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鈞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于2023年3月20日下午15:30--17:00通過電話會議形式召開公司2022年年度業績說明會,會議主要內容如下:
一、公司總經理張滿良就2022年公司經營情況及2023年發展規劃作簡要總結
2022年,鈞達股份通過置出原有汽車飾件業務以及收購捷泰科技剩余49%股權,實現主營業務向光伏業務徹底轉型。重組后的鈞達股份積極進取,不斷突破。在光伏電池行業由P型向N型技術升級迭代的過程中,公司率先行業實現N型TOPCON電池大規模量產,并憑借技術領先優勢不斷擴張新產能。2022年,公司產能規模由年初8.5GW提升至年末17.5GW(P型9.5GW,N型8GW)。與此同時,公司通過三期股權激勵的實施將捷泰科技約500名核心人才納入激勵對象范圍,把員工利益于與企業利益深度綁定,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和發展。業務端,在全球光伏市場需求推動下,光伏行業仍然保持40%以上高增長。盡管硅料價格持續上漲,但光伏電池版塊受益于小尺寸電池產能退出市場以及電池技術升級變革的因素影響,行業內大尺寸電池產能出現短缺,電池環節盈利水平持續提升。捷泰科技全年實現電池片出貨10.72GW(其中P型PERC產品8.85GW,N型TOPCon產品1.87GW),出貨量同比增長88%;實現營業收入111億元,同比增長約120%;凈利潤7.29億元,同比增長約224%,公司經營業績大幅增長,實現快速發展。
2023年,是公司發展的關鍵窗口期。隨著硅料產能擴張到位,原材料價格進入下行周期,產業鏈成本的下降,有利于刺激光伏產業需求持續增長。電池環節受益于N型技術尚未普及,產能規模相對短缺,電池環節盈利有望持續提升。2023年,公司將充分把握行業增長紅利,不斷聚焦光伏主業,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實現產能快速擴張,公司滁州二期年產10GW項目及淮安一期年產13GW項目將分別于二季度、三季度達產,公司產能規模將由17.5GW提升至40.5GW(其中P型約9.5GW,N型約31GW)。作為N型技術領先者,公司將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持續推動降本增效工作開展,保持公司在光伏電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公司將充分借助資本市場平臺持續開展融資活動,提升資金實力,保障經營發展資金需求。繼續以信息披露為核心,不斷加強投資者交流,積極傳遞企業價值與聲音。通過持續穩定的生產經營,不斷創造價值回饋廣大投資者。
二、公司管理層就投資者關注問題進行交流互動
問題一:公司2023年一季度N型電池的盈利及供需情況
答:2023年一季度與2022年相比,隨著公司滁州二期項目的順利推進,公司產能規模相比去年大幅提升,公司產品出貨量預計相應提升。公司產能變化的情況有利于經營業績的提升,一季度具體出貨量及盈利情況請持續關注公司2023年一季度報告內容。
問題二:公司目前P型產品與N型產品的客戶結構如何?
答:當前光伏電池行業正由P型向N型升級迭代,下游組件客戶紛紛布局N型產能。公司與市場下游主流組件廠商均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公司P型產品與N型產品客戶大部分一致。
問題三:目前市場N型TOPCon電池較P型PERC電池享有1毛以上溢價,公司對TOPCon電池溢價及后續價格趨勢如何看待?
答:2023年,隨著上游硅料產能的擴張到位,硅料價格進入下行周期,有利于帶動光伏產業鏈成本的下降,刺激行業需求的增長。電池環節因N型技術尚未普及,大尺寸電池產能相對短缺,電池環節盈利有望保持。N型電池在轉換效率、雙面率、衰減率等方面較P型電池具有顯著優勢,與P型電池相比,N型電池產品因性能優勢享有一定溢價。當前N型電池市場供不應求,其溢價將持續保持。
問題四:行業眾多電池企業布局下游組件業務,公司在組件業務方面是否有考慮?
答:電池作為光伏行業的核心技術環節,決定著光電轉換效率,影響著光伏發電成本。光伏電池是未來光伏行業競爭的核心,公司將持續聚焦于光伏電池領域,通過聚焦資源,深耕光伏電池行業,保持電池環節的技術優勢、成本優勢,在光伏行業未來競爭中掌握核心競爭力,從而獲得持續發展。
問題五:公司對于2023年經營情況的展望?
答:2023年,隨著硅料產能的擴張到位,原材料價格進入下行周期。產業鏈成本的下降有利于刺激行業需求的提升,預計2023年光伏行業仍將保持高增長的態勢。光伏行業的利潤分配有望由上游段向下游組件、電池端傾斜。電池環節的產能擴張受制于N型技術尚未普及的因素影響,實際供應總產能相對市場需求,依舊處于相對短缺狀況,電池環節盈利有望持續提升。其中,N型電池受益于技術紅利因素影響,將獲得更高收益。2023年,公司滁州二期年產10GW項目及淮安一期年產13GW項目將分別于二季度、三季度達產,公司產能規模將由17.5GW提升至40.5GW(其中P型約9.5GW,N型約31GW)。隨著公司產能規模的快速提升以及N型產品占比提升,公司及經營業績有望持續增長。
問題六:公司N型電池降本增效的路徑有哪些?
答:公司在當前TOPCON產品基礎上,通過SE等技術的導入提升產品轉換效率,同時對行業前沿技術保持探索及儲備,持續保持公司在N型電池的技術領先優勢。公司降本方面主要是從管理降本和結構降本出發,不斷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問題七:N型硅片緊張是否影響公司TOPCON產品的出貨?
答:2023年硅料產能大幅增加,近幾年行業內硅片產能也大幅提升。與市場需求相比,硅料、硅片產能處于相對寬松狀況,硅片供給不存在問題,公司N型TOPCON產品生產不存在供應問題。
問題八:公司與客戶結算模式是怎樣的?賬期大概多久?
答:公司產品銷售采用現款現貨方式進行,并不存在賬期。部分客戶通過不超過6個月的銀行承兌匯票方式進行貨款支付,公司所收銀行承兌匯票均為市場上主流銀行承兌匯票。
問題九:資產負債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答: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高的原因,主要是會計處理的原因所造成。2021年上市公司收購捷泰科技51%股權時,由于雙方之前沒有股權關系,財務報表層面按照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處理方式,將收購溢價確認為商譽,上述處理不影響公司的歸母凈資產。2022年收購接捷泰科技49%股權時,由于捷泰科技已經是上市公司子公司,本次收購不按照企業合并進行處理,而是將收購的溢價沖減公司的歸母凈資產,同時由于收購少數股權導致本期貨幣資金或少數股東權益同步減少,也提高了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實際上公司經營業務以捷泰科技開展,捷泰科技資產負債率為76%左右,處于行業正常水平。
問題十:公司定增項目進展如何?
答:公司擬通過向不超過35名特定對象發行股份的形式,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募集不超過27.76億元,主要用于加強研發投入及產能擴張。目前項目正由深交所審核,后續公司將根據審核進展情況,持續披露相關信息。
問題十一:公司如何評價PE路線和LP路線?
答:PE路線和LP路線是N型TOPCON電池的主要路徑,目前走PE路線實現量產的TOPCON產品規模較小,并無太多量產數據可供參考,仍需要進一步等待更多量產數據進行評估。公司目前采用的是LP技術路線,從2022年9月份產品量產到現在,一直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結合公司N型TOPCON產品的量產情況,公司傾向于LP技術路徑。
問題十二:公司上饒基地產線未來會通過技改,升級為TOPCON產線么?
答:公司上饒基地PERC產線有預留TOPCON升級改造的物理空間,但公司將從PERC產品市場變化、投資成本、整體發展戰略規劃等多方面綜合研判考慮,最終決定未來是否對PERC產線進行升級改造。
問題十三:公司目前淮安一期項目建設進度及投產計劃是怎樣的?
答:公司淮安一期項目目前正按計劃推進當中,預計2023年三季度達產。
問題十四:公司在技術儲備方面,選擇什么技術路線?
答:公司于2022年9月底率先完成N型TOPCON電池的量產,并通過降本增效工作的開展,持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目前公司正積極探索儲備下一代N型TOPCON電池技術,與此同時,也對HJT、鈣鈦礦等不同技術的研究進展持續關注。公司并不押注某一單一技術路線,而是對有高性價比和量產前景的技術路線進行充分調研、技術論證、有策略的進行布局。公司將時刻關注行業前沿技術的進展情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保持自身在N型電池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
問題十五:公司是否采用顆粒硅所制作硅片進行電池片的生產?如果有,產品性能如何?
答:公司并不特別關注采購的硅片是否使用顆粒硅,公司通過嚴格的硅片入庫、檢測等流程,關注所采購的硅片是否符合公司生產技術要求,以及公司生產的電池片是否滿足下游客戶需求。
問題十六:2022年1-4季度,公司電池產品毛利率的分布是怎樣的?如何看待2023年電池產品的毛利率?
答:2022年,受益于小尺寸電池產能的退出以及N型技術的變革等因素,行業內大尺寸電池產能出現短缺,電池環節盈利逐季提升。公司電池產品一季度毛利率約為9.86%,四季度約為13.63%,全年平均毛利率11.66%。2023年,隨著上游硅料產能的擴張到位,硅料價格進入下行周期,電池環節由于N型技術尚未普及的因素影響,電池產能相對短缺,盈利有望保持。
2023年,公司產品結構以N型電池為主,有利于公司獲得超額技術紅利。也有利于公司毛利率水平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