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業務介紹:(一)公司基本情況杭州中泰深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深冷技術裝備的設計研發以及制造,產品主要應用于能源化工行業,如石油化工、煤化工以及天然氣行業,這些都是公司傳統的業務領域,經過公司十多年的耕耘,已經在各個行業的細分市場取得了不俗業績。同時,隨著公司研發的深入以及市場的開拓,公司核心產品已突破能源領域,在交通、電子制造、軍工、醫療、科研領域已有相應的訂單或者技術儲備。受益于下游景氣度的回升,2016年起公司營收穩步增長。2021年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43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84億,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7.46%、25.88%,同時公司設備銷售實現歸母凈利潤7,348.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8.60%。公司近三年來深冷設備在手訂單始終處于高位,截至2021年7月,在手訂單17.90億,擴產項目投產后產能將被快速消納。公司的定位是國內領先的清潔能源裝備及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主要致力于各種工業氣體包括合成氣、天然氣、氫氣、高純度氮氣、一氧化碳以及各類稀有氣體的制取以及提純,并且已在多個細分的氣體領域取得值得驕傲的成績。天然氣領域,公司在液化制備環節占據龍頭地位,國內第二大LNG液化裝置(300萬方/天)由公司總包,未來將憑借技術實力及項目業績承接更多天然氣領域訂單。煤化工領域,公司的液氮洗冷箱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時在煤氣化提純氫與一氧化碳的深冷技術段實現完全國產替代。國內運行規模最大的兩套項目均為公司業績,產能可開至99%,能耗亦較其他競爭對手有顯著降低。近年來煤化工領域技術路線持續突破,深冷設備應用范圍不斷拓寬,傳統合成氨、焦爐氣利用在碳中和背景下帶來新的增長點。石油化工領域,公司是國內有成功運行業績的兩家企業之一,有多套乙烯裝置深冷分離冷箱系統業績,同時擁有PDH項目通用的UOP/LUMUS兩大技術認證兩條技術線路,經過對工藝的持續優化,可降低設備投資額15%以上。。國內大煉化項目快速推進,深冷設備相關訂單穩步增長。同時,公司主要產品板翅式換熱器是深冷技術的核心設備,目前已處于國內絕對的領先地位,國際氣體巨頭法液空、AP都是公司主要的客戶,同時美國平臺已開始獨立運營,其生產的換熱器以及冷箱開始進入歐美高端市場。公司深冷技術設備銷售已在產品門類、應用領域、地域搶占等多個環節,有著良好的布局,同時借鑒同行業優秀公司的經營模式,開始從單純的設備銷售轉型為“設備銷售+投資運營”雙引擎發展模式。2019年,公司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并購山東中邑燃氣公司,正式進入燃氣運營環節,目前每年燃氣銷售已達6億方,利潤1.6億元。同時,公司借助深冷設備銷售的技術以及客戶積累,逐漸進入氣投投資運營環節,不單單只銷售設備,而借助設備作為投資,向客戶銷售各種定制化工業氣體,如此在擴大設備銷售的基礎上,增加了客戶黏性,為公司共吸納穩定的利潤以及現金流。目前公司已在山東設立第一家氣體投資公司,相信隨著公司戰略重點的轉移,公司也將成為國內優秀的氣體供應商之一。(二)公司關于氫能源領域布局對于氫能源領域,將氫從合成氣體中提純出來,進入下一道物質的合成是公司的熟練技術,公司傳統業務中有多個項目完成,如乙二醇、合成氨以及PDH項目等。但現階段氫的能源屬性并未得到市場規模化的應用,只是作為化工重要成分進入下一階段合成。公司作為行業內較早涉及到氫能源的公司,目前具有多套氫提純業績。為了解決氫的儲運問題,液化氫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代表了深冷分離行業的最高技術。公司已經具備了氫液化的核心裝置,也就是核心產品板翅式換熱器的技術儲備,成功運用于國家大型低溫制氫的實驗裝置。隨著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氫的能源屬性可能逐漸得到重視。目前市場可能比較關注的是燃料電池車。燃料電池車行業最大的瓶頸不在于車,如何給它們提供穩定的氫源和低成本、便利性加氫,也就是低成本高純度制氫是環節最重要的。氫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在于儲氫,公司在氫的儲運和液化有相應業績較好基礎。等所有環節都打通后,燃料電池車發展會有比較堅實的后盾。(三)碳中和對公司影響未來煉鋼、水泥、儲能等行業的用氫量將大大增加。化石能源中的氫源將有一部分來自綠氫。考慮到整個經濟體系巨量的綠氫需求和我國能源頂部的天然條件,未來化石能源制氫和綠氫將平分秋色,副產氫作為補充。公司在化石能源制氫和副產氫提純已經有了相應優勢,正積極布局綠氫儲運環節。今年6月公司和內蒙赤峰政府、中船風電、浙江潤豐能源簽訂了風、光伏制氫及氫液化產業化項目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利用赤峰優質的風光資源,完成風光伏電解水制氫及儲運消納項目,實現公司在綠氫的布局。(四)新產能除天然氣外,各種工業氣體包括氧、氮、氫、一氧化碳都是公司將來氣體運營的方向。19年以來公司產能壓力大,去年公司擴產,目前已經有一個廠房開始結頂,計劃2022年開始試生產。屆時公司產能將打開,并開始進行新品研發,比如氫液化和電子氣更高端的設備,這對未來的業績、產品質量和交貨期的提升都有支持作用。問答環節:1、問:公司核心產品是否有助于氫液化成本下降?是否存在技術壁壘?答:氫液化的成本高不在于設備成本,而是氫本身難液化的特性,保持液化狀態需要持續低溫過程,存在30%-40%的本身能量損失。目前國內沒有氫液化國產運行裝置,有幾套關于衛星發射的,運用了較多外資技術。在整個設備投資方面,國產的設備在一些關鍵領域也已逐漸實現突破,若設備國產化以后成本不會很高。2、問:國內提供氫液化設備廠商報價的企業多嗎?國內競爭情況如何?答:國內很少。因為這個過程要先用深冷技術預冷,再用氦膨脹進行進一步加壓冷卻到零下253°C。國內目前是101所牽頭,把國內廠商聯系起來,101所進行整體流程設計,設備都采購國產化。氦膨脹機是一個比較大的瓶頸,中科院在著手研發。氫液化是為了解決儲運氫的問題,公司氫液化的研發基本已經成型,將來走上液氫路線,公司不但有核心設備的供應能力,也有成套的能力,但現在尚未有項目落地。3、問:公司面對燃氣價格上漲影響有什么措施?未來在燃氣運營有沒有進一步的規劃?答:今年三季度的時候,天然氣在大宗中領漲,公司兩頭受困:上游氣價被動接受,沒有議價空間,增量價格是甚至達到存量價格的1.5-1.7倍左右;下游分銷受價格管制,三季度物價局沒有及時上調價格,公司利潤受到影響。目前公司積極和物價局協調,整個業務結構也有調整,價差和利潤都恢復到正常水平。公司也一直在努力多開發一些下游高品質的客戶把量做大,再就是從氣價成本端來想辦法,開辟很多采購渠道,找一些低成本氣源來做,降低成本價。目前對四季度有信心。4、問:公司是否具備碳捕捉和封存技術?目前有沒有實際應用?將來這一方面的規劃布局是什么?答:目前沒有應用到化工合成,但技術研發有。這個發展不太好,一個是技術難度高,二是沒有經濟性,花在設備的投資成本高但后端利用非常少。而且二氧化碳最大的問題在于需求量太少而供應量太大。目前公司有能力,后續看市場的需求。5、問:公司子公司有多個加氣站,有沒有依靠這方面的資源布局加氫站的規劃?能不能粗略估計一下未來加氫站的數量?答:公司在2019年想布局并且已經選好了兩個站點,山東不支持單獨建加氫站,利用山東當地的副產氫提出,用燃料公司管氣車來運輸,如果政府能添加一些燃料電池車完全能做成。但最后和政府溝通后沒有做,原因是加氫站沒有統一標準、技術參數、審批依據,甚至不知道哪個政府部門來牽頭;而且政府認為燃料電池車成本很高。數量方面國家的規劃是300多個,目前在建、在運行的有100多個,還是要看行業整體的發展。燃料電池車有一個發展瓶頸:經濟性,燃料電池相較于普通燃油車、LNG車、電動車購車成本高出很多;運營成本也很高,廣州某地經常出現車沒有地方加氫,且價格高達70-80/公斤以上(30-40是有競爭性的價格),整運營體成本高出傳統動力車的兩到三倍。車輛本身在不斷研發下和國產化加持下可能有所降本,但氫源目前仍然很貴。目前只能由地方政策來推進,小規模發展;如果后續技術攻克會有比較廣闊的應用空間。6、問:公司在儲運和液化方面都有布局,未來的規劃是錯位競爭嗎?答:氫的儲運是最大瓶頸,國際有很多路線,液氫只是其中之一,日本公司有機溶液儲存路線研發,據說效率更高,但國內沒有研發積累,液氫的技術研發反而相對較多。固體儲氫中吸氫放氫的溫度較高,不太適合大規模場景。還有用氨直接代替氫(零下30度就能運),或者作為氫的儲運方式,也是一個可行路徑。由于所有合成氨需要凈化氫,這種路徑對于公司更有利,市場上95%甚至更多的液氮洗凈化氫裝置都是公司做的,不單有技術儲備,客戶口碑和市場積累都已經比較豐富。液氫公司目前是有換熱器或者冷箱,但運輸中有特殊材料,公司做不了,將來會由專業公司來做。液化作為高端技術市場,競爭不充分,國內能做的很少,是公司的目標。氫將來能從哪條路線成熟沒有人能下定論,尚在摸索中,液氫和氨的技術路徑公司都會布局。7、問:公司在氣體運營領域的布局是怎樣的,是否有融資打算?答:公司現在的戰略中心就是氣體運營,并且在山東子公司已有一套空分的設備。目前中泰剛進入氣體運營的市場,循序漸進慢慢做,規劃是今年先做一套,爭取每年保二爭三。公司目前資金還可以的,是充足的。隨著后期項目多起來,肯定會有融資的打算。8、問:中泰設備的業務拆分大體是怎樣的,市場規模有多大?答:中泰成套設備大約占40%-50%,換熱器占到20%-30%,還有冷箱大約是占20%-30%。深冷設備的市場涉及石化、煤化工、天然氣及電子氣等多個相關行業,無法估計市場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