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司經營情況說明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參加螢石網絡2022年年度暨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今天的議程分為兩部分,首先向大家簡單匯報公司的經營情況,接下來的時間請蔣總一起與大家做互動交流。
2022年度,公司業務受到宏觀外部因素的影響,增速有所減緩。面對經營環境的多重不確定性,公司堅定信心,聚焦核心優勢,持續進行物聯網云平臺服務和智能家居新產品的研發,進一步加強國內和國際渠道的建設,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3.06億元,同比增長1.6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3 億元,同比下降26.1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96億元,同比下降25.46%。
公司自成立起就確立了云平臺在公司商業模式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云平臺為基礎,發展了“智能家居+物聯網云平臺”的雙主業,構建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了行業內少有的從硬件設計研發制造到物聯云平臺,具備完整垂直一體化服務能力的AIoT 企業。
根據公司雙主業的定位,我們在年報中將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劃分成智能家居產品及云平臺服務兩個部分:
2022年,公司智能家居產品實現收入35.97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約84%;收入同比2021年減少1.74%,主要系受到國內宏觀因素的影響。智能家居產品毛利率 29.84%,相較2021年提升0.45個百分點,公司堅持差異化競爭的產品策略,經過多年經營,已逐步形成成熟的產研銷體系。2022年,公司在核心自研產品上持續創新,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發布了多款場景化新品:如為滿足在無電無寬帶網絡場景下的監控需求,公司發布了多款低功耗電池和4G系列智能家居攝像機;為解決老人、小孩等人群指紋識別率低的用戶痛點,公司推出了Y3000系列等多款主打人臉識別和視頻功能的智能門鎖;面向消費者用戶在智能家居場景下的智能清潔和兒童陪伴需求,公司發布了新一代智能掃拖寶RS2以及螢寶RK2遙控編程版,以上新品均獲得了不錯的用戶反饋。
2022年,公司云平臺服務實現收入6.7億,占公司總收入比例進一步提升至16%;收入同比2021年增幅為24.57%,主要得益于云平臺訂閱和續訂的收入模式帶來的業務韌性。根據QuestMobile平臺2023年2月份的最新統計數據,在智能家居品類的應用程序中,公司的“螢石云視頻”應用目前擁有行業內前兩位的月度活躍數量。公司以視頻視覺能力為核心特色,憑借視頻類設備豐富的信息量和信息維度,能夠為C端消費者用戶及B端開發者客戶提供形式多樣的,價值豐厚的增值服務和技術工具。截至2022年12月末,螢石物聯云平臺共接入各類物聯網設備超過2.05億臺,其中視頻類設備接入數超過1.5億臺。螢石物聯云平臺注冊用戶數進一步提升至1.25億,月活躍用戶數提升至4,393萬。面向消費者用戶,螢石物聯云平臺通過“螢石云視頻”應用為消費者提供包括基礎服務、增值服務、算法商店在內的適用于家居和類家居場景的SaaS服務;截止到2022年末,持有螢石設備的年度累計活躍C端用戶數上升至2,101萬。 面向B端開發者客戶,螢石云將積累的能力逐步開放出來,形成全棧開放平臺PaaS服務,輸出平臺開放能力,截止到2022年末,公司已為超過27萬的客戶提供服務,助力開發者客戶實現海量場景下的音視頻應用的構建。
分區域來看,2022年境內收入30.55億元,占公司總收入72%,受宏觀外部因素的影響,境內收入同比2021年下滑7.41%。22年,面對宏觀環境的挑戰,公司進一步加強了渠道建設,積極布局抖音快手等內容興趣電商,拓寬線上銷售渠道。線下拓展大型連鎖KA渠道,擴大零售入口,積極拓展五金渠道為智能鎖新品做渠道適配;同時,公司系統化推進渠道終端化改造和提升,形成了直營旗艦店、經銷商專賣店、下沉市場堡壘店等多層次的終端渠道架構,適配全屋智能系統對線下終端店的體驗、服務、系統性交付能力的新要求。
2022年,公司境外收入12.12億元,占公司總收入比例進一步提升至28%,境外收入同比2021年增幅為34.81%。公司在國際市場采取因地制宜的靈活策略,不斷推進渠道和業務優化,持續開拓新區域和新客戶,構建多層次的海外渠道架構。下沉的、多層次的海外渠道架構為公司未來快速導入新品類智能家居產品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基礎。2022年,公司線上海外跨境電商業務也取得了不錯的增長,并同時在多地開展本地電商業務。
費用支出方面,由于2022年全年收入不達預期,公司在研發和渠道建設方面仍有較大投入,導致費用率變大。2023年,我們將繼續優化內部資源管理,提升運營效率。
在存貨方面,2022年公司積極推進精益管理,調整備貨策略,存貨期末數明顯下降。去庫存策略下,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相應減少,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上升。
現金分紅方面,2022年公司的分紅預案是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元(含稅),擬派發的現金紅利約1.69億元,占公司2022年合并報表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50.66%。
2023年第一季度,國內宏觀經濟環比逐步恢復,公司單季實現營收10.79億元,同比增長4.2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117.09萬元,同比增長33.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9,013.20萬元,同比增長34.17%。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持續推進精益管理,供應鏈降本增效效果明顯,同時,收入結構由于運營商占比下降等因素影響,公司總體毛利率有所增長。后續,公司會綜合考慮收入結構、市場競爭力等因素的影響,保持穩健經營的風格。
公司主營業務面向智能家居場景下的消費者用戶,提供以視覺交互為主的智能家居產品及服務,這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消費觀念息息相關。2023年國內經濟的恢復節奏,海外經濟增速等宏觀因素仍需進一步觀察,公司將繼續聚焦自身核心能力的成長,加大核心技術、核心自研產品的投入,以多品類業務布局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同時,公司將積極建設完善渠道終端矩陣,提高渠道勢能,進一步優化品牌影響力,堅定信心,穩健經營。
根據我們對智能家居行業的理解,今年的年報中,我們把智能家居的發展趨勢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智能單品,智能單品系統,全屋智能系統和以人為中心的個性化智能服務。我們觀察到,過往幾年,C端消費者用戶及市場已經普遍對智能家居的單品、單品組合及子系統建立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從單品和子系統的角度而言,智能家居已經開始滲透到千家萬戶。隨著智能化和互聯互通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家居正從智能單品互聯互通向全屋智能系統發展。我們相信未來幾年,智能家居行業會有不錯的增長。公司憑借厚實的視覺和智能算法技術積累,多維度、多層次的產品矩陣,云+端一體化的AIOT服務能力,渠道矩陣的不斷完善,可信賴安全體系的建設和保障,公司會有不錯的長期發展空間。
以上是對公司2022年全年和2023年第一季度經營情況的簡單匯報,下面進入投資者問答環節。
二、Q&A環節
Q: 蔣總是海康創始團隊成員之一,參與了海康威視的創業發展歷程。從螢石網絡2013、2014年在海康內部孵化,到2015年獨立公司化運營,已經經歷了近十年的時間。大家也一直期待海康的創新業務,以螢石為代表能有一些能力和經驗的復用,發展路徑上的借鑒。請蔣總聊一聊海康和螢石兩段創業過程的經驗、體會和心得,以及展望未來,螢石網絡發展的愿景。
A:(蔣總)我是2001年年底加入海康威視的,跟著胡總創業。2013年,海康內部設立了互聯網業務中心,正式啟動螢石的創業過程;2015年,螢石正式開始公司化運營。這兩段創業經歷也確實帶給我比較多的感悟。相對來講, B端創業的過程中,整體增速還是比較快的。進入到C端業務后,確實面臨了很多挑戰。前期團隊、業務、對市場的認知等等各方面也都是從零開始不斷積累。ToB 和 ToC 的業務確實也有很大的差異,螢石從云+IoT 的角度切入,和海康政府級、企業級的系統業務走了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和業務路線。
發展到今天來看,對業務整體發展個人內心的期望可能更高一些。目前螢石已經打下了一個基礎,公司去年有40多億的收入,3個多億的凈利潤,前幾年的增速也確實比較高。現在智能家居和云服務形成了初步的規模。立足于當下展望未來的時候,我們也看到計算機視覺算法正在逐步走向開放式的多模態大模型,相較原來的AI技術也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增的應用場景也特別多,比如安全、健康、教育、娛樂等等,應用非常場景化。
我們自己把智能家居分成了四個階段(智能單品,智能單品系統,全屋智能系統和以人為中心的個性化智能服務),市場上更多是以三個階段來論述。三段論一般是從單品到單品互聯到全屋智能,我們增加了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場景化服務的階段。我個人更看好的是第四階段。個人覺得偏“軟”的第四階段才更能體現行業參與者綜合競爭力以及業務的多元化。目前,第四階段也不是說完全沒有體現,只能說目前大多數的家庭更多處于第一、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還沒有完全開始,第四階段稍遠一些,但同時也有局部在使用了。我們在發展中也會把四個階段稍微融合一下,不完全是按照時間軸一步一步往前走,有些可能提前一點,有些可能滯后一點,來建設我們心目中的智能家居業務,以上可能是我對智能家居業務的基本思考。
云平臺方面,目前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比如設備接入數和用戶規模,在業內也算有了一定的基礎。云模式業務和系統型業務稍有不同,云業務更偏向開放式,公有云的模式是主導的,當然也有專有云的模式。
公有云的模式在面向于C端和SSMB(特別小的B端企業)來講,性價比較高。螢石有一定的應用、客戶、設備基礎,未來可能把場景再建設起來,把 AI再融合進去。
螢石從2013年到2022年,正好是10年時間,從2023年開始正好是第2個十年。 第一個十年回頭來看,經歷了很多挑戰,變化也比較大。展望第二個十年,相信會好一些,畢竟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業務格局做的更大,更豐富。現在來看,AI技術的發展時機還是不錯的,有助于螢石把公有云的模式繼續做大,從算力、算法、數據、應用等多個方面融合起來,我們相信,公有云開放模式在ToC 和ToSSMB 方面還是有一些機會的。
Q:剛才公司也提到了新一輪的AI技術演變,大家也很期待。螢石是面向 C端走的比較前面的,在用戶數量、數據方面都有比較多的積累。想請教蔣總,在相對通用型的大模型,包括CV(Character Voice) 領域的模型,其他的分割模型推出之后,公司研究團隊對這些技術的態度和看法是怎樣的?從業務模式或行業競爭等維度,對公司的影響如何? 公司對這些新技術的態度,未來的展望大概是怎樣?
A:我們也做了一些大模型,現在大模型各家流派也挺多的。剛開始ChatGpt給大家帶來的震撼還是比較大的,現在看大模型也開始分化,各種版本的數據訓練參數,如30B、65B甚至100B都出來了,都需要進行一定的訓練。從語言上看,英文方面已經做的不錯,中文方案目前來看還不是特別理想,可能和訓練得不太夠有關系。
通用大模型對于消費者業務而言,已經打下了使機器理解人的自然語言和意圖的基礎。但是現在來看,光有AI技術還是不夠的,需要和視頻、視覺整合起來。視頻方面現在推出了SAM 模型,我們也測試了SAM 模型的效果,目前我覺得還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需要進一步訓練。同時,大模型需要和AI、視覺技術結合起來。舉個例子,我們來分割一輛汽車或者一個人,中間有遮擋的時候,光線變化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不符合邏輯的分割。所以一方面要加強訓練,另一方面還是要和AI、視覺技術相結合。我覺得光SAM的大模型沒辦法解決完整的問題,還是要跟其他的模型組合起來,才能在視覺領域里發揮更好的作用。所以大模型并不是拿來就能應用了,還沒到這個地步,還是要有很多的創新組合。現在算法也還在不斷的豐富,學術界越來越開放,我個人還是很樂意看到的。模型后續還會分化,一個通用模型沒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各行各業的場景包括消費者端的智能家居場景都不太一樣了,需要定向的進行訓練,和應用場景進行整合,然后建立起具有一定特性的大模型。我想以后可能會演變成智能家居大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