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葉片】Q:請教一下我們現在風電葉片這塊在招標價格快速下降過程當中,公司葉片價格情況?我們有什么樣的方式能夠對沖這塊的毛利率下降的壓力?答:確實招標價格對我們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或者對整個產業鏈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三季度有所體現。我們能夠做的事情一方面繼續推動我們的兩海戰略,包括海外的和海上的,海上的今年已經逐步開始在放量了,海外疫情還有較大影響,如果疫情一旦好轉,海外這塊的量會迅速起來。此外,我們也會再繼續優化生產基地的布局及產品結構,公司在q1
q2表現很不錯,主要在于產品結構調整。21q3因為需求狀況有一些變化,導致均價有所下滑。昨天公司在風電展也可以看到公司今年陸上/海上推出很多新產品,海上已經能夠做到100米/10MW以上的產品。Q:風電招標價格大幅下跌主要是新的進入者的影響導致行業有些不理性,但是看到一個行業里面今年大GW機型和大功率機型算是比較快的,之前各個主機廠也做了好多年的研發,包括零部件廠商也做了,這個現象都沒有出現,為什么在今年這個現象會變得這么加速?答:為什么過去這個技術其實是存在的,但是為什么在今年會集中爆發呢?現在整體來看的話,全球風電發展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和國際能源署(IEA)今年制定的2050年發展藍圖,風能將成為凈零排放世界的核心支柱---2050年全球發電組合中風電占比35%,是所有能源中最高的。所以整個風電未來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按照這個愿景去測算,風電整體需求空間是完全打開的,但是因為受制于過去成本的降幅,還是遠遠不夠的。過去風電有補貼,所以產業鏈各個環節在20-30GW年均新增裝機的水平下,能夠保持較好的經營狀態,很多新技術研發具備產業化推廣的條件但沒有大力去推廣。今年面臨一個新情況是未來市場空間可能更大,要打開這個空間,風電產業鏈必須求變,新產品新技術需要短期快速釋放,成本需要快速下降來應對行業未來的增量。去年北京宣言其實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風電整個產業鏈也在求變,這是背后最核心的邏輯,產業鏈求變對我們來說自然而然就是你要把最新技術應用上去,成本要下降。至少從產業鏈全生命周期來看的話,我的度電成本往下走的。但是因為市場比較極端,有一個新進入者或者有幾個新進入者導致市場沒有像過去競爭格局那么好,有一個人率先降價,可能就是自相殘殺往下去搞。核心還是未來的市場空間足夠大,所以大家都想在這里面拿到更好的份額,導致目前的現狀。但是我們認為這不是一個合理狀態。Q:對于葉片,咱們在以前的技術儲備中是儲備大功率的葉片,這個跟以前傳統的功率的形態更需要加強的點在哪里?包括生產和研發上面。答:在風電行業大發展背景下,“大型化
低載荷
易制造”是風電葉片行業技術發展方向。這對葉片制造商來說,需要在葉片成型工藝
試驗檢測能力
相配套的材料體系以及模塊化制造能力等全方位的優化。中材葉片作為風電葉片行業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國有控股企業,先進的技術研發體系
高效的生產制造體系以及穩定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公司開拓國內外一流風電主機客戶最有力的保障。Q:您對碳纖維在風電葉片行業中應用怎么看?答:碳纖維材料優異的性能指標能夠更好的適配葉片“大型化
低載荷”的技術發展方向。但相對來說成本肯定是比較大的制約因素。過去受制于成本
設計技術
工藝技術
質量控制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大規模推廣進度較慢,所以我們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是充分考慮到一個是技術的特點,另外聚焦整個成本的可行性,技術儲備和產品14年就做出來了,20年維斯塔斯的碳玻混合葉片在大功率海風葉片上大放異彩,今年我們開始在行業大力推動碳玻混合技術葉片的大規模應用。Q:我們在風機大型化過程中,對葉片廠商來說,葉片這塊是不是能夠受益于整個大型化的趨勢,往大里做我們的產品毛利率是不是有提升可能性?答:這個是必然的,整個行業都會受益,中材葉片會最受益,公司的技術研發在行業里是最領先的,公司自身的策略是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和批產一代,基本上過去我們都一直這么運行的。公司通常會比同行友商大概能夠領先1—2年的時間來推出大型化的產品,而且尤其是在今年發生一些比較大的變化。比如公司在行業里面率先把碳玻混合的葉片在行業里面大力去推廣,這種碳玻混合的葉片大家都能做出來,但是研發設計
批量生產
成本質量控制這塊還是有比較大門檻,今年公司把這塊走通了,公司具備在大葉型推廣碳玻混合這種技術,而且能夠批量批產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成本下來引領技術的發展。【玻璃纖維】Q:關于玻纖,我不知道天然氣占玻纖成本的占比在國內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沖擊到底有多大?另外,因為我們看到海外的天然氣的價格增長的更快,是不是說海外的競爭對手或者生產商他面臨的玻纖的生產成本壓力可能會更大,會不會出現像前期新冶煉廠大幅減產的情況會發生,這種情況發生對于明年玻纖行業的供需狀況會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答:玻纖這塊成本占比比較簡單,原材料
能耗
人工合折舊,這三類都是各占30%出頭這么一個水平。天然氣和電在整個能耗里邊的兩個大頭,天然氣大概在能耗里30%-40%。這是整體的情況。目前國內的政策和能源包括價格的波動,其實對行業龍頭來說是比較有利的狀況。1)整個“雙控”政策對新的產能投放節奏是抑制的,同時能源價格其實對我們過去的行業里邊產能的投放也是比較壓制的狀態,這是有利于我們。2)對于海外,過去主要靠成本優勢,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們國內的玻纖企業技術跟海外企業已經到一個并駕齊驅的狀態。所以相應來說如果說成本這塊的影響比較大,我們在這個領域我們是有一個絕對的領先優勢。現在短期受的影響是因為船運價格太貴了,出口沒有像過去那么便利,但是這個也不影響我們產品在海外的需求,還是會想盡辦法把產品往海外去運的。未來對于玻纖來說至少在明年我們還是能夠看到景氣度的存在。需求端來看風電今年是比較受壓制的,明年風電我們判斷量的角度會有比較好的漲幅,能夠拉動風電領域需求。所以相應來說我們認為玻纖這個位置即使整個均價同比有30%的漲幅,相比其他的原材料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至少需求和供給都是一個正面的影響。Q:關于海外玻纖的產能這邊變化的情況,之前有聽說海外的產能停產了,他們的產能規劃是怎么樣的?答:海外疫情比國內嚴重,海外友商產能恢復沒有國內這么順利。核心關注點在于海外的供給受壓制,但海外需求一直在恢復的,總體來說玻纖市場是在不斷增長的。玻纖市場比較獨特或者有魅力的地方這個市場邊界是不斷拓寬的,對我們來說公司會沿著玻纖下游不同應用領域做布局,我們不會過多考慮海外市場或者國內市場供給狀態是什么樣的,我們認為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布局我們就會去布局。玻纖是基材,是整個復合材料不同應用領域產業化所需的技術研發土壤,這個產品會不斷延伸出一片又一片比較大的森林出來,我們認為玻纖是特別好的行業,行業邊界在不斷拓寬,每年保證增長。不用過多糾結行業產能供給的情況,更多的集中于技術研發產業化的方向,至少從目前來看我們覺得產能能夠大力釋放出來還是集中在國內企業。Q:我們對電子布后續的價格是什么展望?以及相比友商咱們技術競爭力。答:泰玻在行業里邊是以技術見稱的,我們這幾家生產產品都是好產品。價格我覺得大家看太短了,就是關注短期的一兩周或者一兩個月的價格變化,中長期來看供需,價格至少能維持一個區間波動,下游需求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電子紗電子布的需求后續也會向好。今年消費端其實還沒有完全起來,手機
平板這些都沒有起來。這塊持續低迷幾年了,這塊起來的話,那可能對整個電子紗電子布拉動會比較大。汽車也是處于一個比較低迷的狀態,汽車電動化大的發展趨勢已經形成,必然會拉動需求。Q:玻纖這邊受成本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們知道9月份價格稍微有所下降的,進入10月份有所回升,我們如果看國內和國外分別的情況怎么樣?另外進入四季度以來,價格漲上去之后,發貨的情況,包括提價的落實情況怎么樣?答:海外來看整體價格和需求都是非常好的,是量價齊升的狀態,但是三季度之后確實受海運價格及集裝箱影響,9月出口的量環比8月/7月有所下滑。【鋰電池隔膜】Q:關于隔膜,我們湖南中鋰的隔膜4條線上半年投完了,運行情況怎么樣?答:已經全部投產穩定生產了,有兩條布在內蒙,有兩條布在寧鄉。Q:隔膜A品率和成本情況如何?答:A品率基本穩定在80%以上,好的產線90%以上。成本我們在幾個工廠之間其實我們的差異還是有的,最好的比如說在內蒙工廠成本在行業屬于領先水平。Q:我問一下滕州那幾條線現在怎么樣?答:分了兩期建設,現在一期2.4億平,這幾年在在正常生產,二期6條線,總共4.08億平的設計產能。按照進度我們到明年2月份這6條線全部調試完成開始生產,現在來看前面5號線和6號線已經開始出產品(A品),有一個產能爬坡的過程,預計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預測每個月的新增產量大概在1000萬平左右。全部6條線投出來,高峰產量應該在月3000—3500萬左右(A品)。Q:我們明年結構上有變化嗎?比如說今年海外的占比和明年海外的占比?答:優化產品及客戶結構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們今年比去年有所提升(海外占比),去年大概十個點不到,今年前三季度大概在10-15個點,22年也希望在這個基礎上有所提升,因為這個確實是會影響到我們的盈利的水平,也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Q:我們的客戶結構現在也不算差,為什么從三個季度的單平凈利上看,為什么還沒有看到盈利的邊際能往上走?是說如果我客戶結構不改善,往后看我們有看到除了客戶結構能調整,有邊際盈利能力的改善,還有其他的能夠促使我們邊際盈利能力往上走的條件嗎?答:對于我們來說21q3還是希望比較特殊的。1)三季度限電尤其是我們的湖南基地和山東基地這兩塊確實受到一些影響,所以這樣的話對我們生產連續性造成一定影響,所以三季度整體來說成本有所上升。2)但是內蒙這邊確實是運行非常好,我們的單平成本做到行業領先水平,在連續一段時間穩定生產,單客戶單型號的產品,后續我們的應對方式就是我們會在整個公司目前的三個大基地和未來的可能五到六個大基地里面多去推廣相同的模式。進行重新的匹配,相應來做,爭取做到連續生產,降低成本。3)此外,整個新線這塊的效益也是不斷提升的,我們認為后續的盈利也是會到一個會往上走,但是目前來說確實很難去說目前到什么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