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今年出口非常的優異,出口主要的驅動力是什么樣的?
A:近幾年的出口發展的勢頭很好,逐年增長。主要是公司長期積累的客戶群體發展比較好,比如宜家、威廉索羅馬等。公司這些年不斷的在加深和他們的一些合作,包括在設計創新,新產品開發方面,相互之間的依賴性是加強的,所以在出口業務我們整體來說還算不錯。
Q:今年咱們自己客戶自身增長比較多,還是我們在客戶內部供應份額增長比較明顯?
A:兩方面都有,我們有些許多優質客戶自身也在增長,但是我們判斷客戶自身增長的速度沒有我們對他們的銷售的增長那么多。
Q:咱們陶瓷產品在歐美主要的應用場景主要是什么?它是屬于必選消費類還是屬于可選的裝飾類的?
A:我們的產品主要有餐具、茶具、洗漱具,再就一些擺件。就是日常半耐用的一種消費品。應用場景是既作為一種實用具,也作為一種裝飾件,兩種功能都兼有。
Q:公司在國際上的主要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來自于哪個國家,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哪些要素方面?
A:現在國際上主要競爭對手在歐洲有葡萄牙,英國,他們的產品定位相對高端。國際上還有泰國和越南等國家有陶瓷生產。我們公司生產的產品大部分性價比高,主要是大眾消費客戶群體。主要的出口分為色釉陶瓷和釉下五彩瓷,色釉陶瓷是由董事長許君奇早年開發出來的,自然簡約,這個是主要出口的產品,在歐美受歡迎。
Q:公司目前的產能情況如何?
A:公司現在的產能大致是2億件的規模,是將大器型和小器型綜合起來大致估計的產能。
Q:就募投項目陶瓷材料的變更來看,短期是否會優先考慮日用瓷新材料,新材料和電瓷的布局是什么情況?
A:陶瓷新材料是我們公司日后的戰略方向,也會堅持投入。募投項目里面有一個陶瓷新材料的項目,當時是作為5G濾波器的一個單項來規劃的,但是當資金到位之后,我們發現已經錯過發展5G濾波器的最好時機,考慮到風險因素,我們對該項目做了變更。但是我們會在陶瓷新材料方面加大投入,后續幾年也會堅持這一方向。在電瓷方面,我們并未將其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電瓷項目回款較慢,因此我們處于保持現有狀態,并未大力拓展電瓷市場。
Q:公司自主品牌的發展情況如何?
A:在國內的釉下五彩瓷方面,公司的品牌是“紅官窯”,是公司的高端品牌,產品品質優秀,產品“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紅官窯主要通過直銷的方式銷售,門店銷售收入截止到第三季度大概為2000多萬。在互聯網電商方面,我們的品牌是“億嘉”,目標人群主要是年輕時尚消費群體。
Q:公司的設備國內設備與進口設備有哪些區別?
A:國內的設備與進口只是性能上有些許區別,某些進口設備的穩定性上會更有優勢,但是售后的服務周期較長,所以公司目前的設備主要都是國產。
Q:公司日用瓷生產的壁壘體現在哪些方面?
A:公司生產壁壘主要體現在創新研發能力、生產規模、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以及對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能力,比如我們具有多品種、多花色和多器型的生產來滿足客戶需求,能夠根據消費者的審美趨勢持續研發新產品。
Q:業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客戶和公司合作時最看重的方面,如宜家、茅臺等?
A:最看重的是公司的創新開發能力。公司對國際主要客戶的產品有2種開發方式:第一,公司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每年開發很多樣品讓客戶選擇;第二,客戶把新產品開發的創意告訴公司,公司根據創意來生產樣品,并且大規模生產之后和樣品相差不大,即公司從思路到實現都能夠完美匹配客戶的業務。與茅臺合作,公司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提供符合茅臺理念和設計思路的樣品供茅臺選擇,公司的創新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相互之間的合作粘性。
Q:公司有和客戶談明年的訂單量嗎以及訂單量的情況?
A:公司與客戶交往密切,在客戶的產品設計思路方面交流很深,但是無法預測明年的訂單情況。
Q:公司在宜家的該類目的采購份額占比大概是多少?占宜家的品類的比重大概多少?
A:公司沒有掌握在宜家、茅臺中的采購占比數據,但公司跟他們的合作是在不斷加深的。
Q:公司在宜家、茅臺和吉普森這些大客戶的份額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嗎?還是說未來公司的重點會放在拓展新客戶方面?
A:在這些大客戶的采購份額里,公司還有提升的空間。公司一直強調大客戶戰略,正在不斷的加深與他們的合作,提升公司的服務水平。同時公司也在不斷的開發新的客戶。
Q:公司出口與國內業務的主流訂單的訂單周期?
A:公司的出口業務是訂單生產方式,從客戶下訂單到公司交貨,一般訂單周期大概在1~2個月。國內業務有2種方式:一種是訂單生產方式;另一種是門店直銷的方式:公司會根據市場的反應情況做一些庫存產品在現場售賣。
Q:公司從哪些方面來提升凈利率?未來制造費用是否有進一步壓縮的空間?
A:從短期來看,公司今年凈利率的變化主要受到匯率的影響,匯率對出口產品凈利率有較大的提升作用。因為公司的很多產品是以美元定價,公司交貨時人民幣貶值,因此產品實際的毛利比預計的毛利更高。此外,原材料的價格變化也會也會對凈利率有一些影響。從長期來看,凈利率還是受生產效率提升的影響。公司的研究能力是增強的趨勢,今年對管理過程不斷優化,主要是生產效率提升。公司的制造費用在整個業務層占比降低,長遠的趨勢應該也是這樣。公司通過生產自動化的改造,在不斷提升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