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情況介紹: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上市時間是2009年12月,國內電力設備在線監測行業首家上市公司,2015年、2016年并購重組江西博微、北京尚陽和湖南碧藍。核心業務是信息化與監測,五大業務板塊:電力信息化、電力監測、智慧環保、環境監測、環境治理。公司是電力工程信息化領域的龍頭企業、全國領先的地表水水質監測設備和運維廠商、國內電力設備在線監測行業的先行者和推動者。依托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和強勁的軟件與信息化實力,公司能夠在環保和電力兩個領域為客戶提供精準、可靠的智能監測設備及專業、優質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覆蓋基礎感知、平臺建設、應用實現三大環節,電力和環保信息化、電力和環境監測、環境治理三個方向。問答:1、電網監測設備的應用、發展前景、競爭對手?公司電力監測業務精準對接國家電網公司泛在電力物聯網方案的感知層設備提供和平臺層系統建設,公司擁有覆蓋發電、變電、輸電環節的完整的電力在線監測產品體系。公司致力于把具有大數據采集、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應用的電力監測系統和能夠實現遠程監測、遠程預警、遠程管理的遠程監控中心打造成泛在電力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電網在線監測設備廣泛應用在變壓器、開關、避雷器等一次設備上,為狀態檢修提供重要參數和理論依據,提高檢修效率,實時了解設備的運行情況,從而減少電力系統突發事故,提高供電質量。電網在線監測設備發展前景廣闊,國內電力在線監測設備行業具有以下特點:一:對在線監測設備的要求不斷提高是電力在線監測設備行業企業追求高質量、精致服務的動力源,也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主動力;二:國內電力在線監測設備行業市場需求規模大,色譜在線監測設備成為變電站必備設備,開始大批量大規模應用。三:具有市場的預期性需求,一個地方提出的新要求,會帶動其他地方共同推動產品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目前國內在線監測設備制造廠家有很多,但從研發能力、服務能力、產品質量等幾個維度綜合考量,主要競爭對手包括上海思源、河南中分、武漢南瑞、華電云通等。2、博微業務未來的發展目標如何?博微公司主要業務:四大主營業務+電力設計院。四大主營業務包括標準化軟件產品、定制化信息化項目、數字工地以及三維及BIM應用。其中標準化軟件產品主要包括造價產品和設計產品。定制化項目圍繞建設、設備、物資及財務口徑業務開展,其中電力工程建設尤其是技術經濟相關的領域具有較強的優勢。數字工地業務主要分為傳統業務和新業務,傳統業務包括人員車輛管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變電站智能輔助管理系統;新業務包括組塔抱桿、基于北斗的UWB定位系統等。三維及BIM應用業務包括三維標準化產品、三維應用類項目以及無人機應用業務,三維標準化產品包括三維設計軟件等,三維應用類項目包括三維建模、三維仿真等。電力設計院業務包括傳統業務和新業務,傳統業務為主配網的設計咨詢業務,新業務包括新能源的設計咨詢業務。電力軟件以工程造價設計、造價軟件為基礎,建立電力工程全過程軟件產品體系電力項目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打造覆蓋基建、物資、運檢、財務等業務體系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基于自主研發的三維技術平臺,快速搭建三維數字化模型,實現基于BIM的信息流、價值流的傳遞,形成覆蓋電力工程設計、評審、施工應用的三維數字化解決方案,業務涵蓋數字電力、數字工地、三維+BIM、設計咨詢。博微堅持以“信息化應用創新+自主可控”的國家戰略為核心,全面布局“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電力BIM”等新技術,已形成聚焦數字電力、數字工地、三維與BIM、設計咨詢四大業務領域的發展格局,為超過3萬家電力企業用戶提供電力業務解決方案。電力信息化業務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公司將繼續深度參與國家電網公司泛在電力物聯網及南方電網公司智能電網建設,重點布局感知層設備提供和平臺層系統建設,核心業務聚焦公司具有一定項目建設經驗及技術積累的領域,如電網大數據中心建設、現代(智慧)供應鏈建設、智能巡檢體系建設、數字化移交、三維設計及評審、電力智慧工地、基于移動應用的配電網新一代管理平臺等。未來公司有望基于博微大數據三維可視化數字化技術方向,以BIM的工程化應用帶動BIM軟件的產品化,技術布局智慧能源服務平臺建設與應用、電力交易平臺、能源數據服務等業務領域。公司在持續提升與完善現有電力監測和電力信息化業務的基礎上,加大研發及技術投入,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從監測業務到數據分析到智慧應用的發展脈絡,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推動電網設備數字化轉型。3、環保業務現在的情況,以后打算如何發展?公司除了水質監測與信息化、大氣監測與信息化、智慧運維業務外,積極開拓新業務,進行工業園區監測與信息化業務推廣,并向智慧水務方向延伸,推出了智慧管網、智慧調度、智慧決策、水情監測與智慧水務云平臺、排水監測與信息化等解決方案。同時,公司基于現有NDIR吸收光譜法氣體在線監測技術和氣體流量以及溫濕度監測技術及產品的基礎上,開發滿足碳排放監測有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的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同時依托強有力的信息化團隊在碳排放核算及管理方面提供信息化軟件產品和服務,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公司首創的環境監測數據采購模式拓展順利,在全國范圍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公司憑借精益的技術、穩定的運維、高效的施工得到了多方肯定、為公司項目跟進、拓展墊定扎實基礎。“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運行維護服務項目”等項目中標,彰顯了公司在環境監測領域的實力與能力。環境監測站建設運維業務遍及27個省市,100個地級市,累計完成3500余個站點建設,目前運維站點1500余個。公司依托環境監測數據平臺和智能運維監管平臺,構建環境監測大數據,進行環境監測設備故障診斷和GIS全方位數據展現,對環境監測站進行智能化運維管控和全壽命周期管理,實現水質監測、大氣質量監測、溫室氣體監測、土壤污染監測、固定污染源排放監測、環境治理設施運行狀態監測的全覆蓋;同時憑借自主研發的有機物污染土壤熱脫附修復技術和重金屬污染土壤固化穩定和修復技術,打造高效、精準的土壤治理整體解決方案,貫通“環境監測-環境修復-環境信息化”各個環節。今年公司對智慧環保(含環保信息化)業務有員工持股計劃,考核目標為2021年至2024年扣非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不低于15%。4、博微公司主營業務情況及競爭優勢。公司主要業務:四大主營業務+電力設計院。四大主營業務包括標準化軟件產品、定制化信息化項目、數字工地以及三維及BIM應用。其中標準化軟件產品主要包括造價產品和設計產品。定制化項目圍繞建設、設備、物資及財務口徑業務開展,其中電力工程建設尤其是技術經濟相關的領域具有較強的優勢。數字工地業務主要分為傳統業務和新業務,傳統業務包括人員車輛管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變電站智能輔助管理系統;新業務包括組塔抱桿、基于北斗的UWB定位系統等。三維及BIM應用業務包括三維標準化產品、三維應用類項目以及無人機應用業務,三維標準化產品包括三維設計軟件等,三維應用類項目包括三維建模、三維仿真等。電力設計院業務包括傳統業務和新業務,傳統業務為主配網的設計咨詢業務,新業務包括新能源的設計咨詢業務。各項業務的競爭優勢:公司造價產品具有三方面的優勢,其一是公司專業性強,以業務理解深度見長,符合用戶業務流程;其二是具有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可以覆蓋縣一級單位;其三是龐大的用戶基礎促進軟件迭代升級,更符合客戶實際應用場景。公司定制化信息化項目優勢體現在業務咨詢方面,協助用戶梳理業務場景做IT咨詢服務,不僅是信息化實現,并通過成立分支機構逐步開展本地化開發工作,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數字工地業務廠商較多,各家廠商并無明顯的競爭優勢,公司具有三十余人的研發團隊,可以基于智能感知設備做軟件層面的定制化開發,更符合客戶需求。三維與BIM方面,公司由開源技術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維技術平臺,自主可控,并可進行迭代升級。此外公司在設計口和運維口已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客戶關系網絡,有利于產品的快速推廣應用。無人機方面公司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同時提供軟件平臺定制化開發以及咨詢服務的商業模式,在業務層面具有行業較為領先的圖像識別技術及業務理解深度。5、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公司是否有布局?公司目前已具備光伏、核電造價產品,以及新能源經濟評價產品。2017年開始配合中國核電標準化研究所《核電廠建設工程概預算定額(2018版)》(簡稱“二代加”定額)定額編制工作,共完成24冊核電定額發布,并于2017年與核電標準化研究所簽訂定額授權合同,授權期限為5年,從2017年1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為規范核電建設市場秩序,合理確定核電工程造價,2018年中國核電發展中心啟動核電三代定額編制工作,從2018年開始配合中國核電發展中心開展核電三代定額編制工作。公司正在尋求與新能源定額編制單位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下屬可再生能源定額站的合作,現行光伏定額是2016版,風電定額是2019版,我們會尋求定額的授權。此外,在勘測設計咨詢領域,公司目前正在和國家電投江西分公司合作開展光伏發電工程設計咨詢服務。新能源發電工程的設計軟件,新能源發電工程的監測、運維、交易信息化業務我們仍處在前期研究階段。6、關于公司的商譽公司商譽主要是在2015年和2016年購買了江西博微公司、北京尚洋公司和湖南碧藍公司形成的,截止2021年9月30日商譽賬面原值為17.05億元,已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78億元。其中湖南碧藍公司2016年購買時形成商譽3.28億元,已經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34億元。公司按照有關規定要求,每年進行商譽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決定是否需要計提商譽減值準備。7、關于員工激勵今年9月公司推出第一期、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第一期已經順利完成,參加對象為智慧環保(含環保信息化),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因員工持股計劃資金來源、個人細化考核指標等方案和細節的相關溝通事項,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公司終止了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公司努力建立長期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調動公司各業務板塊核心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將會繼續探討各種激勵方案的可行性,不排除未來12個月內會繼續推出。(本記錄中所涉及的未來計劃等前瞻性描述不構成公司對投資者的實質承諾,敬請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