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鋼鐵行業形勢?
答:2022年以來,鋼鐵企業經營業績總體呈現“前高后低”的態勢。特別是三季度以來,受房地產快速下行拖累鋼鐵行業下游消費需求下降,鋼材價格低迷;同時煤焦等原料價格強勢,鋼企面臨供需兩端擠壓,經營形勢較為艱難,行業轉為虧損,虧損面過半。進入四季度,雖然政策刺激尚未反映到下游鋼材需求改善,但鋼鐵行業虧損面有所收窄。同時,本輪周期與上輪鋼鐵行業下行不同,14~16年下行周期的主要問題在供給端,地條鋼擾亂市場秩序,全行業虧損,但需求端相對穩定。本輪周期中,供給側受到產能產量雙控政策的限制且鋼企開始自律性減產,主要問題在需求端,下游需求出現明顯分化,建筑用鋼需求快速萎縮,工業用鋼需求相對平穩,其中造船、新能源等領域需求仍有增長,因此需求分化導致了鋼鐵企業的盈利分化,部分面向房地產領域的鋼企虧損額較大、虧損程度較深,但能夠把握下游需求變化、積極調整品種結構的頭部企業仍然保持了穩定較好的盈利水平。
2、四季度需求訂單情況和2023年展望?公司2023年品種結構調整發力方向?
答:四季度以來,造船、風電、壓力容器需求持續穩定較好,工程機械需求仍然較弱;受房地產拖累,建筑用鋼需求仍然疲軟,沒有明顯變化,特鋼中的齒輪、軸承用鋼需求較好;受益于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汽車板和電工鋼需求保持較好態勢,但家電需求持續疲軟;油氣行業需求維持較好水平。總體上,目前下游鋼材需求環比改善并不明顯。
展望2023年,一方面,政策面穩增長、基建領域發力值得期待,預計將彌補部分房地產領域下行影響,同時,隨著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升級,會支撐帶動工業領域鋼材需求,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等細分市場高品質、高性能、定制化的鋼材產品需求前景將持續向好,預計新能源汽車用鋼、造船板、壓力容器用鋼等領域將繼續保持需求向好態勢,工程機械用鋼等止跌回穩。需求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2023年有望端觸底回升;另一方面,政策性限產或將常態化延續,供給端預計將持續受控,鋼鐵行業供需結構有望改善。
公司將保持戰略定力,繼續瞄準工業用鋼領域,基于高端定位和個性化需求持續推動品種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公司在相關細分市場的競爭優勢。寬厚板方面,繼續鞏固在造船、海工、高建橋梁、風電等下游細分市場的競爭優勢;薄板方面,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包括推動汽車板二期項目達產達效,該二期項目已于近期投產,投產后汽車板合資公司酸軋線產能由每年150萬噸提升到200萬噸,鍍鋅線和連退線產能由每年115萬噸提升到160萬噸,產品定位于高端汽車板,以滿足新能源汽車領域高速增長的需求;以及投資建設電工鋼一期項目,產品主要定位中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及取向電工鋼,將生產部分電工鋼成品,進一步提高公司電工鋼產品的競爭優勢;工業線棒材方面,積極推動優特鋼轉型,計劃到“十四五”末,特鋼比例由當前10%左右提升至25%以上;無縫鋼管方面,進一步推進煉鋼系統等相關技術改造,改造完成后,能有效降低能耗和工序成本,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水平。
3、公司對2023年的產量政策怎么看?
答:下半年以來,受需求轉弱影響,鋼鐵行業自發性減產。目前國家對鋼鐵行業實行產能、產量“雙控”的產業政策,預計2023年限產政策將繼續保持連續性,鋼鐵行業供給端將持續受控。公司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依法合規組織生產,并根據下游訂單需求和盈利情況來調整生產節奏。
4、近期網傳中礦資源將代表中國鋼企集采以及澳煤進口有望放開,公司對上游原燃料怎么看?
答:中國礦產資源集團的成立,將有助于產業鏈利潤向中游鋼鐵行業合理分配。公司將全力支持配合中礦集團落實鐵礦石資源戰略,助力提升我國鋼鐵行業對上游鐵礦石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澳煤進口放開方面,如屬實,有利于進一步改善煤炭品種的供需結構,拓寬鋼企采購渠道,有助于上游原燃料成本理性回歸。
原燃料采購方面,公司鐵礦石、焦煤全部外購,其中鐵礦石約90%來源于進口,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巴西、南非等地的主流礦山,按長協礦模式采購,采購價格以月度普氏指數為基礎,隨行就市;焦煤主要從國內礦山采購,與山西焦煤、平煤等大型國營礦山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簽訂年度協議,長協比例在60%-70%,協議主要是約定采購數量,保障供應渠道穩定,價格按季度談判確定,一般較市場價格有一定優惠。公司焦炭自給率較高,其中華菱湘鋼焦炭自給率超過60%,漣鋼焦炭自給率也比較高,有利于降低公司的生產成本。公司堅持精益生產和低庫存運營策略,不踩“時點”、按需采購,其中鐵礦石庫存周期22-25天,焦煤庫存周期10天左右。
5、汽車板合資公司情況?二期項目投產后的展望?
答:汽車板合資公司主要專注于高端汽車用鋼市場,滿足汽車行業內更高的安全、輕量、抗腐蝕和減排要求,在細分領域建立起差異化競爭優勢。2022年前三季度,汽車板合資公司實現凈利潤8.73億元,實現逆勢同比增長117%,主要受益于:第一,下游行業傳統燃油車供貨穩定,新能源汽車需求快速增長,帶動高強度輕量化汽車板需求;第二,汽車板合資公司專利產品在熱成型鋼領域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尤其是其第二代鋁硅鍍層熱成形鋼Usibor?2000和Ductibor?1000實現量產應用,進一步擴大了下游客戶群體;第三,汽車板公司專利產品按半年度定價、定價時點相對有利,但上游原料熱軋基板價格隨市場價格降低,供銷兩端對汽車板公司盈利也產生正向影響。
汽車板合資公司的專利產品在細分市場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具備市場定價權,其最新發布的Usibor?1500專利產品2023上半年基準價格與2022年下半年的基準價格持平,加之汽車板二期投產帶來的部分增量,以及安賽樂米塔爾全球研發能力將支持汽車板合資公司實現專利產品持續迭代升級,預計汽車板合資公司后續有望繼續保持較好的盈利態勢。
6、硅鋼生產的技術難點在哪?公司硅鋼項目的布局情況?
答:電工鋼被譽為鋼鐵行業“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投資大、技術難度大、附加值高等特點,進入門檻較高:一是電工鋼對煉鋼、軋鋼、深加工全流程質量控制、產品穩定要求非常嚴格,目前國內僅有極少數鋼廠具備中高牌號電工鋼特別是中高牌號取向電工鋼的生產實力;二是產品需要經過嚴格的客戶認證,且認證周期較長。
公司子公司華菱漣鋼已經積累了十多年的硅鋼生產經驗,具有豐富的人才儲備,2021年電工鋼基料產銷量超過150萬噸,供應規模大、品種覆蓋齊全,既有熱軋卷也有冷硬卷,既生產無取向電工鋼基料也生產取向電工鋼基料,在取向電工鋼基料供應方面,已實現普通取向、升級版取向、高磁感取向原料系列牌號全覆蓋。為進一步滿足下游客戶對中高牌號電工鋼日益增長的需求,打通電工鋼全流程成品生產,華菱漣鋼已于2022年6月開工新建冷軋電工鋼產品一期工程項目,產品主要定位中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及取向電工鋼。目前該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預計一期第一步建設期18個月左右,2023年下半年投產,實現年產20萬噸無取向電工鋼、10萬噸無取向電工鋼冷硬卷、9萬噸取向電工鋼冷硬卷;一期第二步建設期14個月左右,實現項目總年產40萬噸無取向電工鋼、20萬噸無取向電工鋼冷硬卷、18萬噸取向電工鋼冷硬卷。項目投產后,將進一步提升公司電工鋼產品層次,增強市場競爭力。
7、公司有哪些產品用于能源領域?華菱衡鋼2022年的生產經營情況和2023年展望?
答:公司子公司華菱湘鋼和華菱漣鋼生產的管線鋼可用于油氣輸送管道;華菱湘鋼生產的鍋爐及壓力容器用鋼可用于鍋爐、石油化工、煤化工、清潔能源等領域;華菱衡鋼生產的無縫鋼管用于油氣開采領域和火電領域等等。
華菱衡鋼1958年建廠,是國內規模靠前、技術領先的專業化無縫鋼管供應商,具備年產無縫鋼管200萬噸以上的生產能力,打造了油氣用管、壓力容器用管、機械加工用管三大拳頭產品系列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S產品系列,在鋼管高端領域大量實現國產化,具備一定的品牌、技術優勢,并在海外油氣用管等領域布局較早,具備一定的海外渠道優勢。2022年以來,華菱衡鋼受益于油氣和壓力容器領域需求相對景氣、出口增加以及匯兌收益等,華菱衡鋼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4.85億元,逆勢同比增長114%。同時,2022年華菱衡鋼獲得控股股東10億元增資并啟動了煉鋼系統等相關技術改造,改造完成后,能有效降低能耗和工序成本,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水平。
8、華菱湘鋼向特鋼領域轉型的情況?
答:華菱湘鋼具備年產線棒材約500萬噸的生產能力,其中面向工業領域的線棒材產品占比約85%。華菱湘鋼的工業線棒材產品積極對標中信特鋼等優秀同行,加快向“特鋼”領域轉型,2022年新增52家下游廠商認證,主要面向汽車領域,在汽車非調質鋼、高端乘用車齒輪、工業純鐵、彈簧扁鋼領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并瞄準未來高端彈簧鋼、高端軸承鋼、高端橋索用鋼、高強合金焊絲、免退火冷鐓鋼等高端產品市場,正在投資建設精品高速線材生產線項目,預計2023年9月投產。預計到“十四五”末,華菱湘鋼工業線棒材領域特鋼比例將由當前10%提升至25%以上,遠期比例提升至50%以上。
9、公司兼并重組方面的考慮?
答:兼并重組是“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公司高度關注產業鏈上下游兼并重組機會,在進行決策時會充分考慮時機、價格、風險等因素,也要考慮能否與公司在業務、管理等方面發揮協同和互補效應。目前尚沒有合適標的。
10、后續資本開支計劃和分紅安排?
答:受需求轉弱影響,公司2022年下半年以來減少了非生產性支出。同時,未來圍繞提升公司競爭力,公司在以下三個方面還會持續發生資本性開支:一是著力推進品種結構高端化與系統降本增效,如華菱漣鋼硅鋼一期項目和華菱湘鋼特鋼項目持續推進;二是著力推進低碳綠色改造,主要包括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和高效余能發電項目等;三是著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主要實施方向為基于云平臺的大數據應用、鐵前料場及生產區域信息化及操作集中控制、設備能源中心功能擴展及應用、5G+及機器視覺技術應用等。
根據公司未來三年(2022-2024年度)股東回報規劃,年度現金分紅的下限不低于當年實現的歸母凈利潤的20%,未來隨著資本性開支逐漸下降,公司分紅比例有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