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致辭(略)
問答環節:
1. 公司對新AI技術的看法如何?有什么階段性成果可以展望?
答:我們的五大產品戰略中一直包含AI,所以過去一直有AI團隊,主要在做智能美化、圖片識別等相關功能。ChatGPT是AI技術的一個新突破,對辦公軟件行業更是一個革命性的進步,這不亞于從DOS到Windows、從PC到移動互聯網的進步。
我們認為大語言模型會從兩方面改變辦公軟件行業:
1)更好的人機交互:辦公軟件功能繁多、交互復雜,過去我們花了大量成本和時間把用戶需求轉化為具體的功能,但用戶學習使用這些功能的成本很高。未來用戶只需要一句話描述需求,大語言模型就能夠直接解決問題。
2)超強的推理能力:以前的代碼都是固定范式的程序,未來的大語言模型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夠自己寫程序,根據用戶需求動態生成代碼。
預計新一代的AI技術能極大提升產品體驗,因此AI將是公司未來幾年最重要的產品戰略,我們會深耕大語言模型在垂直領域的應用,在所有的產品中應用大語言模型。隨著行業對AI應用愈加深入,更多新場景會被挖掘出來。比如在BI領域,未來電子表格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低代碼平臺。另外,我們也在積極和合作伙伴進行探討,用戶有1700多億文件存儲在我們的云上,目前只幫用戶解決了數據儲存和分享的需求,未來AI有望把這些數據變為知識,為企業和個人實現非結構化數據的再利用。面對這二十年來最大的技術浪潮和革命,我們會全力投入。
2. 在目前國內的大語言模型技術欠缺的情況下,我們會做什么準備工作?
答:目前國內和海外的差距在于大模型技術上,但大語言模型技術的發展以及大規模應用對所有用戶開放還需要一些時間,整體來說時間窗口還是比較充裕的。另外目前OpenAI暫時還未進入國內,且國內公司也在大力追趕,我們預計追趕時間不會太久。對于金山辦公來說,我們的規劃,一是確定幾家相對成熟的合作伙伴,解決大語言模型的技術來源問題;二是在辦公軟件應用體驗上追平國外廠商。
3. 在模型參數有限的情況,我們是否考慮率先實現一些局部的功能,功能上有何展望?
答:過去移動端場景不便于深度操作文檔,相信未來AI的語音功能對移動端體驗的提升會比較明顯。我們有較大體量的海外月活,在海外我們會積極接入OpenAI做好應用,在國內也會和大廠、創業公司開展合作,預計很快大家就會看到應用的上線。
4. 如果微軟Copilot未來進入國內,公司如何看待與其的競爭?
答;我們認為國內外企業核心競爭在于大語言模型的技術上,辦公軟件的應用層面能力差別不大,所以國內的大語言模型技術和OpenAI的差距是決定性因素。如果微軟AI產品進入國內,意味著OpenAI技術也可以進入國內,那么雙方的競爭則取決于對國內本土化需求的響應,在這方面我們是有信心的。
5. 國內大模型有欠缺,在小模型和場景方面是否會有追趕的機會?
答:在小模型上我們也會投入。小模型能夠提煉客戶商機,對我們來說也是不錯的機會。
6. 公司發行GDR是考慮海外版本和國外廠商有大語言模型相關的合作嗎?
答:發行GDR確實是為了發展海外業務,我們目前境外資金不多,境內資金出境流程相對復雜,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傳統移動端不是主要的辦公場景,因此海外業務只依靠移動端是無法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的。然而,ChatGPT的出現讓我們看到移動端的應用場景可以更廣闊,而且我們的海外用戶增長強勁,所以我們認為可以借助這個機會發力海外業務,在海外也會做相關的研發布局。另外,披露GDR提示性公告是履行對投資者的告知義務,由于還需要經歷網絡安全審查等一系列程序,整體進度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7. 未來是否會接入GPT4?
答:會的,出海的公司基本都在和OpenAI合作,這是目前最好的技術。
8. 今年在疫情放開、消費復蘇下,C端進展如何?會員體系調整計劃進展如何?
答:今年一季度C端業務已經恢復正常,這是預期內的回暖。會員體系升級的進展也在按計劃進行,我們目前分兩步走:第一步,升級會員體系的底層代碼邏輯以及后臺運營能力,把所有的權益進行原子化處理,組合成不同類型的SKU,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第二步,二季度會逐步邀請部分用戶體驗。但由于技術需要逐步迭代,新的SKU會逐步陸續放出來,不會全部一次性推出。
9. C端會員體系調整后,公司對用戶付費轉化率的預期如何?
答:我們始終秉持用戶第一的理念,調整會員體系主要是從用戶角度出發,希望用戶能擁有更優質的辦公體驗,以更具性價比的方式享受更好的服務。預計本次調整也能一定程度上促進付費轉化率和ARPU值提升,長期來看對公司的影響是正向的。
10. 公司未來發展重心在C端還是B端?
答:C端和B端并重,我們希望未來公司營收主要來源于C端和B端雙訂閱業務。目前C端訂閱收入基數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但B端訂閱基數較小,希望未來B端訂閱收入規模趕上C端,目前來看還有很大空間。
11. 今年B端數字辦公平臺進展如何展望?
答:2022年B端訂閱整體增長較快,我們滿足了政企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應用服務的需求,數字辦公平臺逐漸成熟并獲得大批用戶,在各行業都有了標桿客戶,此類商機獲得較大增長。
12. 如何看待B端訂閱對授權的擠壓?
答:我們不認為這是擠壓,而是一種轉型。目前很多機構客戶都已經完成了向訂閱模式的轉換,未來希望更多客戶能從永久授權轉到訂閱模式。
13. B端公有云SaaS續約率70%,后期如何展望?
答:續約率70%在SaaS領域來說已經是相對較高的水平,一些企業沒有續約的原因主要是去年整體經濟形勢不太好,很多中小企業都倒閉了。整體來看,公有云SaaS領域我們有很強的文檔能力,這是其他友商不具備的。今年我們會整合公有云中小企業和C端的團隊應用業務,創新SaaS業務,進一步提高公有云領域的續費率。
14. 今年B端信創業務如何展望?
答:2022年是信創驗收年,導致B端授權業務受到很大影響,但正版化業務對沖了部分信創授權業務的下滑。預計今年兩會后可能有更明確的地方政策。我們認為,未來更有可能是國產化結合正版化一起推進,長期來看對數字辦公平臺也會有帶動作用。目前信創收入(不含數科)占B端授權的1/3左右。
15. 未來公司業務及研發投入有什么變化和新思路?
答:2022年研發人員增長較少是因為2021年大規模新招的人員需要時間消化,但我們仍然會持續做人員的迭代,不斷提高對員工素質的要求,始終歡迎優秀的工程師加入公司。今年AI的發展帶來新機遇,我們會高度重視,例如持續引入大語言模型領域的人才等。
所以未來公司的業務和研發投入建議分兩方面來看:1)現有的C端和B端業務的投入會隨著業績增長同步發展;2)AI則會作為戰略持續投入。目前來看,未來AI技術的門檻和算力的成本都會下降,性價比會提升,對公司來說成本會是可控的。
16. 合同負債不如訂閱業務增長快是什么原因?
答:由于2021年信創預收款較多,導致基數較高,2022年同比增長較低。訂閱業務相關的合同負債增長與業務增長是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