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經營情況概述二、互動交流(1)國外收入快速增長,過程信號檢測產品快速增長驅動因素。答:新產品策略及穩定交付。2022年初,公司推出了過程信號檢測的新產品,技術實現較大突破,并且效率也大幅提高,獲得客戶高度認可和期待,尤其是在國際市場實現了很好的銷售表現,同時其他很多新產品在國外的銷售表現也超過國內。另外,國際友商的供應鏈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存在供應缺口,公司抓住了供貨機會,國際市場份額實現快速提升。(2)上半年國內市場增速慢的主要原因是哪些?下半年國內市場的趨勢怎么樣?從客戶端看國產化的意愿是否有增強?答:上半年最大的影響是多輪疫情擾動,對公司的國內交付、生產及運營等造成一定沖擊。面對眾多長三角及珠三角客戶將重心轉移至防疫工作,公司將產品供應及資源重心轉向國際市場,新產品優先保證國外供應。國內市場6月末開始有回升,若無重大疫情管控出現,公司對國內表現持樂觀態度。(3)公司過去兩年利潤率有所承壓,未來還能夠有所回升嗎?大概能到什么水平?答:根據我們的測算,未來利潤率將逐步反彈。我們過去的運營路徑是先做出高品質的產品,保障規模與現金流,成本、利潤次之。調整后的思路是做好產品的同時要控制成本,繼續保持擴張,提高利潤指標的權重。目前新研發產品均有成本目標輸入,并會參考國際友商定價保留調整空間。公司產品在國內有性能優勢,再加上成本控制,未來利潤會有改善趨勢,例如目前上市的幾款新產品的硬件成本已經有較大改善。(4)研發線未來的布局是什么樣?各研發線是否有共性的技術平臺?未來研發投入占比的趨勢是什么樣?答:產品研發已啟動標準化、平臺化建設,并逐步調整功能性研發的相關投入比例。后續隨著營收基數的擴大,研發投入占比會下降,但絕對額不會下降。預期合理研發投入占比為20%。(5)研發期間是否有可以拉通的共用平臺?還會有哪些新的產品線布局?答:目前的研發路線是平臺化,很多產品在一個平臺上打造,技術開始共用,提高標準化的同時解決耦合度問題。未來布局包括:對壓力現場儀表、高端控制器進行快速迭代;將現場無線壓力表與壓力傳感器,打造成垂直產品線;融合軟件平臺與硬件平臺,在硬件產品上加入中臺,以更好對接管理系統,明德軟件也正在共同研發推進這一項目。(6)從客戶端看,國產化意愿是否有增強?答:目前,央企、國企的管理層面正大力推動國產化,但終端使用者更多偏向于國外產品,有慣性思維認為國外品牌質量更高。而且,采購招標時一般仍遵循低價中標規則。國家的相關政策可以加速打破使用者的認知屏蔽,國產化仍是一個過程,但是大勢所趨。(7)傳感器項目的進展情況如何?答:已完成了0.01級中間量程的硅壓阻型產品,并開始批量訂制,鑒于目前自身的配套條件以及國內企業尚不具備相關性能芯片的工藝訣竅技術,芯片將在海外完成試生產,延慶基地建設完成后進行封裝線制作;同時,除了中間段量程傳感器,我們也在進行上下延伸,開發高壓段與低壓段的寬量程產品;此外,儀表團隊正在進行傳感與應用儀表結合的技術攻關。(8)傳感器自制能節約多少成本?什么時候會考慮外售?銷售模式是什么樣?答:成本方面:目前萬分之二與萬分之五量程的部分型號傳感器的外購成本在300~400元,同等性能的自制傳感器成本目標是控制在100元以內。如果是外購萬分之一量程的傳感器,外購成本需要幾千甚至上萬元,正是因為這類傳感器的外購成本太高,此前公司沒有自制高精度傳感器時,推推廣相關檢測產品的動力也不足。公司傳感器自制,在降本以及產品高端化方面都有幫助。未來會考慮外售,現階段仍會專注于垂直產業銷售,并與一些傳感器及儀表企業合作。(9)壓力傳感器芯片項目原來預計今年年底可以量產,目前的工作推進情況如何?答:已經完成流片環節,性能指標已經測試完畢,有小批量認證完成,目前重心在延慶基地建設、潔凈間及相應設備的完善與調試,今年只做量產準備工作,計劃調整在明年上半年實現量產。(10)軟件管理平臺項目的進展?對產品銷售有些什么幫助?未來盈利模式是什么樣?答:我們的客戶與第三方校準公司正進行數字化轉型,需要提升效率。明德軟件原來主要供應在第三方校準及計量院所,而煉化廠、電廠等企業端市場也對其有巨大需求,不僅用于隨時檢測計量器具的維修狀況,還可與公司的儀器儀表做深度綁定,具體來說,目前公司創立智慧實驗室,幫助產品實現自動化監測,開發產品中間件平臺,使其可連入長度、流量、化學分析等儀器,再與主系統連接傳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客戶檢測效率。(11)和中檢集團的戰略合作有什么最新進展?答:目前在按照對方要求進行合作。中檢集團要承擔在國企中推廣檢測的任務,在其實驗室使用公司的產品,樣板完成后將在央企國企進行推廣。(12)未來是否會有新的并購?如有主要是哪些方向?答:并購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可以與客戶端進行協同的軟件企業,可做到軟件結合智能檢測,預測性維護;二是國內的一些有技術特色的儀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