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目前整體業務和產能情況如何?機械密封產品應用領域的發展如何?答:公司目前整體經營情況仍然呈穩健增長態勢,各個業務板塊和子公司的發展都比較順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公司第四季度的業務雖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疫情影響,但仍然是非常不錯的。目前公司在手訂單依然非常充足,產能持續緊張,不過公司的擴產整體上有一定突破:子公司日機密封新建設的約1萬平方米廠房已于近期完成驗收,進入安裝調試設備階段;公司為日機密封、華陽密封采購的大型設備已經基本到位,進入安裝調試階段;新地佩爾在春節前訂購的一千多萬設備大部分已到廠形成產能;隨著設備的陸續投用,公司的產能會逐漸提升。石油化工領域,雖然前段時間受“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影響,公司感受到新上大型項目的批建速度相比以前有所放緩,但是近期的重要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我們理解“原料用能”也包括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產業領域,這與我們之前的判斷也比較一致。煤化工、石油化工都是公司的優勢領域,因此公司對在這些領域的發展充滿信心。公司認為核電領域的發展態勢也應該非常不錯。首先,在“碳達峰”與“碳中和”的背景下,核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應該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另外,由于國際形勢的復雜化,核電領域國產替代工作的形勢也很好,而公司是國內核電密封產品的佼佼者,主要競爭對手為國外企業。目前公司在核電領域的在手訂單非常可觀,多個項目也在有序進行中。另外,公司在日機密封新建的廠房有一部分就是專門作為核電密封的產線,投建單獨的核電生產線有利于公司提高核電密封的生產效率并進一步提升品質保證。在天然氣長輸管線領域,西三線中段已經動工,但尚未開始采購密封產品工作。據公司了解,西三線中段大概是10個加壓站,帶來的密封產品市場需求和特種閥門市場需求都非常可觀。根據公司近些年在天然氣長輸管線領域的表現和市場競爭力來看,未來在這一領域繼續保持高位市占率不成問題。2、與約翰克蘭、伊格爾博格曼、福斯三大國際密封企業相比,公司的優勢和差距分別在哪些方面?答:相比國際三大密封企業,公司最大的優勢是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經過多年的積累,公司的服務受到了客戶的廣泛好評與認可。同時,公司在產品價格方面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在產品技術方面,公司與三大國際密封品牌相比基本沒有什么差距,只在極端工況下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公司主要在國際品牌影響力、生產加工基地與服務網絡的全球布局、極度工況下的應用經驗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公司大力發展國際市場并不斷深研技術與應用,相信未來公司在這些方面也能夠逐步追趕并不斷縮小差距。3、目前存量業務占比結構如何?答:近兩年,公司的增量業務與存量業務占比通常變化不大,目前存量業務基本維持在50%左右的占比。在國際知名密封企業中,這個業務結構并不常見。據公司了解的信息,約翰克蘭和伊格爾博格曼存量業務占比都比較高。而在公司的業務結構中,增量業務占比明顯超過這些國際公司。對公司而言,增量業務占比高意味著客戶對我們的高度信任與看好,愿意把大量增量訂單交給我們,這體現了公司的市場地位和品牌地位,并且大量的增量業務也是公司未來存量業務增長的有力保證。4、整個存量市場份額情況如何?整個密封行業市場格局如何?答:目前機械密封行業在國內的市場格局和國外的市場格局差別較大,國外機械密封市場集中度高而中國的機械密封市場則非常分散。據公司了解,國際三大密封企業約翰克蘭、伊格爾博格曼和福斯在國外的市場占有率合計超過70%,而中國前三大密封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合計不超過20%,相較整個國際市場競爭格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的機械密封市場分散與國內前幾十年石化產業持續蓬勃發展給各種企業進入密封市場都提供了機會有很大關系。但隨著下游行業老舊裝置、落后產能的逐步退出以及產能升級,下游客戶的集中度逐漸提高,先進產能對供應商的要求更高,密封行業市場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越發明顯。另一方面,石化領域是機械密封最大的一個市場,公司認為石化領域市場競爭格局的轉變會逐漸帶動整個機械密封行業競爭格局的轉變,整體市場集中度逐漸提升。此外,中國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在這個趨勢下,市場本身也會向頭部集中。綜合上述三方面,公司認為龍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將得到顯著提升,帶動國內機械密封市場的競爭格局逐步接近全球,市場演變趨勢對公司這樣的龍頭企業非常有利。5、目前增量市場毛利率的波動趨勢?答:公司今年毛利率有明顯回暖,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增量業務競爭的激烈程度有所緩和。增量業務呈現這一特點,一是因為目前密封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相對穩定,新上大型項目對供應商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通常只考慮少數幾家綜合能力較強的公司作為密封產品主要供應商,低價競爭策略的有效性逐漸降低。二是在目前進口替代的大背景下,客戶通常都有比較強烈的進口替代意愿,許多大型項目雖然在開車時采用的國外產品,但在開車后很快就會進行進口替代,以防范未來可能出現的供應風險,因此國外競爭對手開始逐漸改變以往采取的“低價增量業務+高價存量業務”模式,在增量市場上的報價相對以往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