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汽車電子子公司華銳捷發展近況如何?2022年是公司進入汽車電子領域的第三年,在發展的兩年多時間里,總體實現高速增長,產品、業務都快速成長成熟。這兩年,華銳捷充分發揮大華在視頻領域的技術優勢,以視頻為核心,布局智能駕駛方向,積極拓展車載前裝、后裝以及消費者市場。今年上半年,華銳捷實現了快速增長,未來公司將傳感作為主攻方向,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零跑C11上有很多的傳感器,特斯拉也主要靠視覺來完成自動駕駛方案。華銳捷的傳感器和輔助駕駛系統等均會往前裝方向發展,在乘用車領域,重點攻關L2.5+智能駕駛系統技術與產品,已具備導航輔助駕駛與遠程泊車等特征功能,并量產運用;在商用車領域,根據行駛記錄儀以及全景環視系統新國標發布節點,形成商用車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并得以應用;在消費類領域,上半年連續發布兩款ToC行車記錄儀。前期通過和零跑的合作和打磨,讓產品更適應市場需求。目前,公司已獲得多家乘用車和商用車主機廠供應商準入,同多家主機廠展開了項目合作,下半年陸續有項目量產交付。2、近兩年公司人數持續增長,如何管理和激勵人才隊伍?經歷兩年人員的快速增長,公司未來將更加注重人員結構調整、效率提升和能力提升,將人員進一步導向核心領域、客戶界面,提升管理和運營效率,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激勵措施,最大化釋放人員增長的紅利。一方面,關注人才職業發展,在既有的職業發展通道體系基礎上,公司分層分類的構建人才發展專項,有面向專家的領軍計劃、有面向骨干和基層員工的領星計劃、有面向應屆生的端到端專項、有面向人才流動的蒲公英計劃和活水計劃、有面向干部的將星計劃等,通過不同的人才發展專項,為人才提供平臺和環境,促進人才職業發展。另一方面,在員工收入和激勵上,關注效能提升,優先保障薪酬增長,近年來公司人均薪酬在不斷提升,同時在長期激勵方面也在不斷加大,今年的股權激勵無論是覆蓋人數還是激勵股數,都是大幅提升,公司還提供各種多元化激勵。同時,在員工保障和體驗方面不斷提升,如員工無息購房借款、員工保險擴圍、困難救助基金、家庭健康關愛計劃等,另外,公司今年已建成嵌入式幼兒園,希望將關愛延伸到每個員工家庭。公司總部今年也開始搬遷新大樓,西安分部新大樓也在今年投入使用,在新大樓設計中重點關注員工體驗的提升,在食堂、健身房、運動場所等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相信員工的體驗會進一步大幅提升。3、B端細分行業眾多,公司如何規劃B端業務發展?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公司通過不斷深入各行業的深度實踐,挖掘企業數字化、智能化需求,堅定服務企業數智化升級,全面深化公司智慧企業三大定位。其一,致力于成為智慧物聯基礎設置的首選供應商。公司憑借多年技術積累,提供包括多維感知、多元連接、智能計算、控制交互在內的1000+款AIoT產品,支持100+種設備接入協議,打造全面的智慧物聯基礎設施。其二,成為場景數智化應用的專業服務商。在工廠、井下、醫院、教室等3000+個行業場景中,打磨100+個行業場景算法,結合端邊云AI能力,累計形成行業解決方案300+個,助力客戶資源在線化、業務智能化、決策數據化。其三,成為智慧物聯生態的重要構建者。以合作共贏為目標,公司積極推動智慧物聯生態體系構建,積累1000+個技術生態伙伴,15000+個業務生態合作伙伴,與合作伙伴一道助力企業數智化升級。落實到行業應用維度,公司堅持賦能企業細分場景,推動三大價值落地,包括優化安全體系、提高生產效率、輔助經營管理。第一,優化安全體系,有如變電站的智能巡檢、養殖場的豬只體溫監測、井工礦的主煤流大塊異物識別、電力作業的安全智能檢測等。第二,提高生產效率,有如工廠產線自動上下料、車間精準工時監測、物流園區的數字化月臺、養殖場的豬只區域計數等。第三,輔助經營管理,有如園區數字化管理、醫院健康碼智能核驗、銀行智慧網點、連鎖門店智慧視頻巡店等。4、請問公司與中國移動在業務開展上如何協同?與中國移動的戰略合作,公司更看重在業務上的合作共贏,將資本作為紐帶,更好的助推業務方面的合作。在當前國家數字化改革要求的大背景下,公司與中國移動基于各自的戰略定位,充分利用彼此在市場中的錯位優勢形成能力互補,共同拓展市場。在合作模式上,雙方處在物聯網產業鏈的不同位置,具有各自的側重和優勢,即公司發揮產品、解決方案的專業優勢,中國移動發揮管道、渠道的覆蓋優勢,探索強強聯合的互惠雙贏模式,共同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推動行業應用加速落地和規模化發展。中國移動上半年業績表現強勁,企業業務、云業務、家庭業務均實現了較好的增長。上半年公司與其合作訂單、商機金額的增速都達40%左右。特別在集成業務方面,通過渠道互通,實現了較快增長;在家庭市場上,結合智慧家庭場景,公司的攝像頭/路由器/智能鎖等產品持續出貨;在研發上,雙方聯合成立了創新實驗室,構建智慧安防OS能力,并與移動政企、中移物聯聯合打造中小企業AEC全連接方案。通過各環節的打通,實現互利共贏。目前,雙方合作還在不斷深化過程中,還未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合作規模還有待更大體現,公司下一步將繼續加強雙方多領域合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