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互動交流關鍵詞
檢測主營業務:創始人及管理團隊創業背景、減持因素、大幅資本開支投入原因、固定資產折舊節奏、營收及利潤增速、競爭格局。
高端壓力傳感器業務:實施進展及產能安排、傳感器自制對成本的影響、應用場景及拓展方向、代工合作。
校準與測試主營業務
(1)公司幾名創始人及管理團隊減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都是純個人資金有需求,減持行為并不代表股東對公司不看好,而且是僅以大宗這種對二級市場影響最小的方式進行減持。
公司經營跟管理團隊的風格是直接相關的,儀器儀表制造業的特點就是穩固,必須要有穩定的團隊,像姜維利先生與何欣先生從1987年畢業時就認識,后來1998年又一起創業,已經是36年的交情加戰友情;而且公司幾位創始人都屬于都是技術派,他們對公司和技術產品的關注度非常高,所以公司的業績和發展情況一直是非常穩健的。上市前與上市后他們的目標和這種凝聚力、團結狀態是沒有任何改變的,所以說大家完全不用擔心公司控制權的穩定性。
(2)請介紹一下創始團隊背景及技術儲備來源。
答:創始人姜維利先生及何欣先生在創業之前都是計量系統內的技術工程師。選擇壓力和溫度產品創業的原因可以借用姜維利先生的回復:“大學學的是物理專業,畢業后又從事了計量相關專業,對這個領域的產品跟技術最熟悉,就堅持做了一輩子”。其實在在創業之初是很辛苦的,那時國內市場上高端的壓力產品和溫濕度產品完全是國際品牌,康斯特在這個領域能取得今天成果,一個很大的內在因素也是因為他們的堅持,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是放棄,所以才能走到今天。
在2000年前后,和康斯特體量差不多的公司還有很多家,因為康斯特選擇了自主創新去經營和發展的路徑,所以一路走來形成了我們產品的保障,成為了我們能參與全球競爭的基礎,更形成了對未來發展的非常信心。
(3)公司的財務數據可追溯時間很長,經營比較穩健,近期固定資產擴張的因素有哪些,是否看到了什么契機?
答:回溯看公司的發展歷程,公司高度重視研發創新及自主品牌的建設,5-6年經營規模會翻一倍,辦公地點由最初的海淀上地的中黎科技園、國際科技創業園、科實大廈再到永豐基地、延慶園區,基本都在這條趨勢線上,所以在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需要場地來滿足我們生產制造的需求。2017-2018年永豐基地的場地已不支持新的產能提升需求,所以在延慶基地的投入了92畝土地進行新的產能拓展,目前產業園一期已經建設完成。產能的陸續投放,對保證公司未來的發展會有一個很好的作用。
(4)公司固定資產折舊的實施節奏計劃如何安排?
答:公司延慶園區去年下半年固定資產開始陸續進行折舊,去年跟今年是一個過渡期,明年之后基本進入常規狀態階段。
(5)公司如何看待營收和利潤端的增速,近幾年公司利潤端表現并不理想。
答:2023年,根據我們的財務預算,收入端測算目標是5億元,與我們經營端一直以來保持在15~20%的營收增長預期基本一致。2018年以來公司產品結構一直在進行調整,屬于高資本開支時期,隨著延慶園區的逐步投入使用以及產品平臺的搭建完畢,資本支出也會進入一個平緩階段,隨著整體支出進入平穩增長狀態,各方面的指標也將恢復到原有的發展軌跡之軌上。
(6)公司高端檢測儀表市場空間以及競爭格局方面如何?
答:我們屬于細分領域,在市場規模方面,根據我們預估目前主營業務的國內市場規模約在40億,國際市場相比國內市場則大概是4倍的關系。
在競爭格局方面,國際和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基本相近的,主要都是美國FLUKE及AMETEK、英國DRUCK、芬蘭BEAMEX、德國WIKA等幾家國際知名的供應商,這幾家友商作為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所以在石化、航空、核電等高端行業領域仍是占主要地位。國內友商則體量相差較大,但國內市場因為低價招投標制度,這些企業仍有生存空間。
(7)公司檢測儀表在國際市場應用的具體情況,請簡單介紹一下
答:2011年我們在美國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正式開拓國際市場,到目前公司收入45%來自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營收主要來源區域是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日韓,國際銷售模式以代理商為主,目前的代理商只有100多家,而國際友商的代理商有1000多家,相比國際友商我們的營銷渠道拓展仍有很大的潛力。
另外一方面,工業化進程和自動化程度也決定這些國家對于高端儀表的需求量,新興國家及區域的需求雖相對比較零散,隨著新興國家級新興領域的發展,公司同樣會大力拓展。
(8)公司過程信號檢測產品在國內的市場規模及主要競爭對手?
答:國內市場過程信號類檢測產品規模約是10億規模區間,競爭對手和壓力及溫濕度產品基本一致。
(9)再跟您再請教一下公司國內下游檢測行業的客戶有哪些在合作?
答:在計量檢測行業,省市級計量檢定院所等法定的計量機構占多數主,第三方的檢測機構包括廣電計量、華測檢測、天溯計量、譜尼測試等都是公司大客戶。
(10)公司現在對技術人員以及生產人員是如何做激勵的。
答:公司前幾年做過限制性股權激勵,未來適時會考慮再重新啟動推進。目前公司主要通過提供在行業里面比較有競爭力現金薪酬,在客觀外部環境不是很好的情況下,現金收入更能保證員工的穩定性。公司生產基地從永豐搬遷到延慶,生產員工都沒有流失,可見員工對公司的認可度很高,這在有搬遷的企業中是不多見的。
傳感器垂直一體化
(1)高端傳感器方面,公司有哪些環節在自己做,能否簡單介紹一下?
答:首先,公司定位的是工業領域的高端壓力傳感器,主要流程環節包括設計、封裝、測試評價。公司主營業務有20多年的高端傳感器應用經驗及測試數據,我們可以評價高端傳感器性能并能實現性能優化,并且已經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封裝測試工藝體系。
其次,從綜合成本角度考慮,公司在第一階段會和外部合作方在歐洲完成聯合設計并進行流片,在延慶完成芯體的封裝測試制造。目前400kPa是在永豐試驗線完成,后期延慶基地產線建設完成后進行導入。
(2)公司的芯片設計及流片合作在國外完成,國內是否可以代工是否能完成?
答:高精度壓力傳感器之所以這樣難以突破,主要就是因為涉及的業務鏈條尤其是工藝流程很長。
首先,高精度傳感器在制造時工藝參數與設備高度綁定,不能頻繁換線。其次,從純商業合作角度,初期開發階段對硅片需求量沒那么大,對國內代工線而言,算不上是優質客戶,很難按我們的標準去執行,所以才會第一階段在國外能按我們要求執行的合作方。
(3)傳感器公司會先自用再向往外拓展,那產能上是如何規劃的?
答:壓力傳感器涉及多個量程,量程段不同,各量程段的用量也有差異,所以傳感器的產能釋放需要一個爬坡過程。尤其是按照現有的商業模式,技術成熟定型后,需要具體落地和應用的情況來決定產量,同時還要考慮成本的問題,所以前期實施會謹慎一些。
(4)公司通過自制傳感器替代進口外采的方式,對公司成本影響程度在什么水平?
答:針對垂直一體化項目,我們希望將傳感器芯體的成本控制在2000元左右。公司外采的傳感器不同精度、不同量程的價格差異也很大,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自制主要替代中高價格部分的外采,如果只替代低價格傳感器,對于成本的下降是不明顯的。但隨著公司的產品,就比如幾年前公司產品等級精度的主要銷售在0.05級這個級別上,但是近幾年越發明顯的是客戶采購向0.02級這個級別趨勢發展。
(5)公司傳感器應用領域拓展除了自用,是否可以拓展至半導體工業母機及機器人?
答:第一階段先解決自用替代及工業領域拓展為主。相比成本更高、量程更窄的硅諧振技術路線,我們采用的是單晶硅壓阻技術路線,技術目標是綜合精度0.01級。垂直向下做成產品后,主要是壓力變送器等現場儀表,這類現場儀表和我們的校準檢測產品是同樣的客戶,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投入特別多的精力去開發全新客戶,對于公司來說這個也是非常有利的一個方面。同時除了工業領域外,還會有序的向氣象、民航等領域,并不斷的去挖掘半導體領域新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