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聯網技術及應用體驗中心參觀二、公司基本情況介紹達實智能以“萬物智聯,心心相通”為使命,始終秉承“達則兼善天下,實則恒心如一”的價值觀,是國內領先的智能物聯網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公司基于核心技術創新研發“云邊端”系列產品,面向多領域提供智能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覆蓋商業建筑、住宅建筑、醫療建筑、交通建筑、數據中心、公共建筑、工業建筑等領域,為人們營造低碳、高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三、Q&A1、Q:公司在建筑智能化及節能方向布局了二十余年,有很多經驗和技術的積累,您預判未來智能化板塊會有怎樣的發展?何時能到比較快的普及或是推廣的階段?A:建筑智能化以前叫弱電工程,現在才是真正意義的智能化或者物聯網。傳統的弱電工程是管理設備的,是少數幾個機械設備維護工程師使用的;今天的物聯網應用是透過設備服務人的,服務的是上千甚至上萬人,包括訪客、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等等;以前的智能化是成本項,現在的物聯網是投資項,能帶來新的產出。智能建筑有20個子系統抑或是25個子系統,這只是量變,而質變是有多少人在用這套智能化系統。達實大廈有5000多人在使用這套系統,智能化真正的給人們帶來了實用的價值,提升了大家的體驗感,自然也就到了可以大面積推廣的階段。這些是源于技術的進步,使得這個行業產生很大的變化。2、Q:公司有什么核心產品能與其他公司產生差異化?A:達實擁有自主的產品和技術,主要包括三大類核心產品,一是智能物聯網平臺軟件,將20多個細分子系統集成在一起,二是與能耗相關的中央空調節能系列產品,三是服務到個人的C3智能終端產品,人的身份識別、通道管控等;通過對人的管控每年可以節省至少20%的物業管理人員,通過對能耗的管控每年能節省至少20%的能耗,同時達實的平臺軟件產品可以實現這一切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人的體驗感。達實的自主產品不僅自己在使用,也會銷售給其他的集成商。2020年年報顯示,產品及服務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約為10%。3、Q:現在很多外資公司也有意進入這個領域,類似于施耐德電器這些公司也在給醫院、商業樓宇做智能化解決方案,本身做DR開關、配電器、配電箱等,從硬件切入做整體解決方案,他們的宣傳點在于節能高效、綠色建筑,您判斷行業未來會不會有些意料之外的競爭對手?A:智能控制領域最早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主要是外資企業,如西門子、霍尼韋爾、施耐德等,后來這些企業慢慢從整體解決方案提供方轉向產品供應方,然而他們的產品在國內的競爭力較弱,一是因為產品價格較高,二是產品沒能適應中國本土的需求,因此很多產品是由國內廠商代工貼牌的;總體而言,外資的份額預估是逐步降低的。還有一部分潛在的競爭對手是大廠,如騰訊、華為、阿里等,他們更適合搭建整個生態,達實專注提供物聯網的垂直細分,只負責物聯網設備的管理和控制,可融入他們的生態,于他們來說是合作大于競爭。4、Q:目前自主產品占比10%,未來是否要提升產品比重?有哪些產品未來是一定要自主化的?A:達實的目標就是要提高自主產品占比。20多個子系統都極其細分,如果純粹研發一個子系統于整體而言也并無多大的貢獻,投入產出比不高,多加幾個子系統也并不是出路,未來的出路在于整體的大變革。比如在一個辦公室,門禁、燈控、窗簾控制、窗戶開啟檢測、空調、視頻、消防等各布了一條線,對于后續的場景功能變更或者線路維修都是非常復雜的事情。電梯、空調、供配電等屬于設備場景,辦公室、會議室、洽談室、電梯廳等屬于空間場景,達實現在正在研發空間場景控制器,每個空間場景控制器可以涵蓋該場景內的所有子系統,再將這些場景控制器連接到平臺統一管理,而不是將垂直系統連接上平臺。前期需要單個場景定制開發,隨著開發的場景越來越多,場景蓄水池里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多,假設一棟樓需要100個場景,我們可以從蓄水池內拿出70個已經開發好的場景,再定制開發另外30個,開發完之后又可以加入場景蓄水池,這樣不斷的豐富場景,形成一種標準化可復制的模式。5、Q:智能化業務如何保持客戶的黏性?A:在以前,因為傳統的智能化系統只是管設備,業主方更換智能化系統服務商是很常見的現象,以至于服務無法產生黏性。現在達實的智能化系統服務于上千人,大家都在使用這個APP,無形中提高了黏性。以前都是本地化部署,每個項目的系統都是相對獨立的運行,下一步要給大客戶提供集約的私有云管控,一套系統可以管全國各地的多個項目,黏性就會顯著加強。6、Q:未來哪些領域會相對高速增長?A:(1)軌道交通領域,政府提出投資拉動,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預計還有十年黃金期;(2)醫院領域,疫情爆發后,各地對醫院的配備都有一定的需求,推動了醫院建設的高速發展;(3)國家鼓勵小企業的發展,隨著注冊制的放開,很多優秀的小企業也會開始注重自身本部的形象,這部分客戶若要建設本部大樓一般是自持物業,會傾向于選擇高品質的合作伙伴;(4)節能領域,是長期的發展趨勢,也是未來幾年的關注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