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蟹效應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是股票市場的一個奇特現象,指的是從鄭少秋于1992年在《大時代》中飾演丁蟹開始,凡是播出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電影等,恒生指數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損失慘重的現象。“丁蟹效應”屬于“自我應驗預言”的一種,由于部分投資者相信這特殊股壇現象,生怕相關效應必定靈驗,從而導致他們手中的證券投資將會下挫,于是部分投資者便進行非理性的減倉,使證券市場出現暴跌。從科學分析,當今社會財經理論并無客觀的證據顯示丁蟹效應”能左右到主流投資界的選擇或偏好。

1992年10月,香港無線電視播放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大時代》。故事講述由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經常在股票市場的熊市中借著拋空恒生指數期貨而獲取暴利,正好當時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損失慘重。因此得名“丁蟹效應”。

大時代

此后,幾乎每次鄭少秋參演的電視劇、電影或節目播出時,股票市場都會有顯著下跌,鄭少秋與“股患”畫上了等號。據不完全統計,鄭少秋的電視劇、節目播出后股市有明顯下挫記錄的達到了32次。

最厲害一次是1997年,《江湖奇俠傳》一經播出,恒生指數 跌破一萬點。事有湊巧,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及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爆破之時,鄭少秋都有電視劇上演,“丁蟹效應”之說因此不脛而走。 “丁蟹一出,股市就瀉”,這句香港股民眼中的金科玉律被廣為傳播。

從經濟理論上來說,這只能算是一連串的巧合;但仍有不少人認為丁蟹效應真有其事,甚至連跨國證券經紀里昂證券也于2004年3月曾為此發表研究報告,使這個現象受到一些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所認識。

另一方面,劇集播放之際可能碰巧遇上香港外圍投資因素恰巧轉壞。例如1997年底碰著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底碰著科網股泡沫經濟爆破,2007年中碰著美國次級貸危機等,加上這些劇集多在9月至11月這段股市利淡的時期播出,都使丁蟹效應看來像真有其事。

有分析員認為“丁蟹效應”純屬巧合而已。他解釋,鄭少秋的劇集多安排在每年的八九月間上演,那時適逢半年結,市況較波動,而且鄭少秋早前上演的劇集,在時間上遭遇較大型的經濟回落周期,所以股市才出現較大跌幅。

網絡收錄&整理編輯
漲(3)
投資有風險,本站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夠成投資建議。