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互動交流關鍵詞
產品發展歷史、代表性產品、行業增速及競爭格局變化、業績增長的驅動因素、未來的市場規模、壓力傳感器產能與規劃、壓力傳感器的市場格局
校準與測試
(1)請描述一下公司成立以來產品的衍化矩陣,壓力和溫濕度哪個重要性更高一些?
答:壓力、溫度及流量是熱工儀表的三大類,在場景中壓力、溫度具有協同性。
公司1998年成立即以壓力產品起步,最初的市場定位是計量和流程工業。產品定位則一直是高端檢測儀表,先從性能指標做起,逐漸拓展差異化功能與服務,目前整體的工藝體系、質量及可靠性驗證均已經健全,在壓力校準與測試方面公司已經進入全球第一梯隊,便攜智能化壓力產品的類別上處于國際領先,公司的壓力產品營收在2017年占比達到93%的高峰。
溫濕度產品則是2015年開始投入精力開發,溫濕度產品與壓力產品在工藝體系基本上可以復用,但溫濕度產品的競爭格局與壓力則有差異,國內溫濕度市場還未完成行業洗牌,國內友商產品偏中低端、多以低價競爭為主線,所以公司現階段主要仍是在高端產品和國外的友商在競爭,國內溫濕度市場的產業生態仍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
(2)當前公司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拳頭產品,技術領先性表現為?
ConST811A液壓版核心技術突破后,造壓范圍可以達70MPa,在同樣性能指標下,可以說是全球獨一款。而且水介質型號上市后,在國內國外市場均獲得了非常好的評價,不僅克服了油介質腐蝕性的缺點,更是解決了水介質本身黏度、易揮發等問題。目前,國外售價在3萬美元以上,國內20萬RMB左右,整體配置的準確度等級及配件不同,價格也會有一定梯度;過程信號產品中的ConST326,目前也正在升級安卓系統,整體的效率也會有很大提升。
(3)壓力溫度市場整體的行業需求增速如何?
答:國內行業增速我們預估整體在6%~7%,略高于GDP,電力、能源、新材料等市場仍會是我們重點發展的領域;國外各區域市場也是類似的情況,但國外先進的工業體系對有效率的新技術產品更愿意投入,對存量替換會更積極。
(4)除了2020年以外,公司收入增速都是快于7%,主要增長驅動因素是哪些,在拓展新領域時會有哪些困難?
答:公司除了一直拓展線下營銷渠道、建品牌外,持續產品迭代以及全球化經營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科研等新領域是由行業團隊負責,新成立的行業團隊目前也已經運行了3年,只是成立的時點正好趕在了疫情期間,但在這個期間我們也探索到了和高校的新合作方式,預期明年開始會有很大的變化,整體的確定性更強;在生物醫藥領域,我們會加大對頭部企業重點拓展,做整體的解決方案與策略,未來幾年效果也會逐漸釋放。
(5)產品在新能源領域有哪些應用?
答:在新能源領域我們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校準場景,測試場景做得工作少,例如寧德時代、比亞迪主要是國際友商的產品,我們的產品應用的相對少一些。明年,公司會把行業的頭部企業作為重點進行拓展。
(6)單純看壓力和溫濕度市場,未來市場規模的發展趨勢如何,國內外企業的競爭策略是否有變化?
答:壓力溫濕度國內整體30-40億,全球130億左右。相對而言,溫濕度對科研試驗、工藝參數的結果影響更大,覆蓋的應用范圍更廣泛。但國內的溫濕度市場在整體價值上沒有壓力高,一個主要因素是因為低價競爭氛圍,產業生態仍需要積累。
過程信號產品是今年從溫濕度產品類別拆分出來的,我們預估全球市場約在10億左右,經過市場驗證,我們有信心只要有好產品,就能把過程信號這個類別的份額快速做起來。
目前,國內市場Fluke占有20%-30%的份額,主要的參與者還包括Druck、WIKA、Beamex、Ametek,算上我們,幾家整體市場份額占比85%以上。在經營管理策略上,近這十幾年來幾家企業略有差異,但多數國外企業的經營重點并沒在儀表端,這也是我們能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例如Druck側重點是放在傳感器產業的經營,Fluke側重點是在整體的儀表產業管理,目前也在向經營方向轉變。在經營高端檢測儀表的幾家企業中,仍是良性競爭,沒有價格戰,公司整體策略也是與頭部企業競爭、解決用戶痛點,而且這個領域的護城河已經很深,產業的競爭格局會比較穩定。
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們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品牌仍需要積淀。公司的壓力產品已有一定品牌效應,客戶可以很快通過驗證,產品轉化效益較快,但溫濕度還需要一些時間積累。
(7)公司在后續的研發投入力度以及整體規劃會有哪些變化,目前的研發人員占比情況如何?
答:目前,公司整體擁有20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后續研發投入的絕對值仍會增加,但營收占比會逐步下降。2020年/2021年度研發投入占比達到了25%,2022年度的預期在21%左右。
我們原有的產品體系中小產品過多,零部件的復用度提升空間有限,對整個生產系統擾動也很大。2022年初我們重新調整了整體的產品規劃,調整后側重點會集中在幾個系列的平臺產品上,我們的研發團隊也能夠更聚焦。
(8)今年四季度國內因為疫情擾動,公司的經營情況如何?
答:國內因為四季度的疫情擾動,整體的經營還是受到一些影響,但同時也因為國際市場全年情況整體符合理想預期,也對沖了一部分國內的影響,目前公司到崗率和經營已經正常。
(9)在當前國內已經放開的情況下,對明年公司發展的預期?
答:近幾年來,公司目標一直是年均20%的營收增速。
在高校科研領域,我們已經找到了新的合作模式,原來高校科研占比很小,后續幾年會保持較高的增速;新能源和精細化工我們也有很好的布局,傳統石化對我們的產品已經有了一定的認可,在煉化方面和國外友商還有一些差距,近幾年這一情況會有一定的轉變;電力是我們的傳統強勢領域,和明德軟件合作以后我們也發現新的切入點,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相關項目;生物醫藥,針對制藥的產品明年上市,后年會有借力。
傳感器垂直一體化
(1)MEMS傳感器的IDM和傳統半導體IDM的區別在哪里?
答:我們的壓力傳感器主要面對流程工業的需求,采用MEMS工藝,尺寸是微米級。與半導體最大的區別就是不追求先進制程,核心環節是在復雜的材料和封測工藝。自2019年以來,經過多次流片、多輪封裝測試及工藝改進,在封裝結構工藝設計、測試補償電路/算法及核心工藝設備上我們已經實現突破,目前中試線已經有部分量程已經可以實現小批量,延慶基地也正在裝修潔凈間。
(2)傳感器的生產哪一部分會是難點?
答:在良率提升的過程中,材料調整與工藝改善是難點,尤其是高精度傳感器,因為涉及的因素多,需要反復的測試。
(3)公司的MEMS產線生產的產品具體是什么?應用在哪些領域?可否舉例介紹
答:公司的壓力傳感器產品要求的是高精度和高穩定性,定位是綜合精度0.01%F.S的指標。
自制的壓力傳感器一是自用,逐步替代壓力產品中在用的進口傳感器,解決高精度外采價格偏高的問題,而且不同量程段國外幾個供應商的指標也有差異,所以公司在用的傳感器型號也很多,復用率提升空間有限也就間接限制了成本。采用一體化設計的自制傳感器,在整體工藝簡化后,成本也會下降;二是可以做成模塊產品,直接用在氣象、海洋以及特殊領域等高端場景;三則是向下游的壓力變送器產品延伸,定位是與公司現有客戶高度重合的流程工業。
(4)目前全球范圍內,工業用MEMS壓力傳感器的市場格局如何,公司處于怎樣的水平?
答:國內高端傳感器95%進口,甚至部分產品國內供應商可能5%的份額都不到。在壓力傳感器方面,全球可以做0.01%F.S這個高精度級別的供應商也只有Druck、橫河等幾家,國內沒有對標企業。國內的沃天科技、麥克傳感、高華科技、沈工所、川儀在壓力傳感器方面都有涉及,但有的在民用領域,也有的在軍工領域,定位和需求各有不同。
在國內的工業壓力測量測試方面,公司是標準級的壓力儀表主要的供應商。我們的壓力傳感器垂直一體化項目的定位,也是基于公司標準級儀表在流程工業中的市場地位,向工業級儀表的市場切入。目前,公司已經實現0.01%F.S高精度級別的壓力傳感器的技術目標,部分已經實現產品化,可直接用于壓力測量。
(5)公司生產的壓力傳感器是否在汽車行業應用?
答:公司標準級儀表在軌交、汽車領域都有在應用,例如寶馬的慕尼黑總部。
公司自制的傳感器定位不是車規級,仍會是以流程工業為主,目前階段不會把汽車領域作為重點市場拓展。
(6)公司量產MEMS傳感器能帶來多少增益,計劃量產時間是?
答:傳感器第一階段會優先自用,垂直深加工壓力變送器計劃是在兩年后進行正式銷售。
我們希望傳感器垂直一體化項目穩定后能夠達到10億元的產能規模,但整體實現仍需一定時間,需要我們自身體系與產業生態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