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半年度業務回顧及對2022年全年經營目標的展望,主要內容如下:(一)大背景:韌性+趨勢1、韌性:(1)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需求內循環。(2)匯川經過19年的布局,基于核心技術,布局了多業務領域,包括工業自動化、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控、工業機器人、未來的數字化和能源管理,要相信公司具備逆周期的韌性。(3)匯川變危為機的能力很強,具備“識變、抓變、創變”的能力。2、趨勢:(1)宏觀角度: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2)行業角度:智能制造的大板塊,“智能化+數字化+低碳化”的趨勢沒有改變。(3)工控角度:多產品解決方案的趨勢沒有改變,未來會疊加數字化和能源管理的解決方案。面對國產品牌的競爭,公司通過領先的多產品解決方案來應對,即別人用伺服的時候,公司用PLC+伺服解決方案,當別人用PLC的時候,我們再加入信息層、數字化的解決方案。(二)2022年半年度業績回顧1、2022年上半年整體情況(1)營業收入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約104億元,同比增長26%。在外部經濟形勢不振的情況下,收入增長情況還是較好的,這也符合公司預期。分季度看:Q1實現收入47.78億元,同比增長40%;Q2實現收入56.19元,同比增長16%。營業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①抓住了新能源領域相關的結構性行情;②高效協同作戰,體現出較好的交付能力;③國產龍頭品牌的紅利;④多產品解決方案的能力提升,尤其是以PLC為主的核心解決方案能力的提升,給公司帶來較好的市場機會。(2)歸母凈利潤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75億元,同比增長26%。分季度看:Q1實現歸母凈利潤7.17億元,同比增長11%;Q2實現歸母凈利潤12.58億元,同比增長37%,單季度盈利創歷史新高。歸母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①收入增速較快;②股權投資公允價值增加。(3)毛利率公司綜合毛利率為36.37%,同比下降1.22pct。分季度看:Q1毛利率34.57%,Q2毛利率提升至37.91%。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產品結構的變化,如毛利率偏低的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占比提升;②上半年缺芯以及芯片價格上漲、大宗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產品毛利率同比下滑。(4)費用上半年研發費用10.05億元,同比增長48%;管理費用5.66億元,同比增長54%;費用增速較快主要是人員擴張和持續性管理變革帶來的。上半年研發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投入約21億,三費率約20%,其中,由于五、六月份公司實施控費措施,Q2三費率19%,環比改善。2、2022年上半年公司各業務板塊情況(1)通用自動化上半年通用自動化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56億元,占比超過公司總收入的50%,同比增長26%;增長較好得益于交付能力好、國產龍頭品牌紅利以及多產品解決方案能力提升等優勢。行業拓展方面,上半年訂單過億的行業20個,硅晶、風電、汽車裝備、車用空調、空調制冷、半導體、3C等行業實現快速增長。產品與解決方案方面,中大型PLC進入中高端應用領域;伺服產品份額穩居中國市場第一名,繼續領跑市場。通用自動化業務下,通用變頻實現收入19.2億元,通用伺服實現收入23.2億元,PLC&HMI實現收入6.7億元,電液伺服(含伊士通)實現收入2.8億元。(2)電梯電氣大配套上半年電梯電氣大配套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22億元,同比下滑9%;下滑主要是疫情對貝思特業務影響較大。市場拓展方面,控制系統得益于較好的交付,跨國企業訂單同比增長22%;海外業務同比增長26%;大配套業務同比增長31%,其中跨國企業大配套業務同比增長超過100%。上半年智能轎頂一體化控制器、智能門機、智能操縱箱等產品推向市場。(3)新能源汽車電驅&電源系統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20億元,同比增長121%。新能源乘用車業務:新增定點超過20個,定點OI快速增長,特別是傳統車企類型的訂單起量;產品方面,實現電驅總成產品高壓化、高效率和輕量化設計;搭建高安全性的SIC電控平臺;完成電機的高速化、多層扁線及異步機平臺研發;提升電源產品的高功率密度及可靠性。主要產品份額進一步提升:乘用車電機控制器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9.3%,排名第三(排名前兩名為比亞迪和特斯拉),公司電機控制器產品份額在第三方供應商中排名第一;電驅總成份額為5.4%,排名第五;電機產品份額為4.9%,排名第五。新能源商用車業務:微面、輕卡業務訂單實現快速增長,重卡產品實現批量銷售。(4)工業機器人上半年工業機器人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39%。市場拓展方面:在3C和新能源行業,大客戶份額進一步提升;上半年發貨量超9000臺。SCARA機器人份額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二,且為內資品牌第一名。產品拓展方面,有序布局大負載六關節機器人,其中60-80KG負載產品已推向市場,220KG負載產品研發進展順利。(5)軌道交通牽引系統上半年軌道交通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8億元,同比下滑27%。該業務下滑主要是疫情影響了交付節奏。市場拓展方面:上半年新增訂單1.2億;中標徐州地鐵項目和貴陽牽引系統維保項目;新一代高效混合磁阻電機牽引系統,完成載客運營考核,節能效果顯著,通過專家驗收。(6)數字化業務市場拓展方面:在紡織、線纜、包裝、港口、建機、電梯、空壓機等行業形成一定銷售,智能空壓站業務快速增長。產品方面,構建綜合能源管理、設備服務、生產管理等產品,在醫藥、包裝、紡織等行業獲得項目訂單。(7)能源管理業務市場拓展方面:在發電側、輸電側收獲項目;在配電側,推出新一代“allinone”方案;在用電側,提供從設備物聯、設備節能到數字化能源的綜合能源管理服務。產品方面,加大了光儲、儲能、制氫、特種電源等產品的布局。3、2022年上半年重大經營任務回顧(1)保供保交付取得較好的成功。(2)跨步國際化:行業線出海,海外業務團隊已陸續出征歐洲、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匈牙利基地啟動建設。(3)繼續深化公司管理變革。(三)2022年經營目標1、2022年經營目標雖然目前來看外部環境壓力較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公司對2022年經營目標仍維持不變,即營業收入實現25%-50%的增長,歸母凈利潤實現10%-30%增長,長效激勵基金計劃對應的歸母凈利潤目標為42億元。2、2022年下半年重點經營策略(1)控費:針對外部形勢變化,公司收縮人員。(2)降本:近幾個月以來,芯片交付形勢有所緩解。大宗材料價格下行,給公司降本帶來了機會。公司采購端應對上游材料的形勢做好降本規劃。(3)市場策略:繼續實施“上頂下沉”策略,進一步提升公司產品份額。二、主要問答:1、工業自動化業務,公司怎么判斷行業下半年的周期趨勢?分產品來看,公司各個產品下半年的增長預期如何?回復:從近幾個月來看,宏觀經濟低迷,下游需求的疲軟狀況還沒有得到改善,預計下半年仍有一定壓力。分產品看,工業自動化三大核心產品上半年實現較好增長:變頻器增速超過20%+,通用伺服增速超過30%,PLC產品超預期,增速超過100%。預計下半年變頻器和伺服能夠保持和上半年差不多的增速,PLC產品增速會下降,但仍有信心維持在50%以上。2、雙碳目標下公司的數字化能源解決方案在各種應用側都有一定方案,請教公司在儲能業務主要提供什么產品?對該業務的收入有什么目標?回復:能源管理是公司的戰略業務,未來規劃方向是自動化+數字化+能源管理綜合解決方案,能源管理業務的推動必須用到公司自動化和數字化的優勢。公司重點布局的是TOB端,即企業車間場景,這也是公司積累較深的場景。目前,公司在儲能業務提供的產品以PCS為主,再疊加控制系統做解決方案。能源管理業務的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中,目前訂單不到1個億,屬于起步階段。3、公司數字化業務和儲能業務是否有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什么時候可以實現盈利,什么時候有重要的產品發布?回復:公司的戰略業務在投入階段不做盈利的要求,而是采取關鍵里程碑事件來管理。數字化業務,關鍵里程碑事件包括新平臺的推出、數字化平臺在公司內部測試的落地、新平臺在客戶端的上線情況等。能源管理業務,關鍵里程碑事件包括PCS產品的系列化、能源管理的軟件平臺、樣板點搭建等。4、公司二季度毛利率和三費率控制得相對較好,同時也針對戰略業務做投入,那么公司在考慮控費方面時,是否會影響戰略業務的投入呢?回復:二季度公司綜合毛利率得到了改善,一方面系公司產品價格上調,另一方面,公司五、六月開始嚴控費用,收緊了人員預算。今年全年費用增速會控制在收入增速以下。2022年上半年,公司職員凈增加約1000人(不含產線工人),占比10%左右,增加人員主要是能源管理、數字化、海外業務以及新能源汽車業務等戰略領域的人員。公司在控制費用的同時,對戰略業務會按照預算有節奏地推進,保持堅定投入。5、下半年芯片緊缺情況會得到緩解,匯川過去主要是保供保交付的能力去做國產替代,請問供應鏈緩解后公司繼續國產替代的邏輯是什么?回復:公司從2003年成立以來,從過去的變頻器,到伺服、PLC和工業機器人,一直堅持替代思路。在替代的過程中,核心并非器件國產化,器件國產化是面臨貿易戰、交付壓力等外部環境變化時采取的器件策略。我們替代的真正邏輯是基于公司核心產品從性能、可靠性、功能角度基本可以和國外品牌同臺競技,并依托“工控+工藝”策略去實施的。在市場端,公司按照行業線進行管理,行業劃分越來越細,行業解決方案的能力得到比較大的提升。在行業解決方案層面,原先是“單產品+工藝”,現在是“多產品+工藝”,解決方案能力的優勢進一步在加強。6、在成套解決方案的銷售里面,公司大概在哪些行業做得比較靠前?回復:中高端PLC的應用場合,比如在鋰電、光伏、手機制造等行業。過去公司PLC產品較弱,高端應用領域PLC以外資品牌為主。現在公司補足了PLC的短板。過去這一年通過PLC切入這些行業的中高端應用場景,真正實現了“PLC+伺服+工業機器人+其他(直驅、總線等)”綜合解決方案覆蓋。7、聯合動力分拆后如果IPO提上日程,之后會做獨立第三方,還是會考慮和車企合資?后期如果拆出去,則公司的研發投入的壓力會下來,研發投入接下來怎么調配資源?回復:聯合動力分拆符合公司整體戰略。新能源汽車業務目前還處于戰略投入期,對資金的需求量很大,公司希望通過分拆,一定程度上緩解資金的需求。分拆之后,匯川對聯合動力還是保持絕對控股,聯合動力也會繼續被并表,所以分拆對公司整體的經營影響不大。聯合動力本身作為獨立第三方的地位,這是最主要的,即作為第三方向主機廠供貨,不過,基于業務落地需求有必要時也會考慮和整車廠合作。公司研發投入方面,會繼續在戰略業務上堅定投入:①對數字化重點投入,包括偏軟件、FA自動化軟件平臺、邊緣計算、智能算法等;②能源管理方面,從對設備的理解,從PCS延伸到用電側,最后用數字化手段做能效管理,這也是我們要重點投入的。8、第六次股權激勵,凈利潤的目標相比營收更低,主要是因為公司定目標保守,還是和未來的一些決策有關系?將來凈利率是否有略微下滑的趨勢?回復:截止目前,公司總共實施了六期股權激勵,前五期的股權激勵對公司招聘優秀人才有很大幫助,也降低了人員的管理費用。第六期股權激勵的業績目標,與公司今年的經營目標范圍相比偏低的主要原因是:①今年的外部壓力較大,經濟不太樂觀,那么公司設定激勵目標就會相對保守;②從股權激勵的定位來看,主要是激勵員工、招人留人的目的,公司希望這個激勵能大概率達成,這樣才能起到對人員管理有正向作用。9、公司的工業機器人品類擴張很快,請教公司工業機器人的布局方面,和單獨的工業機器人廠商對比是否有什么戰略差異?該業務未來的市占率目標是多少?回復:在中國市場,主流的工業機器人廠商主要是四大家,即ABB、安川、發那科、KUKA,還有雅馬哈、愛普生等。和這些廠商對比,匯川的差異化主要是:①核心部件的供給率較高,從控制系統到伺服系統全部自制,毛利率比較好;②公司的工業機器人業務聚焦在光伏、鋰電等高景氣下游領域,持續打造“自動化+工業機器人”協同的解決方案。從公司戰略目標來看,未來工業機器人希望做到中國市場的第一名。10、公司海外業務具體的產品和市場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