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開拓下游行業的出發點和渠道是什么?
答:從下游行業的需求來看,其以降本增效、提高產能為出發點,采購公司的五軸設備,替代其原有的三軸設備。針對原有大量使用進口五軸設備的行業,尤其是軍工國企,實現進口替代。從公司的開拓渠道來看,公司充分調研市場需求、開展用戶行業分析,通過與龍頭用戶的合作,加速對下游行業的理解,并開展工藝驗證,逐步形成示范應用;其次公司通過參加國內外專業展會,集中發布新產品,與客戶交流新技術,提升公司的業內影響力及品牌知名度。從公司的自身優勢來看,公司將銷售的核心競爭力-售前技術發揮充分,既能夠快速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制定工藝方案并進行樣件加工,通過交鑰匙工程來促成銷售訂單,又做到實地指導客戶操作技巧,縮短人機的磨合時間,提高應用效率,與客戶建立穩定、長久的合作關系。
未來公司將持續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加強同各行業的配合及工藝驗證,注重整機、數控系統等的技術迭代,持續完善機型工藝,同時加強關鍵功能部件的生產能力,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利益。
2、公司的機床是標準化產品嗎?
答:公司布局四大通用技術平臺(五軸立加、臥加、臥式銑車復合、龍門)和兩大專用技術平臺(葉片機、工具磨床),銷售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以通用設備為主,占比在95%以上。由于公司掌握高檔數控系統、關鍵功能部件和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的核心技術,故可以在通用設備基礎上加以定制化開發,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
3、軍用市場向民用市場的開拓路徑是什么?
答:由于公司自主掌握高檔數控系統、關鍵功能部件和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的核心技術,所以從軍用市場向民用市場的開拓具備一定優勢,能夠靈活的針對不同領域用戶對設備的性價比需求,在通用機型上給予差異化設計、定制化開發。同時,公司針對民用領域客戶,打造了高性價比、高加工效率、高國產化率的德創系列五軸機床,產品價格對標國外三軸機設備。全面的規格型號,能夠滿足民用市場對加工效率、占地面積、節約人員等多樣化經濟性需求。
現階段,公司會結合擴產進展及生產資源,在保證軍工領域訂單的基礎上,開拓民用市場,為滿足后續達產后緊迫的市場訂單需求,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
4、公司的五軸設備可以加工C919上的哪些零部件?
答:公司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可以針對飛機機翼、機身、尾翼的大中小型飛機結構件、起落架及航空發動機等核心關鍵零部件進行加工。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是我公司在航空領域的典型合作伙伴,公司參與了第一臺C919發動機生產制造,提供的多款五軸立式加工中心、五軸臥式車銑復合加工中心主要用于C919大飛機發動機的葉盤等零部件的試制生產;公司于2022年推出的KTM120臥式鏜銑車復合加工中心首推即與飛機起落架生產廠商建立合作;同時公司研制大、小規格翻板銑削產品用于航空領域的框梁等結構件加工。這些產品在大飛機領域均有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5、明年的投產節奏及產能展望?
答:公司采用先進的制造模式來提升產能,立足以自主配套為核心的發展道路,自制數控系統及關鍵核心功能部件,來匹配自產的整機產品,自主化率高達85%。今年上半年,公司陸續采購臥加柔性制造線、龍門生產線,自制五軸加工中心、外購加工設備用于加強功能部件機加能力。功能部件的機加能力提升以后,可以提高裝配環節的作業效率,同時為裝配一致性提供保障。預計明年下半年,機加產線將投入使用,屆時產能會有明顯提升。
6、公司自制的功能部件可以應用于哪些行業領域?
答:公司的高檔數控系統除了可以與其他機床廠進行應用驗證以外,還可以廣泛應用于汽車行業(特種車輛控制系統)、機械行業(機器人控制系統)、自動化控制行業以及教育行業;伺服驅動系統可以應用于電力行業、礦山行業、印刷行業、建材行業、橡塑機械行業、機器人行業等;主軸電機可以應用于紡織行業和能源行業等;伺服電機可以應用于汽車行業、石油及天然氣、船舶行業等。
未來,公司會在提升高端數控機床銷量、保證收入最大化的基礎上,提高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的銷量,長期來看,公司規劃整機產品、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營業收入將各占一半比重。
7、如何看待五軸機床的市場空間,以及海外機床廠在國內建廠,是否會和公司形成競爭?
答:從下游行業來看,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市場具有一定成長屬性。隨著各行業加工方式的轉變,各領域的加工效率都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除了航空航天領域有明顯的增長需求外,在汽車、精密模具、刀具、電子、工程機械、清潔能源等非航空航天領域產業鏈逐漸升級,下游加工難度逐漸增強,使得下游行業正在持續新增對五軸聯動機床的需求。
隨著公司平臺化產品的推廣及機型種類的日益豐富,公司把五軸機床做的更加經濟、成本更加可控,在成品產出、占地面積和人員成本等方面,都具備優化路徑,給予了客戶最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也在各行業領域具備典型的成功案例。
同時,外資廠商在國內建廠可以說明國內的五軸機床行業市場前景廣闊、生產資源豐富。對于公司而言,作為本土高端數控機床廠商,可以憑借強大的制造鏈條,提高各環節的組織能力,擇優整合供應鏈,節約制造成本,突破產業技術,加快占據市場份額,推進進口替代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