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資者提出的問題及公司回復情況:
問題1:2022年的四季度疫情放開后,對公司業務各方面產生的影響?四季度毛利率是否相對二三季度有回升?
回復:國內2022年12月份疫情放開,公司12月下旬左右感染比例到峰值,人均感染恢復期一周左右,未出現一例重癥情形,公司生產經營因放開后大量感染的影響較小,截至目前已恢復正常,沒有出現因疫情停工停產的情形。
從目前看隨著大部分原材料的價格下降,以及公司在2022年做了很多的降本工作,預期毛利率后續會逐漸步回升。降本工作效果會有一定的滯后性,因為部分國際采購的物料交貨周期較長,材料降價后要優先消耗庫存、在途定單,低價物料從入庫到進入到成本并且實現銷售會有一個過程。
問題2:公司家電業務占比較大,有觀察到海外需求較弱,公司的訂單展望如何?Q4環比Q3的趨勢情況?
回復:公司收入由三大板塊構成,第一大工具板塊,第二大家電板塊,第三大新能源板塊,2022年的新能源增速預期60%+,家電、工具業務預期小幅增長。
從公司2023年預算來看,家電會恢復增長。公司家電業務是泛家電的概念,除了傳統的家用電器,也有商用電器,如商用廚具、辦公樓的中央空調等,產品品類多。尤其在泛家電領域的增速還不錯。公司家電板塊的大客戶數量及市占率不高,未來幾年家電板塊的增長會來源于大客戶份額提升,并聚焦在我們有優勢的品類、進行橫向拓展。
問題3:公司家電業務增長主要是現有客戶的需求不錯,還是新的大客戶拓展?公司的優勢品類有哪些?怎么看待行業的競爭及毛利率趨勢?
回復:這兩方面都會有貢獻。家電行業主要受益于智能化程度的升級、應用領域的拓展,2022年大家電增長不錯,2023年將延續增長態勢,小家電隨著消費復蘇有望恢復增長。未來我們會在東南亞等區域市場、公司有優勢的拳頭產品品類,快速拓展份額。家電業務的增長來源于客戶需求的增長及我們在客戶端份額的提升,以份額提升為主。
家庭用的傳統家電,這一部分的競爭是比較充分與激烈的,但也有一部分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比如像變頻技術應用的產品、商用廚電,因其復雜度較高,實際上真正能夠做出這樣的產品的也不是很多,還屬于藍海。因此公司在一些高技術、泛家電等領域,做的算是比較好。公司家電板塊的毛利率相比行業還是不錯,且具備成長空間。
問題4:從競爭格局看,公司過去幾年大客戶有不錯的突破,過去幾年外部環境不太好,家電、工具控制器的同行競爭狀態和未來的大客戶增長預期?
回復:過去幾年外部環境不太好,但我們家電、工具領域均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在同行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過去的三年,受疫情及外部宏觀形勢的影響,下游客戶對控制器廠商的產品研發速度、供應安全、成本優勢、本地化供應都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控制器行業的競爭呈現出向頭部加速集中的態勢,原因是人才在流向頭部企業,供應鏈資源優先保障頭部企業,頭部企業技術能力、供應保障、內部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國際化運營等綜合能力更強。
過去幾年我們不斷突破了一系列日系以及歐美的大客戶,未來將深耕這些客戶,不斷提升份額。
問題5:工具、新能源板塊的展望,隨著原材料價格下降毛利率趨勢?
回復:公司在工具板塊里面是在為全球工具客戶提供含電控、電機、電池BMS的智能系統,在專業第三方市占率排名領先。
第一大客戶份額穩定,第一大客戶以外其它客戶份額很低,份額在不斷提升,主要是替代工具客戶原有的海外供應商,替代會有個過程。因電動工具市場高度集中,公司在工具業務的發展會聚焦頭部客戶,提升頭部客戶份額,預期未來工具業務是穩步增長的態勢。
新能源業務,是公司近幾年發展最快的業務。其中一類是電池形態出現,含電芯的產品,應用于家儲產品、鉛酸替代需求,如房車、高爾夫球車等;第二類是控制形態出現,如BMS、逆變器等以控制、電源技術做成的產品,應用于充電樁、E-Bike等領域。這兩類成長都很快速,市場需求大。公司新能源業務產品布局豐富,所布局的領域需求較多,產品既有電池,也有控制,業務的發展不會因某一個細分市場不好,而影響整體的增長。雖然總體新能源業務增長沒有翻倍或更高增速,公司對未來幾年收入保持每年50%+的增長有信心。
工具板塊2022年毛利率下降,主要受上游原材料的影響。國際品牌的關鍵器件漲價,2022年公司付出較大的高價成本及調貨成本,目前已大幅緩解,國際市場供應不如之前緊張,漲價因素也基本消除。
新能源板塊毛利率下降主要是由于電池上游原材料如正極材料等大幅上漲造成的,控制形態相關業務受此影響較小。新能源板塊里面的上游原材料有望在2023年一、二季度出現拐點,預期2023年新能源業務里與電池相關的產品毛利率有望回升。
問題6:公司新能源的產能情況、擴產計劃,新增產能投產時間?為滿足公司2023年的業務增長需求,是否需要外采電芯,還是自供可滿足需求?
回復:新能源板塊收入有4成左右是控制器形態,6成左右與電池相關。目前公司電芯及電池產能約 2GWH, 2023 年預計新增產能2-2.3GWH,南通新建產能預計2023年末投產,到2023年末合計約4-4.3GWH左右的產能。公司2023年自制方面可通過優化惠州基地貢獻增量產能,泰興(寧輝鋰電)基地通過租賃廠房擴產,南通過渡廠房新增產能等多渠道增加產能。
公司短期內電芯存在產能不足的情形,但不會構成公司業務發展的瓶頸,可通過多渠道方式解決。未來公司的電芯策略不一定要完全自制,當外部市場電芯供應較為充足,在滿足產品性能且具備經濟價值時可以考慮外購。目前新能源板塊在快速發展,會根據下游需求擴產電芯產能,保障品質可控及交付安全。
問題7:新能源行業有很多細分應用,每個領域市場需求都挺大,也有很多玩家,在每個細分領域,公司投入的資源相對專注于在細分領域的廠商來說相對有限,公司如何體現自己的優勢?公司怎么看待這種相對競爭,是有客戶來找我們,就去定制,還是有個自上而下的策略針對市場去開發自己的產品系列?
回復:在每個細分領域確實存在實力非常強的頭部玩家。我們公司不同的業務也是由專業的團隊來承接。公司有通用的技術平臺和產品平臺,以及專門的技術路線,不是每個客戶來找我們就去定制。每個細分領域業務的發展,在市場定位、技術、產品、團隊都有中長期的規劃。未來的競爭格局要以市場結果來看,新能源業務是長坡厚雪的業務,需要長期積累,公司在技術、產品上積累了20余年,內部實現了業務、技術、管理的多方協同,我們是可以在所選定的細分領域占據一定的地位。公司的增長不會依賴于某一個風口或某一個領域,隨著技術和產品沉淀,應用領域會越來越廣。
問題8:2023年費用增長和收入增長相比的幅度?會有大幅擴張?
回復:2023年費用總額可能隨著業務規模增長而增加,但結構會發生變化。公司資源將聚焦在公司戰略方向及優勢產品上。傳統業務擴規模,提效降本,新能源等戰略性業務將提升投資飽和度,變頻技術應用、機器人等新業務領域將會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