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觀公司展廳
二、投資者提問
問題1:2022年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收14.30%,公司也一直維持高水平的研發投入,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答:2022年公司研發投入總額16,374.32萬元,同比增加10.11%,占營業收入的14.30%。公司研發費用主要用于5G相關產品的研發,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技術行業應用的研發,相關軍工類新產品的研發,既有產品的升級維護等,相關工作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及主要子公司擁有多項代表先進技術水平的知識產權。截至報告期末,已注冊和被受理的專利236項,其中發明專利158項;未申請專利以技術秘密保護的專有技術8項;軟件著作權380項。2022年,公司的“信號設備狀態監測與健康管理系統”正式進入產品化階段,獲得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并被給予了“國內先進,建議擴大應用范圍”的高度評價。
公司與北京交通大學合作完成了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一代寬帶移動通信體系的研究課題,提出了國家能源集團未來以“LTE-R專網+4G/5G公網+WiFi6”為主要路線的網絡發展建議,獲得采納并啟動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該課題成果也榮獲中國地方鐵路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此次的深度參與,為以國家能源集團為代表的地方鐵路大規模啟動寬帶網絡建設做好了前期鋪墊,為佳訊的MCX、LTE-R模塊、多媒體調度通信、接口監測等諸多新產品帶來全新市場機會。
在防災業務方面,公司成功研發異物網片智能監測管理系統,豐富了傳統防災業務產品線,對加速產品推向市場應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飛鴻云平臺繼在廣鐵集團江村編組站、懷化西編組站5G項目作為邊緣云平臺成功應用后,又成功交付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下一代數據網技術——"分組通信數據網"項目,作為定制化的網絡測試云平臺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研究試驗服務,并在此項目合作基礎上,成功將項目成果復制到了北京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相關高校的科研環境中,形成了高校科研云解決方案,邁出了軌道交通行業外商業化探索的第一步。
集裝箱箱號識別系統是海關智能卡口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應用人工智能、圖形識別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集裝箱箱號識別速度,降低成本,提升作業效率。公司突破技術壁壘,自主研發了飛鴻安視智能視覺平臺開發集裝箱箱號識別系統,在提高了產品識別率、滿足定制擴展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了公司AI技術的在海關領域的應用范圍。
問題2:除了剛提到的集裝箱箱號識別系統,在人工智能方面,公司是否還有其他產品呢?
答:早在2017年,公司就成立了佳訊飛鴻智能研究院,其中設立了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研究所,前瞻的布局了AI人工智能技術在鐵路、海關、國防等行業的應用研究,并實現了相關模型和算法在垂直行業的應用。
根據交通領域的智能運維和安全防護需求,公司自主研發了一種面向鐵路安全的智能視覺PaaS平臺(“飛鴻安視平臺”),通過智能視覺的平臺化,將業務系統與視覺服務分離,實現既有視頻的AI賦能升級。通過硬件算力和軟件算法資源化,統一調度分配,易于動態管理;通過視頻分析過程組件化,運營動態構建的多級分析流水線技術,高效完成海量視頻智能分析,同時支持多級推理,構建業務邏輯更加便捷;通過算法和模型的標準化,實現智能視覺能力的動態管理,基于海量的鐵路視頻數據,提供了大量的鐵路專業預訓練模型,同時具備模型算法能力擴展,業務適應性更強。該平臺獲得2021年度“中關村軌道交通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目前,該平臺已實現在鐵路和海關領域的商業化應用。
公司的營業線作業安全智能視覺監測系統基于飛鴻安視平臺研發,面向提升鐵路營業線作業人員的安全防護能力,支持接入各類視頻(視頻監控、布控球、執法儀等),實現7*24小時的不間斷智能分析,系統支持“云–邊–端”部署方式,具備在線和離線分析能力,通過獨立設置的安全防護規則,實時識別異常行為,有效降低安全風險。為了更好的滿足行業客戶需求,基于飛鴻安視智能視覺PaaS平臺,公司進一步開發了鐵路安全管控平臺、鄰近營業線施工安全防護系統、鐵路橋智能防護系統等產品和解決方案。目前,相關產品已經在蘭州局、武漢局、國能集團鐵路等領域實現了商用化應用。
問題3:公司展廳里展示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是自主研發的嗎?
答:公司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基于智能視覺、多傳感器融合及物聯網、大數據技術自主研發,代替人工對各行業通信、信號、配電等機房進行巡檢作業,實現機房巡檢高清視頻實時回傳、遠距離控制機器人、專家遠程故障指導、智能讀取設備狀態、大數據分析輔助運維等功能,助力無人機房巡檢工作的標準化、自動化和數字化。
該產品已在武漢鐵路局集團實現商用,并將對其它路局產生示范效果,為公司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問題4:公司如何看待鐵路行業的未來發展?
答:2023年1-5月,全國鐵路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61億元,同比增長7.2%。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提出,2023年鐵路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全面完成國家鐵路投資任務,投產新線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鐵2,500公里。近期發布的《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提到,到2027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7萬公里,其中高鐵5.3萬公里,普速鐵路11.7萬公里。而截至2022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為15.5萬公里,其中高鐵4.2萬公里。由上述數據計算,未來五年每年將新增鐵路里程3,000公里左右,其中每年新增高鐵里程2,200公里左右。
我國鐵路領域關于科技創新的首個五年發展規劃——《“十四五”鐵路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了“十四五”鐵路科技創新六方面重點任務,其中“智能鐵路”建設層面,將大力推進北斗衛星導航、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與鐵路技術裝備、工程建造、運輸服務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加強智能鐵路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推進大數據協同共享,促進鐵路領域數字經濟發展,提升鐵路智能化水平。
公司一直致力于交通領域的解決方案應用,憑借其對國內軌道交通領域的深刻理解、對傳統業務以及未來業務的無縫擴展、技術和業務場景的創新融合,靈活多樣的組網方式以及快速服務響應等獨特優勢,相關產品已覆蓋鐵路18個路局,并已在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重慶等多個城市軌道交通以及市域(郊)鐵路、城際鐵路項目中提前布局、全面投入并參與相關建設。公司相繼參與北京大興機場線、重慶地鐵、成灌快速鐵路、廣珠城際、莞惠城際、佛莞城際以及山東濟萊市域、青連城際等市域、城際鐵路項目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市場拓展經驗及成功應用案例。
隨著軌道交通行業投資規模的持續擴大,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攀升,將為公司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釋放更大的市場活力,助力公司實現在該業務領域的持續快速發展。
問題5:神州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公司有沒有參與呢?
答:公司參與了神舟十六號相關通信保障。公司憑借多年的行業積累、成熟的技術水平、優質的產品及服務,在客戶中享有廣泛贊譽。公司還參與了“天和”、“天舟”發射及對接、“天問一號”、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神舟系列、天宮系列、嫦娥系列”載人航天飛行等項目的通信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