書記到公司視察,強調了把科技的命脈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公司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研發戰略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不斷增加研發投入,把中央研究院實體化運行,并與國內知名企業進行聯合創新(半導體、車等領域等),從海內外招募頂尖科研人才加盟,中央研究院立項的項目要滿足兩個要求:一是行業領先,二是國產替代。通過中央研究院對“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各核心業務發展方向及前沿新技術的前瞻性研究,核心人才的引進和隊伍創新能力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有效布局和安排,對公司未來核心競爭力打造及可持續發展形成強力支撐,把中央研究院打造成為華工科技的創新策源地。各子公司的有關國產替代產品在中央研究院立項,包括硅光芯片、1.6T光模塊、傳感器新業務、激光業務向泛半導體轉型等。
提問:公司在北美通信業務開拓情況?
答:公司在北美的市場已經布局了4年,成立了針對光模塊的全業務子公司,公司已和客戶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雖然一季度國內外市場處于淡季,但我們已經打開了非常好的窗口,已經有了小批量的訂單。今年北美客戶的需求隨著AI 技術發展快速提升,我們經過 3-4 年的準備,數據中心光模塊100G/200G/400G/800G全系列產品都已具備批量發貨能力,在今年的OFC展會上公司全球首發了400G相干長距離傳輸光模塊,也陸續接到送樣訂單。鑒于我們產品準備以及近年來客戶渠道積累,我們已經在北美市場建立了良好的品牌信任度。今年,隨著客戶的窗口陸續打開,下半年應有較好的預期。
提問:公司的傳感器、PTC業務市占率非常高,優勢在哪里?
答:華工科技在氧化物、陶瓷、半導體陶瓷的范疇領域有30年的技術沉淀,突破了配方和工藝的難度,是最早從事PTC研究的企業,也是最早進行PTC市場化的。華工科技自主掌握PTC加熱芯片的制造和封裝工藝的核心技術,相關領域競爭對手主要來源于德國和日韓。針對新能源汽車電池快充需求,公司開發出適用于高電壓的PTC芯片,保證我們的PTC產品高壓環境下也可以應用。另外還開發了車用壓力傳感器,可應用在汽車的空調管路、發動機、變速箱、剎車等方面。還有充電槍感溫的NTC,國家電網的測溫類NTC產品等。預計未來幾年在行業里
能夠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特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擴展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提問:激光業務今年發展展望及公司優勢?
答:1)低功率:下降主要是因為3C行業下降,低功率產品目前在轉型、創新,原先圍繞3C,包括打標、切割、焊接;現在把3C作為一個事業部,未來圍繞半導體、PCB、FPC、汽車電子專門成立事業部,今年這塊預計是增長的;2)高功率行業:公司已經做了很多行業領先、專精特新的產品,如三維五軸、激光清洗設備等,并在此基礎上,公司圍繞客戶痛點,提供智能制造產品、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智慧工廠,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保障。
公司在改制之初就開始前瞻性的布局智能制造,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拓展,已逐步形成了領先優勢,公司為行業龍頭企業提供的“大型柔性智能備料車間”,“大型柔性鋼板備料智能‘黑燈’產線”,“基于5G的鋼結構橋梁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廠”等整體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分別上榜“工信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任務”,獲得“2022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工信部“2022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及“首屆全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